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工作必须立足校情、因校制宜。作为寄宿制学校,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在多年的家校共育探索中,从完善课后服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等方面入手,三方紧密联动,协同发力,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练技能、展风采,一年一度家务技能竞赛

完善课后服务

解除家长后顾之忧

重庆二外坐落于南山山麓、涂山湖畔。由于远离繁华闹市,学校的寄宿生比例高达80%以上,那么,如何完善课后服务,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这是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学校全体总动员,从班主任到科任老师,从党员干部到普通教职工,从生活老师到厨房师傅,群策群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

首先是30多个社团活动和多样化的体艺选修课覆盖了校园生活各方面;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推出了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外语活动月、社团展示周等活动,让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有滋有味。其次,五彩周末助力生活教育实践。针对周末留宿生较多的情况,周六上午学校安排自习答疑时间,由各科老师值守;生活科定期组织手工技能、美术技能、生活技能等五彩周末活动,提升同学们的审美和创新实践能力。

“课余生活丰富了,孩子们开心了,家长也就放心了。”初2025级2班班主任贺毅老师说,她有个随手拍的习惯,经常把活动视频发在家长群上,与家长分享孩子们的成长。其实,这也是学校所有班主任的习惯。这些校园活动,都通过微信群或直播方式向家长推送。一些家长还会受邀走进学校,参加学校的文化艺术节、毕业典礼、五彩周末等活动,或献歌献艺,或提供资源支持,协同学校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亲子大舞台 共谱家庭教育“协奏曲”

研发体系化家长课堂

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为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重庆二外成立了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研发体系化的家长课堂,全方位提升家长能力。首先,各年级根据学期学情,每学期开展一次线下家长讲座,针对性解决家长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各年级每学年入学前也都会开设相应的主题讲座,举办一次亲子主题活动。学校还开设了家长学校在线课堂,聚焦有效陪伴、早恋应对、中学规划、高考助力、亲子沟通、科学选科六大主题,解锁亲子关系密码,提供家庭教育智库,成为线下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生涯规划指导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以前我完全没这个概念,听了讲座后,才去关注孩子喜欢什么,也了解了一些新兴行业。”高2024级5班何炳希同学的家长说,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现在整个人的精气神也不同了。

除了“面”上的活动外,家校共育工作还深入到“点”,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1V1”家长会,针对每个学生,具体而微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是在深入沟通中解决的,虽然耗时,但很值得。”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黄娟说。

利用社会资源

多维发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去年初,重庆二外国际部2022届学生宋雨晰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在二外就读期间,宋雨晰曾担任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并成立了志愿者社团,培训同学一起参与这项工作。她还在大量的调研之后,出版了《飞虎队与中美空军混合团抗战实录》一书。

“这些活动,不光让我得到锻炼,还帮我敲开了国外名校的大门。”谈及二外读书期间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宋雨晰觉得很有必要。

这也是重庆二外一直以来坚持的共育理念。育人并不是只发生在学校或家庭,社会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所以学校把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作为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

重庆二外“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备受学生喜爱,获得了重庆市“学生生涯教育优质体验实践活动”一等奖、南岸区首届课程创新师生作品大赛一等奖。该活动目前已邀请到野生动物保护者、纪录片导演、小提琴家、非遗传承人、环球探险旅行家等为同学们作主题分享,从而帮助更多的二外学子进行外部探索,拓展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找到心中所向。

此外,在学雷锋活动中,同学们在校门外的十字路口当上了“文明义务交通员”;在涂山湖边,同学们在团旗下,拿着撮箕、火钳等工具打扫清洁。他们还在老师带领下走进渣滓洞、三峡博物馆、抗战博物馆,了解今昔巨变,厚植家国情怀。

重庆二外党委副书记廖庆说:“立足于寄宿制学校特色,我们家校共育围绕孩子生活的点滴展开,层次更丰富,维度更多元。”

家校共育,不仅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高度重视,付出了巨大心血,而且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生活老师、后勤工作人员等教职工也都深度参与,是整个学校的“全家总动员”行动。如今,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学校区级“十四五”规划课题《家校共育背景下初中寄宿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创新》已经开题,并逐渐推向深入;“五彩周末”也荣获重庆市德育品牌,正着力成为重庆家校社共育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典范力量”。

编辑:张晓宇 文:何霜 姚兰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237~1238期《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立足寄宿制 探索协同育人路》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