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所传诸方,虽然在当初创方之时,主治病症比较单一,但是随着后世医家的研究和验证,发现仲景很多方剂在后世的临床使用中,大有突破,很多方剂在现代临床中大放异彩。比如大柴胡汤,原本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是一个普通的方剂,但是谁承想,它在现代,对于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结石症、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尤其是在多种急腹症治疗方面,令人瞩目[1]。这不得不说,仲景经方,真的是“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大柴胡汤这么厉害,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它主要由“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五两(切)”等8味中药组成,具体煎煮方法,是用以2400毫升水,煮取药液1200毫升,去掉药渣,再煮,煮取药液600毫升,温服,每次200毫升,每天三次。现代通用剂量为: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枳实9克,大黄6克,大枣4枚,生姜15克,水煎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半夏需要先煎,大黄需要后下。

那么,大柴胡汤的配伍,究竟有什么奥秘呢?全方以柴胡、大黄为君药,其中柴胡专入少阳,可以起到疏邪透表的作用,大黄能入阳明,可以起到泄热通腑的作用;以黄芩、枳实为臣药,其中黄芩可以清少阳郁热的作用,枳实可以行气破结;芍药、半夏、生姜为佐药,其中芍药起到缓急止痛的作用,半夏可以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生姜降逆止呕的作用;以大枣为使药,主要起到和中益气、调和营卫、调和诸药的作用。诸药合用,主要起到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柴胡汤里虽然只有八味中药,但是其中的配伍关系却千丝万缕。柴胡配黄芩,可以更好的和解少阳;枳实配大黄,可以内泄热结,行气消痞;芍药配大黄,可以治疗腹中实痛;芍药配枳实,可以调和气血,除心下满痛;半夏配生姜,增强止呕的能力,同时还能减毒增效;大枣配芍药,酸甘化阴,既可以防止热邪入里伤阴,又可以防止枳实、大黄的泻下伤阴之弊;大枣配生姜,可以调和营卫。不难看出,大柴胡汤的配伍,真是妙极妙极!

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掉人参、甘草,加上大黄、枳实、芍药组成的,也可以说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的合方。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主方,而小承气汤是泻下阳明的轻剂,二者合方,可以少阳阳明同治,表里双解。大柴胡汤的主要功能是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主要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临床上多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等为主要症状,舌脉上,常以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为特征。

从药物组成来看,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掉了人参、甘草与小承气汤去掉了厚朴的组合,所以,大柴胡汤则是以和解少阳为主内泄热结为辅,更适合少阳初入阳明的病症。为什么要从小柴胡汤中去掉人参和甘草呢?主要是因为少阳的病邪以渐进的方式传里,阳明实热已结,而且正气不虚,所以可以去掉补气的人参和甘草;之所以去掉小承气汤的厚朴,主要是因为痞满的程度并不重,枳实足矣。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枳实与芍药组合,是宗枳实芍药散之义,具有除满止痛的作用。所以,大柴胡汤其实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小承气汤、枳实芍药散三个经方的合方

不过,对于大柴胡汤,历来也有很多争议。第一个争议是大柴胡汤这个方剂中到底应不应该有大黄这味中药。在《伤寒论》里,大柴胡汤没有大黄这味中药,但在《金匮要略》里大柴胡汤有大黄。对于大柴胡汤到底加不加大黄,主要有三点观点,一是无大黄论,认为大柴胡汤不需要加大黄,主要以清代医家柯韵伯为代表;二是两可择一论,认为大柴胡汤可以有大黄,也没有没有大黄,主要以近代名医张锡纯为代表;三是有大黄论,认为大柴胡汤必须有大黄,这是历代大部分医家的共识。那么,这个大柴胡汤到底应不应该有大黄呢?答案是应该有。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在《伤寒论》的106条有这样一句话“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如果大柴胡汤中没有大黄,那么这个“下之则愈”就无处安放了!

第二个争议是大柴胡汤到底归属哪一类方剂。这个争议的源头是从清代名医汪昂开始的,在《医方集解》和《汤头歌诀》里,大柴胡汤是属于“表里之剂”,但是清代名医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认为大柴胡汤“为下剂,非和剂”。而后来的《方剂学》教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大柴胡汤属于表里之剂,另一种是大柴胡汤是和解之剂。那么,大柴胡汤如果要做方剂归类,到底哪一类呢?从《伤寒》《金匮》的原文来看,都提到了“下之”,《伤寒论》说“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金匮要略》说,“宜下之,宜大柴胡汤”,这就充分说明大柴胡汤证,必然是有里实证的,所以,对于方剂归类,如果不能为大柴胡汤独开一类,那么,还是归为表里之剂为好。对此,李飞教授等认为,大柴胡汤定义为“和解之中又有泻下之义”,似乎更为合适[2]。

第三个争议是大柴胡汤的治究竟是什么。元代医家王好古、明代医家吴昆等认为,大柴胡汤的治证是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证;但是清代名医吴谦、近代名医李畴人等认为,大柴胡汤的治证是少阳证又有里证。尤其是吴谦提出的“解半表之功捷”“攻半里之效徐”,颇为精妙。不过从大柴胡汤的方药组成来看,它的大部头是在少阳证,小部头在阳明证,诚如刘敏教授等认为,大柴胡汤证当是少阳病而“热结在里”为主要病机的病证[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大柴胡汤存在诸多争议,但依然不影响它成为临床中的一个奇效良方。现代药理对它也有深入探索,药理研究表明,大柴胡汤具有保肝、利胆、抗炎、降血脂[4-5],抑制胆石形成,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抗溃疡,解热,泻下,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4],降血糖[5]等药理作用。在现代临床中,大柴胡汤及其加减方,可用于治疗胆石症、胆囊炎、胰腺炎,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脂肪肝,发热,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4];黄疸型肝炎,肺炎,糖尿病及合并症[5];急性胰腺炎,胆囊切除后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尿路结石,小儿发热,癌性发热[6]等疾病。

对于大柴胡汤的证治规律,值得临床重视。有研究发现,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大柴胡汤证的疾病谱,以消化系统疾病最多,消化系疾病中以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胃炎、肝炎、肠梗阻为多见,阑尾炎、便秘等均有使用;而对于大柴胡汤的加减化裁及用药规律,主要分为必备药物、常备药物和可备药物,其中柴胡和大黄为必备药物,柴胡的常用剂量为10-15g大黄的常用剂量为9-15g;黄芩、芍药、枳实为常备药物,黄芩的常用剂量为9-15g,芍药即可用赤芍,也可用白芍,芍药的常用剂量为10-15g,如果用枳实,那么枳实的常用剂量为9-15g,如果用枳壳,那么枳壳的常用剂量为10-20g;半夏、生姜、大枣为可备药物,半夏的常用剂量为9-12g生姜的常用剂量为6-12g或3片大枣的常用剂量为10-12g或4-6枚[7]。

不难看出,一个大柴胡汤,不愧是小柴胡汤、小承气汤、枳实芍药散的合方,虽然最初是用来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和心下满痛的,但是在后世医家的不断临床实践,以及现代药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了,内外妇儿等科疾病,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急腹症等疾病的治疗,更是“霞光万道”,堪称消化系统的“守护神”。除此之外,大柴胡汤在降血糖、降血脂方面,也有更多发展空间,通过拆方研究,大柴胡汤在未来对抗肿瘤方面也会有更为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李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刘敏,闫军堂,王庆国.谈大柴胡汤方证要义及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9):150-153.

[4]沈映君.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宋小雪,黄金凤,田明,等.大柴胡汤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报,2019,47(4):112-116.

[6]陈纪藩.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陶方泽,周小敏,瞿融.大柴胡汤方证证治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9,15(6):13-18.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