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林彪英勇善战,但他私下里却是一个“闷葫芦”,很不善言谈。也因为林彪的这个性格,也导致他在苏联的时候,和自己的爱人分手。

当然,林彪不爱说话,并不意味着当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就不会开口,在一些需要林彪做决策,或者是他认为有必要的问题上,他也是会开口的。
比方说,在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前,林彪就曾主动联系毛主席,向他推荐一个人,希望毛主席能考虑授予这个人大将军衔。
说起来,这个人跟林彪的关系匪浅,他曾经是林彪的老部下,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大获全胜,都跟此人有莫大关系,而且他与林彪不光是战友、同志的关系,两人私交也很不错,甚至就连林彪的家事,他也愿意和这个人分享。

那么,这个被林彪如此信任的人,又是谁呢?他就是开国上将他是福建武平人士,191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之家。一开始,父亲给他起名叫做刘兴昌,但当时刘家实在是太穷了,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父母就把他送给了一户人家,去了新人家之后,刘兴昌也改名刘振东。
虽说刘振东是继子,但他的养父母一直把他当亲生儿子看待,从小就开始培养他读书写字,无论家里有多么困难,都要供刘振东上学,后来刘振东学业有成,就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当时,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一名中共党员,他非常看好刘振东,认为他有冲劲、有抱负,最关键的一点是,刘振东还非常爱国。

革命队伍正需要像刘振东这样的正义青年,所以,校长就邀请他加入了北伐铁血团。由于刘振东表现得十分出色,在1929年,刘振东又正式加入了我党,校长正是他的入党介绍人。
入党宣誓后,刘振东深感中国革命事业不易,希望自己能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价值,助力革命和中国更上一层楼,所以,刘振东又给自己改名为刘亚楼。刘亚楼参加革命以后,他不但骁勇善战,还善谋善为,大家都很欣赏他,所以他在我军有着“精灵战将”的美誉。

刘亚楼成为一名党员后,加入的第一支队伍就是红军游击队,当时,刘亚楼所在的部队,主要在闽西一带活动,因为刘亚楼表现出色,上级领导十分欣赏他,于是派他到军校学习深造,第二年,刘亚楼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分配到林彪麾下,担任连长一职。
说起来,林彪一看到刘亚楼,他就觉得非常投缘,他特别喜欢这个机灵的手下,每次开会,林彪都会带上刘亚楼,想要重点培养他。
3年后,在林彪的提拔下,只有22岁的刘亚楼已经成为一师政委了,要知道,他从班长升任师级干部只有两年多时间,刘亚楼这个晋升速度,完全可以媲美他的老领导林彪了。

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对中央红军发动了数次围剿,这段时间也是我军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当时,只有20岁的刘亚楼充分展现了他的足智多谋,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取得胜利。
有一次,刘亚楼率部诱敌深入,假装不敌后埋伏在一个山坳里,国民党军队赶到时,看到了一地的武器装备,便卸下了防备,不料刘亚楼率领三十五团,又来了一个回马枪,杀得敌人溃散而逃,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刘亚楼抓到了国民党的中将军衔,18师师长张辉瓒。
当时,毛主席听到这个好消息后,还特意慰问了刘亚楼和三十五团,临别时,毛主席鼓励刘亚楼再接再厉,还送给他一块手表留作纪念。

1931年7月,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刘亚楼遭遇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生死大危机,在石城阻击战中,战斗打得十分惨烈,刘亚楼也在战斗中受伤命悬一线。
当时,大家都以为刘亚楼已经牺牲了,正准备把人放到棺材里,一位战士眼尖,发现刘团长还有口气,刘亚楼这才捡回了一条命,要不然可就没有“精灵将军”什么事了。
刘亚楼当上师长以后,率部与国军52师在黄陂一带激战,这次刘亚楼的11师发挥神勇,不仅大破敌人包围圈,还生擒了52师师长李明。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刘亚楼跟随主力部队开始长征,当时,他和陈光师长搭档作为先锋部队,一路过关斩将,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四个包围圈,硬生生在蒋介石的百万大军眼皮子底下,打出了一条生命线。
大渡河、泸定桥、夹金山,一道道天险、一道道封锁线,都没有难倒刘亚楼,他和陈光率领红二师,为红军主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36年,直罗镇战役打响,当时,刘亚楼和林彪用了一招“欲擒故纵”麻痹敌人,最后在直罗镇消灭了敌人2000骑兵,取得了直罗镇大捷。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刘亚楼屡立奇功,为何又名声不显呢?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几乎都没见到刘亚楼的身影,那么,刘亚楼到底干什么去了?
原来,1938年,刘亚楼就已经“改行”了,抗大成立后,林彪任职校长、刘亚楼则担任训练部长,从那时起,刘亚楼已经不再指挥战斗了,而是待在凤凰山“教书育人”。
同年4月,我党第一批干部进修名单出炉,当时刘亚楼就在其中,前往苏联进修学习。要知道,这个机会是来之不易的,刘亚楼能够入选,还要得益于他的年轻,再加上他文武双全,个人潜力非常大,所以,毛主席才会把他加入第一批受训名单中。

因此,刘亚楼才会错过全面抗战,刘亚楼来到苏联以后,人生地不熟,尤其是语言不通十分难办,为此刘亚楼下了大功夫,每天废寝忘食的练习俄语,刘亚楼很聪明,他只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俄语了。
当然,因为语言不通,刘亚楼还闹出了几次笑话,有一次刘亚楼突发阑尾炎,要知道当时苏联麻醉剂紧张,医生就问刘亚楼需要麻醉剂吗?其实刘亚楼根本就没听懂大夫说的啥,也不知道两人最后是怎么交流的,不用麻药直接手术了。

这次可把刘亚楼疼坏了,但在外国人面前,他又不能表现得太软弱,刘亚楼是一声没吭,硬生生地挺了过来,当时出来手术室后,医生和护士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但他们哪知道,刘亚楼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次,刘亚楼养伤时,觉得枕头太软,就找来了值班护士,只见刘亚楼指着枕头,伸出了两个手指比划了一番,刘亚楼发现这个护士好像很生气,没搭理他就走了。
过了一会,翻译走了进来,大声质问刘亚楼:“你为什么要让护士跟你睡觉”?刘亚楼一听也是大惊失色,他只不过是想要一个枕头,结果没想到传错了意思。

发生这两件糗事后,刘亚楼更加认真地学习俄语,就是害怕再发生这样的误会,后来,刘亚楼真的学会一口地道俄语,成了一位“苏联通”。
1941年,林彪在战场受伤后,也来到苏联疗养,刘亚楼见到老领导非常高兴,两人没事就交流国际局势。
说起来,国际战线与国内战线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当时,德苏正在激战,按照斯大林的推测,德国人很有可能会从乌克兰方向发起进攻,但刘亚楼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乌克兰并不适合坦克部队推进,基于这点,德军应该走白俄罗斯一线,这样才能最快抵达战场。刘亚楼把他的想法跟苏联同志说了一遍,却没有人重视,而结果正如刘亚楼所料。

1942年,刘亚楼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刘亚楼作为作战参谋,为前线出谋划策,刘亚楼建议苏军在冬季率先发起进攻,以坦克营为先锋,两翼配合骑兵和雪战军团,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几次战斗下来效果特别好。
当时,苏联高级将领对刘亚楼非常欣赏,还热情邀请他加入苏联国籍,但刘亚楼每次都给拒绝了。
1945年,刘亚楼回到中国,在东北地区与日军展开决战,他本想着大展拳脚打鬼子,但没想到祸从天降,这一天,一群苏联士兵突然冲进了办公室,把刘亚楼送进了监狱,经过一番审问后,刘亚楼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苏联红军认为刘亚楼的一次错误指挥,才导致苏军阵地被我方飞机炸毁。刘亚楼是有口难辩,命令是上级下达的,他只不过负责传达,为什么说是他的失误呢?
苏联红军要把刘亚楼送到军事法庭审判,如果罪名成立就立刻枪决,刘亚楼一听,心里已经彻底绝望了,他把这几年所学,以及苏军犯过的一些错误,全部写成了一封信,托人交给了毛主席。
但令刘亚楼没想到的是,峰回路转,事情又有了转机,在刘亚楼写信之后没多久,刘亚楼就被无罪释放了,那么,这其中又有哪些隐情呢?

原来,在刘亚楼写信期间,苏联红军又对这次军事失误进行了复查,调查中发现,是一位记录员传递命令时出错,导致了这次严重的后果,刘亚楼并无失误,所以,苏联红军就把刘亚楼给放了。
第二年,刘亚楼终于从远东苏军返回,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一职,要知道,这次的职务任命就是林彪一手推动的,由此可见两人关系匪浅。
有一回,林彪和夫人叶群不知为何吵了起来,林彪马上就要“动手”了,外面的警卫员谁也不敢进去阻拦,最后还是刘亚楼进去把林彪一把拦住,夺下了他手中的马鞭,要不然后果是不堪设想。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大战期间,当时指挥部对我军从哪路入手还有分歧,是刘亚楼力排众议,最后把目标定在锦州。当时,林彪运筹帷幄,刘亚楼在旁出谋划策,布下了一套“迷魂阵”,我军先是虚张声势,故布疑阵让敌军误以为我方要先打长春,最后又来了一招“暗度陈仓”,我军主力一举拿下锦州城。
1949年年初,陈长捷死守天津,他在天津城内大修防御工事,光碉堡就足有三百多个,城外还挖了一条宽十米、深三米的护城河,把天津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乌龟壳”。

更加夸张的是,陈长捷还在主力战场埋了数万颗地雷,就等着解放军攻城了,据说,陈长捷有信心坚守天津半年,为国军主力赢得宝贵时间。
当时,毛主席为了迫使傅作义投降,对东北野战军下了死命令,要求三天之内必须解放天津,命令抵达林彪手中时,林彪又给刘亚楼加了一副重担,要求部队两天之内拿下天津,刘亚楼胸有成竹,信誓旦旦的说:“两天太多,三十小时足矣!”。
面对国军的严防死守,刘亚楼再一次用上了计策,刘亚楼一边对天津发起猛攻,一边劝降敌军将领,其实在此之前,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同志,已经拿到了天津布防图,所以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13日,国民党派出一支小队出城谈判,刘亚楼要求陈长捷无条件投降,刘亚楼也知道这次谈判肯定没什么结果,其实他的目的不是谈判,而是给国民党散布假消息,国军特务都认为,解放军的主力就在城北。
之后,刘亚楼率部在城北佯攻,陈长捷果然上当,把151主力师全部调了过来,这时,我军对天津东、西、南三面发起猛攻,刘亚楼率队仅用了29个小时就拿下了天津。我军的这次大胜,也为解放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授衔仪式前夕,刘亚楼因去苏联学习,正好缺席了抗日战争,也正因为如此,林彪才会给毛主席写信,希望刘亚楼能入选大将。

但由于刘亚楼错过了抗日战场,这也是他军旅生涯最大的一处“硬伤”,按照当时的表现,他是不够评为大将的,因此,毛主席还是授予了刘亚楼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