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话说杨浦丨改革开放中的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史悠久、具有对德交流与合作传统的同济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1978年8月教育部决定公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到1979年3月开学、第一届学员于1980年6月抵达德国,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从筹备到运行,其定位之高、速度之快、品质之优,深得中德双方认同和肯定,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贡献。而这一切,和时任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大力倡导的“两个转变”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来共同探寻这背后的故事。

1978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指示:出国留学是我国提高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8月,教育部决定公派3000名留学生出国学习理、工、医、农专业,其中包括留西德、法、日学生各100名。10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赴西德、法国考察访问,商谈科技合作。显然,尽快恢复中德间交流与合作,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关切。

同济大学在对德交流与合作领域深耕多年,成绩斐然。1978年10月,当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称院士)、享誉国际的留德学者“悬索桥李”、时任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得知方毅副总理访德期间与德方达成共识后,马上向教育部呈送了《关于恢复用德语教学传统的请示报告》,力主同济大学尽快“恢复对德联系和德语教学”。这与教育部关于公派留学生的决定高度契合。

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

1978年11月,从西德访问归来的方毅副总理在同济大学《关于恢复用德语教学传统的请示报告》上批示:“请刘西尧同志(时任教育部部长)研办,此事我已面告过,应抓紧进行。德方也愿意同我合作,大力支持。”12月初,同济大学将《关于将我校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并与西德有关大学建立联系的报告》呈送方毅副总理。这是李国豪在同济大学倡导“两个转变”重大工程的标志性文献。“两个转变”即“恢复对德联系和向以德语为教学语言的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12月25日,根据教育部(1978)教外字1384号文《关于做好78年度出国留学生外语培训工作及入学时间的通知》精神,同济大学又向教育部提交了《关于做好留德大学生预备班准备工作的报告》,就服务国家需要、成立“留德预备班”的基本设想包括师资力量、学生规模和课程设置等作了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12月,同济大学《关于将我校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并与西德有关大学建立联系的报告》

1978年12月同济大学向教育部提交《关于做好留德大学生预备班准备工作的报告》

此后,经过与国务院、教育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密集请示和沟通,1979年1月,邓小平、方毅、余秋里、耿飚、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8位副总理批示,同意教育部给国务院的《关于同济大学与西德建立联系并恢复使用德语教学的报告》。

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同济大学与西德建立联系并恢复使用德语教学的请示报告》

也是在1979年1月,李国豪主持会议,宣布成立“留德预备部”。会议明确,“留德预备部”负责人由同济大学外语系主任兼任,学生人数为100名,学习年限为一年。2月28日至3月2日,以教育部外事局副局长罗劲柏为团长、同济大学张德龙和赵其昌参加的教育部代表团在访问西德期间,就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的具体培训计划及费用等问题与德方达成共识,双方签署了《中德专家组关于培训中国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问题的会谈纪要》。双方商定,将为期一年的培训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德语,第二阶段除德语外,加补德国高中相关课程。两个阶段全部由德国教师执教。

根据教育部指示,100名留学生留学目的地主要是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西德,因此,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留学生预备学校”。1979年3月底,7名德籍教师带着相关教材和教学仪器设备抵达同济大学,从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的来自各地高校的第一届留德预备班100名优秀学生也来到同济大学报到,并按理、工、医等专业被分成6个班级开始上课。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正式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部授予同济大学“中国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印章的通知

1979年德国歌德学院首批七位专家到同济大学留德预备班任教

1979年第一期部分留德预备生与德籍专家组组长皮隆先生(Dr.BerndPirrung)合影

与此同时,李国豪率团访问了西德,他代表同济大学与西德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共识。1979年7月,就在同济大学紧锣密鼓筹备恢复对德联系的关键时刻,方毅副总理来到同济大学视察。他详细听取了李国豪代表同济大学关于与西德恢复联系等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未来计划的汇报。

学校向教育部提交的《关于组织赴西德教育考察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李国豪校长访问德国,与波鸿鲁尔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全面校际合作关系

1979年8月,“留德预备部”学生开始第二阶段学习。德籍教师除每人每周授课24学时外,还给同济大学德语教师每周讲授2-4学时教学法,给8名准备赴德交流的专业课教师讲授4学时德语,并允许他们在“留德预备部”跟班听课。期间,同济大学还委派德语系青年教师协助德国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此举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德语教学水平,也为业已开展的德语教学积累了有益经验,促进了德语学科发展。

1980年3月,第二届110名学员开始第一阶段学习。德籍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效率,成为同济大学校园的亮丽存在。

1980年5月,“留德预备部”首期100名学员全部以优异成绩通过学业考试。经过在上海、北京一个月的出国前集训,第一届学员分两批分别于1980年6月、8月抵达德国,同年10月开始当年冬季学期(我国称秋季学期)课程。这批学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公派留德学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生的留德热就此开启。

1980年,第一期留德预备生在宿舍(西南一楼)前合影

1980年第一届留德预备部学生结业典礼

第一届留德预备部学生合影(第二排左16为李国豪校长)

1982年7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公安部、外交部、劳动人事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规定》,明确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两年后,经批准可以自费出国留学。随后,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开始接受部分自费生。1982年5月,中德双方签署《关于同济大学留德研究生预备部谈判的备忘录》,明确“预备部的培训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德国高校承认的德文知识考试”,中方“有意将来派硕士学位毕业生赴德攻读博士学位”。次年,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更名为同济大学“留德研究生预备部”。1988年8月,根据教育部外事局批复,同济大学将“留德研究生预备部”改名为“留德预备部”,并一直沿用至今。

1988年,“留德研究生预备部”改名为“留德预备部”

自1979年4月至1987年12月,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先后培训了3期留德预备大学生、研究生和2期留德预备博士生,计有728名学员经培训合格后赴德深造,同时还培训了非公派攻读学位的“计划外”学员约350名。2007年5月,“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部友会”正式成立。2007年7月,德福能力培训中心成立。以“留德预备部”为基础,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及中意学院等相继成立,中法间也开始项目合作,专门从事外语强化教学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出国培训学院”于2006年4月正式成立,和“留德预备部”合署办公。40余年来,经过“留德预备部”培训的数万名学员已成为中德两国科教、经济及管理等领域高级人才。正如同济大学建校80周年时,时任德国总理科尔在贺信中所言:“同济大学又成为德中科学关系的一个中心。”

2009年3月,留德预备部举行成立三十周年大会暨德福能力培训中心揭牌仪式

文字:章华明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