文|令狐伯光

今天再写写中国戏曲发展的困难,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次何赛飞发言撕开中国戏曲发展困难的遮羞布。而这些年发展难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已经不止戏曲了,连小品,相声都在面临衰落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不会让舶来文化的脱口秀火上一把。

当然,和传统戏曲一样,任何文艺形式都有生命周期,以何赛飞的越剧来讲,本身历史也没多久,原来称为喋哆班都是草台班子,谢晋的《舞台姐妹》就是一部很好的越剧史料,也是应运而生的一个产物。

从事物发展规律而言,兴起,成长,成熟或者高潮,最后逐渐淡出是铁律,区别的只是周期的长短和淡出的程度,所以就算越剧最后淡出人们视线了,那也是规律使然。戏曲肯定不会消亡,但戏曲的形式会变化,变化的主线就是时代的需要。

相声也是一样的,但戏曲在2000年过后差不多快不行了。相声好歹还有郭德纲的德云社引领20年,到这两年我们才发现,它和小品一样似乎也真的衰落了,那么为什么呢?

不止戏曲,相声也衰落了?郭德纲,德云社为何救不了“相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娱乐嘛,一切都和社会环境和观众消费需求相关。前者决定文化传播形式,后者决定文化产业有多大的规模。戏曲越来越不行了,主要就是现在这个快销社会,人们都在刷短视频,看不下去戏曲了。

当实京昆艺术能发展到如此精深的地步也是时代背景使然,明末江南士大夫的精雕细琢,打造了昆剧,而在此基础上清朝统治者的扶持,又让京剧登上了戏曲王者的地位,解放后的文艺改革是戏曲又获得了新生,现在要重现昔日辉煌似乎已经不太可能。

戏曲没有推广的文化背景了,现在50岁这代人小时候还看看《三国演义》之类的,了解相关背景故事,听戏曲听的懂,后面几波人口有多少是看这些故事长大的。文化在不断的创新,可戏曲固步不前,拿着占比越来越小的故事背景抱怨别人不喜欢他们了。

戏曲要发展,不能靠国家拨款来养着,这只能让搞戏曲的人产生依赖性,只关注如何瓜分拨款,而不是如何开发市场拓展观众群。戏曲还是要走向市场,或者说扔向市场,让商演收入成为戏曲的主要或唯一收入来源,这样搞戏曲的才能想办法推陈出新,吸引观众,戏曲市场才能越做越大。

相声也是一个道理,2000年左右的相声,已经面临和戏曲一样的困境。

就像相声市场姜昆为首的一群人,喊了十几年振兴相声,吃国家财政拨款,结果把相声从八十年代的红红火火搞成了21世纪初的濒临灭绝,后来发生郭德纲的出现让相声重新走向市场,让观众来养活相声,相声自己就重新火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那么郭德纲和德云社是怎么让相声重新火爆起来的呢?

答案很简单,当初相声和戏曲一样,新中国“文艺三改”过后,曲艺从下九流变成了人民艺术家,原本老百姓娱乐小品提升成传统艺术;后来又搞成了非遗,搞成了国粹,国家为此还拨款成立各种协会,作品一个字都不能改。

这种种推动就把戏曲搞得曲高和寡,地位给架上去了,圈内从业者也端着了。

最关键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曲艺反而越来越端着创新不足。郭德纲和德云社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嘲讽,讽刺这种艺术的“曲高和寡”。就像相声你是民间喜剧曲艺,你首要目的是逗笑观众,然后才是其它。

郭德纲中期成名作《我要反三俗》,可以说就是把这种讽刺曲高和寡的相声,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成为郭德纲和于谦的经典作品,他干的就是这一件事。

从“反三俗”到捧流量,从相声大师到封建班主?郭德纲没了初心

郭德纲当年如何崛起,有多少街头巷尾的恩怨情仇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翻零几年德云社的相声听听,当时郭德纲和春晚叫板,和相声大赛叫板,对主流相声的嘲讽尽其所能。

之后郭德纲和德云社就变了,不但回归“主流”相声,质量和当初简直云泥之别,而且他的种种行为和作品,已经和他之前讽刺的“主流相声”一样扣观众脚板心。这就是屠龙之终成龙,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德纲是聪明人,以前自己没名没气谁也不认识,砸挂可以不留情面,可以各种口嗨,可以各种讽刺。后来有了孩子,有了徒弟,不敢得罪人了,要给后辈留饭。况且圈子里都是熟人,话也不敢乱说了。

郭德纲和于谦年龄大了,你想让他们像年轻时为相声创新,一直奔走在一线也不现实。

其实,郭德纲的徒弟里也有很多很边缘的,有实力的,持续在创作的人。喜马拉雅里有他们的作品,但播放量非常惨淡,那些骂没有新作品,德云社没有革新相声的人,真的是爱相声吗?

说到底,和曲艺面对的问题一样,还是时代变了。

德云社搞了一个类似“德云青春班”这种偏爱豆化饭圈化时,我就已经看到德云社和相声的未来了,这其实是大势所趋,郭德纲也只是随波逐流,很正常用他自己的话观众喜欢就行,相声演员第一就是吃饱饭再说,可是这种方式有一个决定性的问题。

相声演员是靠什么来成名的?应该不是颜值,人有老的一天,不可能吃一辈子大部分还是靠底子,郭德纲底子厚这么多年混出来了,唱过戏,学过评书,西河大鼓,河北梆子等等,看过二十四史,诗经散文,四书五经这是他的底子。

同样一段话他说就能有不同的意思所以经久不衰,而他的弟子说实话他们相声还行,有些风格,甚至特立独行,却总少了些神韵少了些味道,这是差距要慢慢来,德云社是因为火了听的人多了。

可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可以没文凭不能没文化这是郭德纲说的,传统的东西要会因为这是真正吃饭的东西,随着大红大紫粉丝应援估计德云社自己都蒙了,一个拥有传统功夫底子的人不如一个卖萌耍帅的人,这是观众的悲哀也是这门艺术的悲哀。

像秦霄贤,张云雷的相声我通常不看,岳云鹏等等这些看一到两遍,郭德纲可以听几十遍,我也没文凭可就是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在看弹幕都是刷秦霄贤,张云雷这种说郭德纲说来说去就这样。

你真的不明白他不需要怎样,只要站那在很多迷妹眼中认为那就是相声。你看德云社当年是反曲高和寡壮大的,属于适应新时代的新势力,现在又有新时代了,德云社也跟着玩流量这一套。

我倒认为德云社暂时不会玩完,相声不行了,直接变成经纪公司,一个个直接选秀节目出道照样赚钱。老郭真的开始培养流量明星了,基本功真不怎么样,资历也没多少,综艺电视剧上的比说相声的次数多多了,也没打磨几年,就因为长相有人喜欢就火了。

这就挺有意思的对吧,至少还是顺应时代,推出来适合新时代的新市场。

如果按现在饭圈走在郭德纲百年后相声还是会一落千丈,帅哥很多,本事能耐才是关键,他们张嘴就能评出好坏这就是差距,所以过分的商业化饭圈化是不行的,当然为了吃饭不寒碜,郭德纲拿捏的也还行,就看后面又怎么发展了。

先是相声小品,现在戏曲被摆在眼前?拿什么拯救你,中国传统艺术

我认为郭德纲和德云社现在拥抱流量绝不是错,也播下了种子。毕竟相对于发扬文化艺术,先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现在的相声总体水平下降那是因为“扩招”,徒子徒孙已经遍天下了。

就像高考不断扩招带来的质量下降很快,但是大学生越来越多确确实实的可以给国家经济带来好处。祖师爷赏饭吃,有了这么多人以后要吃这碗饭,也会有人为生活所迫也会有人为了出名奋不顾身,自然也有人愿意潜心创作。

只是这一切,奠定这一切基础的郭德纲,已经无法预言相声的未来。

但无论现在郭德纲的相声品味如何,德云社的发展如何背离了初心。起码中国相声界的复兴还是要感谢郭德纲和德云社,不能说是他拯救了中国相声界,至少让中国相声遭遇戏曲的问题,推迟了20年。

戏曲应当学习相声的经验,还是应该走向市场。戏曲要相信自己,相信戏曲是美的,相信老百姓是能审美的,相信老百姓是愿意为美的东西付钱的。当年相声为什么改革成功了,你看看当年相声改革的都是一群什么人?

当年西方歌剧也是没落了,没人听啊,歌剧演员也很可怜的,但是呢,西方人把歌剧救活了,为什么,因为艺术要迎合大众,艺术要下沉,而不是孤芳自赏。

西方歌剧在每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流派是不同的,18世纪的主流歌剧还是古典流派,那时只有上层人能欣赏,到了19,20世纪就变成了浪漫派,为了迎合普罗大众的审美做出的改革,你看看那时候写歌剧的都是什么人,随便念出一个名字都是写在音乐教材里的大佬。

而现在歌剧又演变成了音乐剧的形式,西方传统戏剧一直在求新求变,反观我们的传统戏剧,我们的传统戏剧有多少这样的变革案例?

所以说,中国传统戏曲别总埋怨现在年轻人不看了,你们在埋怨老百姓不看的同时,你又为老百姓做过什么?你们真的重视过观众的需求吗?

戏曲是这样,相声是这样,小品也是这样,传统文化艺术自然更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