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款空对空导弹是“霹雳”1号,不过由于这款导弹设计思路落后、性能局限性大,很快就被淘汰了。“霹雳”1号只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真正具备实用价值的是后来的“霹雳”2号。

这两款导弹都是根据苏联提供的技术仿造的。不同的是,“霹雳”1号是根据苏联提供的K-5型导弹仿制的,当时中苏关系还很亲密。

而“霹雳”2号是根据苏联提供的K-13型导弹仿制的,这也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空对空导弹。此时中苏关系已经彻底破裂,苏联终止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所有在华专家,两国也在媒体上打起了口水战。

这种背景下,苏联为何还愿意把自己最先进的导弹提供给中国呢?这要从一场空战说起。

霹雳系列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军空军隐蔽进入金门前线

1958年5月,世界局势骤然紧张。黎巴嫩爆发了反对亲美政府的起义,美国悍然出兵黎巴嫩干涉。为了策应军事行动,美国还怂恿国民党军队在台海挑起事端。

国民党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叫嚣“加速进行反攻大陆准备”,太平洋美军也宣布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台海局势也变得极为紧张。

事实上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就凭借空军优势经常骚扰大陆沿海城市,并利用金门等岛屿派出小股部队在沿海地区搞破坏。

据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底,国民党空军在福建沿海城市扔下1600多枚炸弹,扫射180多次。

毛主席决定教训一下国军,维护我国沿海地区的安全,同时以实际行动支持黎巴嫩人民的反美行动。这便是金门炮战的起因,炮击整整持续了20年。

当时国民党空军仍然有很大力量。共有6个联队,拥有飞机646架,空勤人员都由美国训练,有一定战斗力。而且美军还在台湾部署了部分航空兵力量,装备了最新的F-100战斗机。

解放军在前线部署大量炮火,必须要取得制空权,否则是很危险的。为此,中央陆续调航空部队进驻连城、汕头、漳州、福州和龙田等机场。

解放军在一线机场部署了6个歼击团,二线部署了11个团,装备米格17和歼-5飞机520架次。这一切都是隐蔽进行,国军对此一无所知。

在金门炮战打响之前,双方不断爆发小规模空战,结果解放军四战四捷,击落击伤敌机9架,自身仅损失1架。

8月23日,金门炮战打响。解放军400多门炮火齐发,两次5分钟的急袭共发射了3万多发炮弹。金门岛上100多个重点目标都笼罩在浓烟和大火之中。

金门守军伤亡600多人,其中澎湖防卫部副司令吉星文中将和金门防卫部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少将等3位高级将领阵亡。

国军损失重大,为了报复,频繁出动大规模机群窜至大陆上空,试图引诱解放军战机到公海上空作战。鉴于当时台湾上空有美军飞机巡航,一着不慎,极有可能造成国际冲突,解放军没有上当。

解放军炮兵

飞行员用生命换回一样宝贝

9月24日上午,位于路桥的航二师指挥所收到敌情通报,4架敌F-86在温州、乐清、玉环岛上空活动,另外4架在洞头、平阳一带上空活动。

指挥所决定在温州上空歼敌,随即16架米格-15比斯起飞。16对8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解放军战机升空后才发现,敌机不是8架,而是24架。

他们故意派出8架飞机,大部队藏在身后,企图引诱解放军出动,随后猛扑过来。敌机是有备而来,他们装备了美军提供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

响尾蛇导弹时速2马赫,最大射程11公里,装有4.8公斤烈性炸药。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发射后红外装置可以引导导弹追踪热目标,命中率极高。

美军在1956年7月才装备响尾蛇导弹,但并未应用于实战,却秘密提供给了国民党军队,目的大概是想让他们在实战中测试导弹的性能。不过,当时解放军并未掌握这一情报。

解放军采取近身战法,迫近敌机战斗。敌机无法发射导弹,便仗着数量优势两三架围攻我一架飞机。几番缠斗之后,双方的队形都已经大乱。

敌机害怕误伤自己人,始终未敢发射导弹。他们边打边退,向外海空域机动。解放军指挥所很快别识破敌机意图,审时度势地发出返航命令。

我机群接到命令后,快速脱离敌群返航,但飞行员王自重驾驶的3号机突然摇摆了几下便急速下降高度。原来他因为速度太快,发生了反操纵。

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坠机危险,4号机飞行员张崇德发现情况后立即向他喊话,要他跳伞。那时候国家穷,飞行员都非常爱惜来之不易的战机。

王自重不肯跳伞,回复张崇德:“不要管我,跟上编队,执行命令。”

王自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内心非常平静,按照平时训练的方法小心地操纵着飞机,终于在低空把飞机开出。但根据平时操作这一动作的时间计算,他已经掉队了。

王自重正要追赶队伍,猛然发现自己前后左右出现12架敌机,他们也正在追赶我军机群。

王自重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截住敌机,掩护战友们返航。尽管在1:12的绝大劣势下,他也没有丝毫犹豫,拉起操纵杆,一下跃进敌军机群中。

敌机发现王自重后立即合围过来,王自重没有惊慌,他一转机头甩掉了追赶的敌机,接着又从太阳的方向反插回来,反而把敌机弄得不知所措。

王自重抓住有利时机,紧紧咬住一架敌机,射出一串炮弹,立即将敌机击毁。之后,他又左冲右突,不断寻找战机,不久又击毁了一架敌机。

王自重1对12,却在短短5分钟时间内,接连干掉了两架敌机。错愕的敌机立即调整了队形,接连向王自重发射了5枚“响尾蛇”导弹。

最终王自重光荣牺牲,年仅31岁,他被追认为一等人民功臣。

924空战是金门炮战打响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也是空战史上的第一次导弹战。我军不仅击毁了两架敌机,还有更重要的发现。

一枚响尾蛇导弹发射出去后并没有爆炸,而是坠落在陆地上,被温州一个种地的农民发现。随后,这枚导弹残骸便被赶来的解放军收缴。

《人民日报》还刊登了报道,对提供“响尾蛇”导弹的美国进行了谴责。

导弹残骸

苏联软硬兼施向中国要导弹

导弹残骸很快被送到北京,科研人员如获至宝。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很快就确定了分析和仿制“响尾蛇”导弹的任务,代号为“55号”工程,由聂荣臻元帅负责。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科研水平和研究环境,加上正在研制“霹雳”1号导弹难以分出更多的人力物力,“55号”工程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此时,苏联也盯上了这枚导弹。

赫鲁晓夫知道中国缴获“响尾蛇”导弹后非常兴奋,认为这是美国主动送技术来了。苏联致函中国政府,要求把导弹交给其研究,并答应与中国共享研究成果。赫鲁晓夫似乎志在必得,认为中国会无条件答应他的要求。

但第一次来信,中国根本没有回复。赫鲁晓夫觉得很诧异,他认为苏联援助了中国那么多武器和工业项目,为什么中国人缴获了最新的武器却不愿意给苏联?于是又一次来信要导弹。

此时,中国做出正面答复:“我们自己正在研究,导弹只有一枚,等研究完了,与你们交换情报吧。”

赫鲁晓夫对此很不满,他认为中国的研究水平低,弄不出来什么结果。而苏联已经装备了此类导弹,需要拿美国的样品来进行对比。

赫鲁晓夫

中国不愿意把导弹给苏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这枚导弹是用中国飞行员的命换回来的,基于情感和国家尊严,不会轻易让给他国。而且中国已经启动了研究工作,不可能半途而废。

二是苏联虽然援助了中国许多武器,但过程磕磕绊绊,很不爽快。合作期间会用种种条件来限制、拖延,或者给一些旧武器,这也让很多解放军将领不满。

赫鲁晓夫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当时苏联正准备给中国中程弹道导弹生产资料,赫鲁晓夫指示军事顾问在与中国代表谈判时直接挑明因为中国没有给“响尾蛇”导弹,非常不满。暗示移交生产资料遇到了“技术性困难”。

权衡利弊之下,中国只能把这枚导弹交给苏联。赫鲁晓夫回忆,因为这件事他对中国有了新的看法,认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实际上,苏联的做法正体现了他们一贯的傲慢,自己想要的不择手段也要得到。虽然给了兄弟国家一些帮助,但却没有最起码的尊重。

苏联得到“响尾蛇”导弹后,赫鲁晓夫还亲自去观看了。科研人员告诉他,这枚导弹拆卸和组装非常简单,只需要一把扳手即可完成。相比而言,苏联导弹的工艺性不够好,组装复杂,重量也很大。

苏联设计师认为“响尾蛇”导弹更加精良,决定仿制。但不久后,他们便发现导弹上还少了一个关键部件——热感应自导头部的敏感元件。

苏联再次致函中国,要求把元件交给他们,中国回复缴获的所有导弹残骸都已经给苏联了。 实际上这个元件只有纽扣大小,有可能在坠落时已经丢失,也有可能在中国拆卸时遗失了。

但赫鲁晓夫却认为是中国故意不给苏联,心里有了隔阂,这一事件对他日后的对华政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苏联专家最终还是攻破了制导技术,于1961年成功仿制出K-13导弹,这也成了当时苏联最先进的空对空导弹。

米格-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亚楼赴苏联谈判

按照事先约定,苏联应该与中国共享K-13导弹,但当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苏联连专家都撤走了,再去问他要最先进的武器岂不是自讨没趣?

不久后事情出现了转机,苏联准备卖给印尼一批米格-21歼击机,并与中国协商,能否通过中国将这批飞机转到印尼。还通过驻华大使馆代办向周总理表示,如果中国要的话也可以提供。

不久,赫鲁晓夫还亲自写信给毛主席,表示愿意向中国转让米格-21飞机的制造权(包括作为附件的K-13导弹),希望中国派代表到莫斯科谈判。苏联为何突然献起了殷勤?

一是,中苏关系虽然已经破灭,但还只是打打嘴仗。毕竟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为了稳固在苏共的统治地位,抛出橄榄枝,有意改善中苏关系。

二是,苏联的米格-21战机连印尼这种小国都卖,后来还卖给印度,没有必要再对中国保密。卖给中国,苏联也能赚一笔。

考虑到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毛主席和周总理决定抓住这一机会,派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赴苏联谈判。但同时强调:“如果苏联想用制造权卡我们,我们就不干。原则问题决不让步,宁可不要。”

刘亚楼

到苏联后为了解米格-21飞机和发动机生产情况,刘亚楼提出要参观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厂。苏方以各种借口拒绝,刘亚楼非常气愤,拍桌子说道:“我们不看飞机制造,不看发动机制造,怎么买飞机?”

这样,苏联才同意我方部分人员参观高尔基飞机制造厂和莫斯科发动机制造厂。原计划3天的行程,只看了一天,苏方便让中国代表返回莫斯科。理由是根据苏联的法律,外国人未带护照不得在莫斯科以外的城市住宿。

刘亚楼反问苏方代表:“我们是赫鲁晓夫请来的客人,你们这样对待客人,是友好态度吗?”

没想到苏方代表也硬着脖子说:“这是法律,谁请来的客人也不行。”

刘亚楼很严肃地说:“我不知道你们的法律,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规定,你们作为主人,为什么不事先提醒?”

工厂代表见状立即出来打圆场,想把双方分开协商。不料刘亚楼根本不理会,一定要当面把事情讲清楚。苏方见刘亚楼态度强硬,只能作罢,让中国代表继续参观行程。

刘亚楼之所以要坚持参观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工厂,因为可以详细了解很多制造细节,以便提前发现问题与苏联沟通。

经过数轮谈判,双方于1961年3月20日达成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米格-21的全套图纸和生产资料,以及13架飞机和附件。附件中包括了苏联最先进的K-13型空对空导弹。当然,中国也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中国制造的飞机和导弹

当时的米格-21飞机和K-13导弹对中国的意义都非常大,为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赢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没有苏联专家帮助的情况下,中国于1966年1月17日制造出我国第一架2倍超音速——歼-7型歼击机。1967年,我国制造的空对空导弹也试验成功,后来定名为“霹雳”2号。

这两样武器在我国使用时间很长,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停产,对国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