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和《西安宣言》的发布,标志着中亚地缘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本文,我们把目光从中亚移到东北亚,东北亚的地缘格局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我们从图们江出海口说起。

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们江出海口

从图上可以看到,我国东北腹地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地方是珲春(防川),东边与俄罗斯的哈桑区摩阔崴)毗邻,西南与朝鲜的豆满江市隔江对望。从防川顺着图们江到出海口,仅有15公里。

在这15公里的江道上,北岸属俄,南岸归朝。虽然我国有图们江的通航权,但两岸之间还有一座朝俄铁路大桥,这座铁桥的“恶心”之处,是其“底盘”很低,导致大中型船舶难以通航。

没有自己的海岸线的出海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口。吉林作为一个距离大海最近却没有海岸线的内陆省,用“望洋兴叹”和“铁锁横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一、如果有了图们江出海口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如果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平等获得俄罗斯在图们江北岸哈桑区-彼得湾海岸一线的地块,与珲春防川连成一体,那么我国东北腹地就真正拥有了出海口。

这个出海口,将是我国东出日本海、连通北太平洋、贯通北冰洋航道至欧洲的最近出海口,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重大战略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珲春-环日本海航线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一旦拥有了图们江出海口,那么我国东北腹地(吉林、黑龙江、辽北、蒙东)就会直接面向环日本海,近距离辐射朝韩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

同时,从图们江出海口出发,穿过宗谷海峡,向东可进入阿拉斯加湾,辐射美加西海岸向北可穿过白令海峡,通过北极航道进入北极经济圈,辐射北欧、西欧地区

二、三个外部环境,一个有了转机

15公里的“望洋兴叹”,图们江上的“铁锁横江”,是我国东北腹地对外开放发展受制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从历史上看,东北最辉煌的时代,都是东北亚最为开放的时期。东北要振兴,需要从东北亚大视角来看,外部环境有三一是朝鲜半岛的稳定,尤其是朝鲜要改革开放;二是日韩的站位,亲美反华是大逆不道;三是俄罗斯的远东大开发,这一点特别重要,因其能够提供巨大的资源利用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北亚经济地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以上三个外部环境,每一个都是令人头大的历史性难题。不过,俄乌军事冲突和欧美对俄制裁,使俄罗斯开始“向东看”,远东大开发被提到日程,这给东北亚发展注入了活力生机。在此种背景下,东北亚地缘经济政治格局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

俄乌军事冲突和欧美对俄制裁,使中俄之前很多难以达成或难以推进的协议和项目得以实现

以同江铁路大桥为例

早在2003年,中俄就签署了大桥建设议定书,然后一拖就是十年。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俄方终于同意动工,但到2018年我们这边1886.45米修完了,俄方那边328.57米却还没有多大动静,最终还是我们帮其修好并完成合拢的。2019年合拢之后,俄方的铺轨、大桥衔接铁路又是一连串的拖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江铁路大桥(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直到2021年俄乌战事开启后,俄方才积极起来,收尾和配套工程马不停蹄,三下五除二就搞完了。2022年11月,同江铁路大桥终于通车运行。

类似的还有中俄“黑河-布市”公路大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等项目,尤其是处于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如今的俄罗斯不仅不拖了,还比中国更加积极主动。

三、俄罗斯在远东的顾忌

以前,俄罗斯的发展重心在欧洲,在搞远东大开发这个议题方面始终提防着中国,有诸多顾忌。

一是历史问题,不展开了。

二是远东地区与欧洲本部相隔太远,有9000多公里,也不消说了。

三是人口和经济规模,严重的“双量不足”。

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的人口约800万人,比不上我国东三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人口(哈尔滨986万人、沈阳915万人、长春909万)。2022年俄罗斯整个远东地区的GDP约970亿美元(预估),仅占我国东三省的11%(东三省GDP57946万元人民币,折约8600亿美元)。

与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倒置的是,俄远东地区是实打实的地大物博,面积有696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40.7%,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72.5%,或相当于8.6个东三省。而且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木材、粮食、渔业等样样俱全,个个储量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远东地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俄远东地区在人口和经济体量上,与我国东北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在这么大、又有这么多物产的地方,倘若与中国一起搞远东大开发,形成人口倒置、经济倒置的失控局面,远东可能不再属于俄罗斯。这是俄罗斯最忌惮的。

忌惮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来说:

中俄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大庆)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一条支线,主线的设计能力是8000万吨/年,其中的3000万吨到大庆,剩余的5000万吨到海参崴。到海参崴的这5000万吨是给日韩准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原油管道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海兰泡-黑河)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一条支线,主线也是到海参崴,同样也是给日韩准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换句话说,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供给日韩的,至于支线的中俄原油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只是顺带赚些外快。

四、由顾忌重重到主动面对

但这一切都随着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起,到现在俄乌战事而发生了变化

一面是俄乌战事的胶着、深陷和持续,一面是欧美一轮又一轮的制裁和极限施压。近期在日本广岛召开的G7峰会,西方集团又准备对俄罗斯出台更为严厉的制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除了倚重中国,与中国背靠背,别无他法。那么实施远东大开发,向中国开放远东,就成了俄罗斯为数不多的战略选项。

而之前在远东地区对中国的防范,在此种背景下就显得微不足道,这就是形势所迫。现在的俄罗斯,最需要的就是中国的支持,有一个可靠和稳定的大后方

事实上,二战时期,远东就扮演着苏联战略大后方的重要角色。当时的苏联将欧洲地区的兵工厂、国防工业、战时物资、能源化工及大量的产业工人搬迁至远东地区,作为供给苏德战场的生产基地。同时,远东地区也是美国援助苏联的重要物资集散中心。包括后来的冷战时期,远东地区依然作为苏联在欧洲与北约对抗的后勤保障基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今的远东地区,又或将成为俄罗斯的战略大后方。而这个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与繁荣,则需要中国来给予把持。

五、两次自主的改革尝试

对于远东大开发,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曾经做过两次自主的改革尝试,但都收效甚微。

一是在2015年推出了远东自由港和超前发展区法案

该法案主要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资金,规定第一个5年特区所得税税率为0,第二个5年所得税税率从20%降至10%,同时不征收法人财产税5年,不征收土地税3年。

截至目前,俄罗斯在远东共设立了5个自由港和22个超前发展区,都没有达到预期。

二是在2016年推出了“远东1公顷”法案

该法案主要是为了增加人口,规定每个俄罗斯公民都可以免费申领远东地区1公顷(15亩)土地,经营5年后可以成为私产。“远东1公顷”法案实施5年后,2021年俄罗斯又推出“远东1+1公顷”法案,即凡是成功运营“远东1公顷”土地的俄罗斯公民,可以获得第2公顷的土地。

如果“远东1公顷”法案效果明显,就不用再有“远东1+1公顷”法案了。结果是,“远东一公顷”法案实施的5年间,仅吸收了9万人,关键是这9万人不足流失人口的1/5。

被寄予厚望“远东1公顷”和“自由港+超前区”的两项改革尝试都以失败告终,而俄乌战事和欧美制裁又愈演愈烈。所以俄罗斯在2022年12月放出了一个大招儿

六、远东超大经济特区将影响地缘格局

这个大招儿就是把占地696万平方公里的远东地区“整体打包”,形成单一的、统一的、面向中国开放的“超大经济特区”

据《独立报》等俄媒透露,中方将直接参与投资俄罗斯7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600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农业、汽车工业、机械设备、信息产业等关键领域,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关于远东超大经济特区的详细规划,将在今年9月份在海参崴举办的第八届东方经济论坛上公布。

从我国官方反应来看,对此非常谨慎,并未给予公开回应。兹事体大,需要好好研究。

眼下,俄罗斯国内什么产品都缺,从生活品到工业品,凡是中国能够生产的,俄罗斯都有需求。但俄罗斯不缺能源、不缺矿产、不缺粮食,而这些又是我国缺少的。

这是我国与俄罗斯的合榫点,尤其是对距有区位和通道优势条件东三省。进口俄罗斯的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物资,东北可大力发展电力、能源化工、食品加工、军民融合等产业。出口俄罗斯的全品类全链条的生活品、工业品,东北可筛选几样重点打造,抢占欧美撤出俄罗斯的市场空间,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领域。

俄罗斯实施远东大开发,东北将不再是经济地理的终端和末梢,完全可以成为东北亚的贸易、加工制造、金融结算、物流和服务业中心

不过话说回来,俄罗斯以这么大的体量“远东超大经济特区”向我国开放,搞共同开发,意味着什么?想必影响的不单单是我国,对这一地区的朝鲜、韩国、日本,也会起到物理和化学反应,东盟国家也不会置身事外

所以,倘若这一“史无前例”大计划开始实施,势必极大改变东北亚地缘经济政治格局,对周边国家、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必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笔者眼界窄,务实一点的,回到本文开头,通过“土地置换”平等获得图们江出海口,是比较符合现实的做法。

5月23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已经抵达上海,随后要前往北京。这是米舒斯京2020年1月出任俄总理以来的首次访华,在中国-中亚峰会和西方G7峰会之后来访中国,似大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