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伴随着人口城乡迁移诞生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020年,中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合计1.38亿人,中国近一半儿童直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从儿童的抚养情况来看,2020年全国共有1.08亿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其中8922万人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
对于每个流动中的家庭来说,“流动”还是“留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相关公共政策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导读
2023年4月19日,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发布了《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和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合计1.38亿人,中国近一半儿童直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从儿童的抚养情况来看,2020年全国共有1.08亿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其中8922万人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
2022年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根据教育统计数据,对比2020年1-8年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学生与2021年升2-9年级之后在校学生,人数一共减少了92.2万人。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就有规模如此庞大的随迁子女不得不“返乡”(离开)与父母分离 ,让人震惊又分外难过。
2022年8月8日,《财新周刊》发表特稿 | 广东教育巨变,“面对两项国家教育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读公办的比例应达85%以上,各省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不得超过5%——珠三角公办民办各半的格局面临巨震”,城市中等收入社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数量在大幅增长,但是很多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公办学校学位却不降反升,民办学校也面临着退场和洗牌,结果是“最流动的、低收入的家庭,将率先被排斥在外”。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至此,中国的新冠疫情进入尾声,人员流动开始恢复。2023年春运40天,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约47.33亿人次。其中,营业性客运量约15.95亿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50.5%,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3.5%,重回流动的中国。
2021年12月17日,电影《雄狮少年》上映,再一次把一个留守少年的成长故事带到观众面前,可惜的是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却并非留守儿童和少年欺凌的问题,而是主人公的“眯眯眼”,或许这也正是流动、留守儿童问题这么多年来依然难以解决的现实吧。
以下我们希望借由10条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相关的信息,一起来回顾2022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推动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善。
目录

回顾
一
中国近一半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
1.08亿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
2023年4月19日,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共同发布了《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和数据》,报告显示:
“2020年,全国流动儿童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合计1.38亿人,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46.4%。也就是说,中国近一半儿童直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从规模上看,与城镇化大趋势相一致,2020年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总数比2010年大幅增加了4730万人,流动儿童人数是2010年的两倍,城镇留守儿童规模增长65.4%,农村留守儿童增量和增幅均较小,十年间仅增加了207万人,增幅只有5.2%。
2020年,流动儿童占全部儿童的比例为23.9%,略低于全部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26.6%)。流动儿童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79.7%。流动儿童主要集中在城镇地区,2020年生活在城镇的流动儿童规模达到6407万人,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1%,占全部城镇儿童的34.2%,也就是说,每3名城镇儿童中就有1名是流动儿童。
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到了4177万人,占全部留守儿童的62.4%,占全部农村儿童的37.9%,也就是说,每10名农村儿童近4名是留守儿童。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参与外出流动,城镇留守儿童也随之从早期的不为人知增加到2020年的2516万人,已占到全部留守儿童的37.6%。然而,迄今中国有关留守儿童的制度设计几乎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政府应该着手开展针对城镇留守儿童的制度设计。”

从儿童的抚养情况来看,估算全国2020年共有1.08亿儿童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比2010年增加了3046万人。
不能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的主要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包括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人、城镇留守儿童2516万人,以及因为流动不能和父母双方一起居住的儿童2229万人(扣除县内跨乡镇人户分离但仍居住在农村的儿童),合计共占82.4%。
父母离异或者丧偶也是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的原因之一,2020年全国共有3.3%的儿童因为父母离异或者丧偶,只能与父母中的一方一起生活,占不能和父母双方一起居住儿童的9.0%。

详见:
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
http://www.stats.gov.cn/zs/tjwh/tjkw/tjzl/202304/t20230419_1938814.html
二
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2022年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要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

这些户籍改革措施意味着什么?
给各个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央视《新闻1+1》( 20220712 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再进一步?)连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共同关注: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再进一步?
“鼓励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意味着什么呢?
现在的积分落户制度,实际上叠加了名额配置制度,也就是说在现有制度之下,不是说积分达到了以后就能立即落户,而是说它有一个配额,比如在一个城市如果有100个人满足积分落户的条件,但当地政府考虑到公共服务资源有限,只给10个人的名额,那么现在这个名额实际上就是非常稀缺的。 这次文件就提出要逐渐鼓励大家把名额设置取消掉,这个制度就非常明朗了。如果你未来在积分落户里面达到了一定社保缴纳年限或实际居住年限,只要你达到一定分值,理想状态下,你就可以立马落户,没有名额的限制。这也会大大加快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尤其是在一个城市已经长期居住,并且已经实际缴纳社保年限非常长的这部分群体,落户进程就可以大大加快。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
详见:
1、“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https://www.ndrc.gov.cn/fggz/fzzlgh/gjjzxgh/202207/t20220728_1332050.html
2、《新闻1+1》 20220712 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再进一步?
https://tv.cctv.com/2022/07/12/VIDEJ36FWZAV65eCt5ecXj80220712.shtml
三
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现状
更多的幼儿园学位供给
更多的流动人口子女与父母“在一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学前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规模1147万人,学前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在一起”指数达到46.99%,仍然只有不到1/2可以跟父母“在一起”生活。
分地区看,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在一起”指数均大幅低于全国水平,广东、浙江、江苏等人口大规模人口流入的省份,“在一起”指数要高于北京、上海,但是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福建省“在一起”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将不同省市公办园在园儿童占全部在园儿童比例与流动人口子女“在一起”指数进行比较。会发现,“在一起”指数较低的京、沪,公办园在园儿童占全部在园儿童比例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公办园在园儿童占全部在园儿童比例虽然最低,但是其流动人口子女“在一起”指数却大幅高于京、沪地区。
选择每万名常住人口幼儿园(公办、民办)在园儿童数作为指标,将不同城市和全国平均的情况进行比较。2020年,全国平均每万名常住人口幼儿园在园儿童341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173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168人。

将东部省市的情况纳入比较,每万名常住人口在园儿童数,北京240人,上海230人,江苏300人,浙江308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些省、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在一起”指数更低。广东省每万名常住人口在园儿童数381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广东地区大量流动人口,需求也更多,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幼儿园学位供给,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流动人口子女的“在一起”指数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福建每万名常住人口在园儿童数达到409人,其公办园、民办园学位供给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好的满足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园的需求,其流动人口子女“在一起”指数也更高。
详见:
奕20论坛•建言⑦ | 魏佳羽:让更多流动幼儿与父母“在一起”
四
全面清理取消入学证明材料
切实保障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2022年3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
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加快推进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以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方式入学就读。各地要认真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关于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和有合法稳定就业、住所等规定要求,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全面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不得要求提供户籍地无人监护等无谓证明材料;实行积分入学的地方要完善积分规则,切实保障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认真落实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政策,对回户籍地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户籍地和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妥善做好考试招生报名服务工作,保障随迁子女能在户籍地顺利参加中考。
2022年7月6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广州市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实施意见》,广州市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起面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全体“人籍一致”的学生,原则上按小学生不低于每人每年5000元、初中生不低于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实行购买民办学位服务。

2022年12月20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公告,《工作通知》强调:
做好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来穗人员社会融合,提高广州城市治理水平的具体举措。各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统筹领导与协调,把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作为民生实事抓紧抓好,落实流入地所在区政府责任,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区,要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等方式安排随迁子女入学。
详见: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204/t20220401_612689.html
2、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
http://jyj.gz.gov.cn/gkmlpt/content/8/8392/post_8392682.html#243
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http://jyj.gz.gov.cn/hdjlpt/yjzj/answer/25667
五
2021年,92.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乡”(离家),其中大部分将会成为留守儿童
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72.41万人,比2020年减少了57.3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984.11万人,比2020年减少50.75万人;在初中就读388.30万人,比2020年减少了6.58万人。流动人口子女与父母分离的情况变得更多了。

将2020年-2021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分年级的情况进行比较,会发现2020年对应低一年级随迁子女在校学生人数,2021年升入高一年级之后,对应的在校学生人数全部低于2020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学生人数减少的比例越高。其中小学六年级升初一、小学五年级升六年级、初中二年级升三年级是减少比例最高的三个阶段,2020年所有的年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学生人数,2021年升入高一年级之后在校学生人数一共减少了92.2万人。仅仅是一年的时间,就有规模如此庞大的随迁子女不得不“返乡”(离开)与父母分离 ,让我们既感到震惊又感到分外难过。
详见:
让儿童和父母在一起!——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报告2023
六
完善和落实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
依然任重而道远
2022年9月1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⑫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发布会提到:
2013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

2021年-2022年,随迁子女平均高考报名人数30.56万人,占高考报名人数的2.71%。流动人口规模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1/4,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随迁子女在居住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未来,需要更加有力措施,推动各地进一步开放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升学考试。
广东作为中国流动人口第一大省,于2013年、2014年、2016年三个时间节点,分三步解决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问题,保障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2021年有5万多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约占当年高考报名人数的6.4%。2020年,广东省流动人口规模占常住人口比例的41.3%,依然有非常多的流动人口子女无法在居住地参加高考。
【教育这十年 1+1 系列发布会】
详见:
1、第十二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35/
2、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责任担当 推动重大决策部署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35/sfcl/202209/t20220915_661162.html
3、让儿童和父母在一起!——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报告2023
七
广东教育巨变
“最流动的、低收入的家庭,将率先被排斥在外”
2022年8月8日,《财新周刊》发表特稿 | 广东教育巨变,“面对两项国家教育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读公办的比例应达85%以上,各省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不得超过5%——珠三角公办民办各半的格局面临巨震”

凉与热
从广东各地规划看来,2022年,正是这场最大规模公办扩容行动的“攻坚”之年:全面二孩政策后首波生育潮下的“二孩”将上小学,穗深莞今年分别计划新增约6万、20万、7万个公办基础教育学位,增量均达历年之最。
“十四五”期间,黄埔拟增6.5万个新增公办学位,仅今年就要新开12所公办中小学。在东荟城旁不到3公里,一所由湖南师范大学与黄埔区教育局合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签约一年内即落地、封顶。步入盛夏,工地人来人往,“赶着8月份完工开学”,一名整备操场的工人说。
但其中也隐含错位:同在黄埔,务工人员聚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聚集的永和、云埔工业区,却成公办扩容“灯下黑”之地。据财新估算,永和街道常住人口12万有余,外来人口11万人左右,带来每年约500—600名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但街道5所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学位仅110个,较去年不升反降;而街道仅存的一所民办小学,今年只有4个班额的招生指标。
民办:退场与洗牌
“广东民校已进入倒计时。”深圳市宝安区冠华育才学校校长郭建平曾撰文预言。随着民办教育定位转变,自由、随意、无序发展的时代宣告结束,全面规范的政策导向下,低端打工子弟学校将成第一批被“优化”的学校。“广东有相当大比例的民校没有自主土地和校舍所有权,几乎全是以租赁形式办校的,或是租地自己违规建设办校的。这种情况,国家恐怕永远不会给予合法地位和身份。”
“可以确定的是,务工人员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筛选。”公益观察人士文溪(化名)分析,“希望留下的,要么得付出精力,靠稳定居住、稳定就业、以及学历能力等各种‘添头’在积分系统中胜出,要么得付出金钱,进贵价的民办学校,或花费六万到十几万元‘买公办学位’。”她关注到,如广州黄埔、白云,已开始要求家长报读民办学校时也提供居住证或租赁备案,“最流动的、低收入的家庭,将率先被排斥在外”。
天平何处倾
但两种矛盾仍然存在:
其一,是政府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瞄准偏差,即“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这事关所有人、尤其是最弱势者“好上学”的愿望;
其二,是教育需求分化与公共供给规范化的矛盾,即家长高质量、差异化、个性化要求愈难在保统一保基本的公办体系中广获满足,这事关所有人、尤其是中产者“上好学”的愿望。在广东,这个有着全国最大规模流动人口,和全国人才吸引力最强劲的地区,上述矛盾愈发突出。
“最难的是,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回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上去。”李清刚说,“当然,这中间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详见:
《财新周刊》广东教育巨变|特稿精选
https://weekly.caixin.com/2022-08-06/101922926.html
八
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社会人员恢复流动
2022年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党中央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
(十六)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
一、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至此,中国的新冠疫情进入尾声,人员流动开始恢复。据交通运输部门统计,2023年春运40天,全社会人员流动量约47.33亿人次。其中,营业性客运量约15.95亿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50.5%,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53.5%,重回流动的中国。
详见:
1、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
http://www.gov.cn/xinwen/2022-11/11/content_5726144.htm
2、重大调整!新冠病毒感染将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
http://www.gov.cn/xinwen/2022-12/27/content_5733672.htm
3、2023年春运,收官!
http://www.gov.cn/xinwen/2023-02/15/content_5741623.htm
4、2023年春运圆满收官 全社会人员流动量超47亿人次
http://www.gov.cn/xinwen/2023-02/17/content_5741903.htm
九
这十年
流动的中国,流动的童年
2022年10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了《这十年》专题节目,第2集的主题是“流动的中国”:

2012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5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幅员辽阔,体量庞大,人口众多。中国怎样弥补发展的短板,缩小区域的差距,消弭贫富的分化?中国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发展?
十年间,天堑变通途。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均衡。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2023年3月,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流动的童年 | 贵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爱与希望》,文章强调“流动儿童教育的长远意义”。
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建议,应该尽快修改义务教育法,在立法层面保障流动儿童在父母工作和居住地接受高中教育。
他建议,要进一步推进中央有关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与人口流入地吸纳外来人口落户的数量、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就读数量挂钩。督促人口流入地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中小学教育逐步覆盖外来人口的随迁子女。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陆铭表示,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除了是一个教育问题外,实际上对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详见:
1、这十年丨流动的中国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0/c1001-32548608.html
2、流动的童年 | 贵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爱与希望
http://zqb.cyol.com/html/2023-03/24/nw.D110000zgqnb_20230324_1-03.htm
十
从流动、留守儿童的影史中
看见流动、留守儿童的历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户籍的严控开始松动,人口的迁移、流动逐渐成为可能。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给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
过去的四十年中,曾有不少导演拍下了很多电影和纪录片,却很少有影片引起广泛关注,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认为,这些带着时间烙印的讲述和记录是重要的。为了追溯中国人口大迁徙背景下,流动、留守儿童成长的故事,我们依时间顺序梳理了相关影像资料,并据时间点插入重要的政策事件和人口普查的节点,希望可以呈现当代中国关于人口迁移、流动的历史,以及儿童成长的故事。

2021年12月17日,电影《雄狮少年》上映,再一次把一个留守少年的成长故事带到观众面前,可惜的是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却并非留守儿童和少年欺凌的问题,而是主人公的“眯眯眼”,或许这也正是流动、留守儿童问题这么多年来依然难以解决的现实吧。
最后送上一首雄狮少年的主题曲《无名的人》,一起结束关于2022年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回顾。
详见:
1、流动、留守儿童的影史(上)
2、豆列 | 在一起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1938460/
3、雄狮少年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5144311/
4、无名的人
https://y.qq.com/n/ryqq/songDetail/002QhULf16tWw1
https://music.163.com/#/song?id=1903149553&fileGuid=KrkEVgr92zIrr7AJ
回顾后记
在梳理这篇回顾的时候,感受最多的是“一片空白”,关于2022年的记忆十分模糊,过去的这一年仿佛不存在一样。一边对照着曾经记录的“2022年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领域回顾文档”,一边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才勉强拼凑出2022年的样子。
回看,2021年撰写领域回顾时的期待,“期望2022年,我们有机会走出疫情,让人、财、物重新流动起来,让机会流动起来,让流动更有希望!”
幸好,如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终于又重新流动了起来,让我们继续期待流动的中国,可以让流动更有希望!让每一个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都可以和父母在一起!
文 | 研究整理 | 魏佳羽
排版 | 廖细雄
弥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鸿沟
新公民计划在行动
欢迎捐款支持我们

微博:@新公民计划
豆瓣:@新公民计划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新公民计划的工作
也离不开大家的长期关注和支持
月捐支持和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