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群在直播间大演苦情戏,欺骗老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的网红被挖了出来。

在看过这些网红的直播和相关视频后,不禁想起了之前很多老人每天打卡都一定会去的一种街边店,打着休闲娱乐或健康管理的名头,售卖各种高价保健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群的老人被各种噱头吸引进店里,有免费的礼品、免费的体验、免费的旅游、免费的理疗、免费的健康讲座等等。

等老人每天去店里打卡后就会被上课。上课的套路以各种苦情戏开场,比如自己是从山里或者农村出来的,家里的境况有多惨多惨;比如家里的长辈重病,花光了家里的钱,自己穷困潦倒;还比如自己是孤儿,经历了多少多少苦难才长大。

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似乎人生的悲剧都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了。

听者动容,闻者流泪。看着这些跟自己子女、孙辈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讲述着自己的悲惨经历,很容易就激发起了老人的同情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看到老人与自己共情后,这些人马上又开始激情四射地传播正能量,慷慨激昂地标榜自己有多励志,多想爱屋及乌地对来店里的老人好,因为看到这些老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爸妈一样,于是自称“儿子”、自称“女儿”,对老人一口一个爸爸一口一个妈妈的叫起来。

这种套近乎的方式对现在晚年生活无聊、儿女不在身边或者儿女不孝、儿女无法陪伴的老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

这些人在培养与老人感情的同时,还会在平日里对老人嘘寒问暖,时不时地给老人一点小恩小惠,让老人倍感欣喜,感觉这些人比儿女还亲。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人对这些人就不再有心防。

所有情感铺垫完成后,这些人就开始进入正题了,采取屡试不爽的“饥饿营销”。

先针对老人一般常有的疾病做一些所谓的科学知识普及,再说他们周边谁谁谁用了什么什么产品后就治好了,说得好像医生们都没本事了,只有他们的产品最管用。这就吊足了老人的胃口,引得老人追着问哪里可以买到这个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老人万般恳求之下,这些人才松口说自己一定会去想办法搞到这个产品。

此时就会有老人按捺不住,说可以先给钱做预订。但这些人一般不会在这个阶段见钱就收,而是会很诚恳地说老人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妈,自己去想办法就是为了帮助老人,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让老人健康长寿。搞得老人感动不已,再次加深对他们的信任,同时也坚定了购买产品的决心。

终于,这些人“搞”来了老人心心念念的产品,当然这些产品都是一些市面上不太看得到的,有真的,也有假的。

这些人会为了虚高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而不断渲染产品的成分或者工艺的价值,然后说因为在座的老人都是他们的父母,所以他们拼命地去跟供货商砍价,多么多么不容易才拿到现在的折扣价。

老人看到价格或许还是会觉得贵,但在这些人宣扬的高折扣力度的冲击下,老人很快就会动摇。

这就像打仗一样,一炮轰上去后,最好再补一炮。这些人马上又会拿出各种赠品或优惠券,再虚高一下赠品或优惠券的价值,表示从产品的价格中扣掉赠品或优惠券的价值,那价格就是非常便宜的。

这些人会反复强调自己是因为想对老人好而为他们争取了现在的价格和各种优惠,并且这些产品是限量的,只有现在购买的人才能得到赠品或优惠券,过了时间就要恢复原价。搞得老人恐慌起来,深怕自己买不到,冲动购买的情绪达到顶峰,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一些不想买、犹豫要不要买或者买不起的老人,这些人也不会放过,他们会利于一些老人的好事心理挑拨老人与老人之间的对抗和排挤,间接逼迫这些老人购买。

如果碰到产品怎么推都卖不动的时候,这些人就会开始打感情牌了,把自己悲惨的身世拿出来再说一说,痛苦地表示家里都在等着他的钱揭锅呢,祈求老人帮自己完成公司布置的业绩目标,说如果不能完成业绩自己就拿不到工资,可能还会被调离这个门店。

不仅如此,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还会反问老人:我把你们当爸妈,对你们那么好,你们舍得让我被公司领导骂吗?如果我被调离了这个门店,你们就再也见不到我了,但我会很想念你们的。

于是,老人冲着本能的一份疼爱和同情,想着自己就做做好事吧就把钱掏了出来。

此前的苦情戏+励志剧+叫“爸妈”策略+饥饿营销+感情牌,一整套套路下来,没有老人能逃得掉。并且所有购买产品的老人也不会觉得自己被套路了,反而对这些人千恩万谢,对家人的劝阻充耳不闻,甚至还不惜因此与家人发生矛盾。

没想到一场疫情下来,原先在街边开店的这些人转换了战场,跑到线上去实施他们那套把戏了。

老人们辛辛苦苦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财富就这样没了。

真希望老人能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

PS: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