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闽南全域共通、共识、共奉的民间信仰之一,保生大帝信仰早已走出闽南,走向海内外。近者如台湾,清范咸在《重修台湾府志》说到,“台多漳泉人,以其神医,建庙独盛”,据不完全统计,保生大帝在台湾是仅次于妈祖的第二大民间信俗。又如明崇祯《海澄县志》所记,“自泉、福、交、广,在处享祀”,“自宋迄今,香火逾盛”,大帝香火俨然东南一大盛事。

然,溯其源,有如宋杨志《慈济宫碑》所说,“始于漳之青礁而颠末则未详,欲罗网放失,采故老之所闻,贻诸后人信以传信”,亦有民国《同安县志》之说,“绍兴二十年,颁诰立庙,祀公于白礁,盖公之祖庙也”,此所谓公婆各说,孰是孰非不宜定论也。至于最中肯评价,必属崇祯、乾隆两版《海澄县志》的结论,“在青礁曰东宫,在白礁曰西宫,俱祀吴真人。其神最灵,故祠祀极多。而东、西两宫,其鼻祖二”。

本文,基于澄同二志的认知基础,兼以南宋杨志里人之“有待”,拟就片语,虽道大莫容,仍旁搜远绍,期以灼见真知,道原漳州府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信仰之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济祖宫与吴真人

一、吴本出生地探究

关于吴本出生之地,众说纷纭,有漳州青礁、泉州白礁、安溪石门等说法。现从存世最早的资料来看,南宋时期的杨志与庄夏为慈济宫所撰的两方《慈济宫碑》较为可信,其中杨碑撰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庄碑未纪年,一般认为在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后所撰,为其兵部侍郎任内。

杨碑云,“介漳、泉之间有沃壤焉,名曰青礁,地势砥平,襟层峦而带溟渤,储精毓秀,笃生异人,功巨得崇,世世庙食,是为慈济忠显英惠侯”,此所谓“笃生异人”与“是为慈济忠显英惠侯”,可视为两种解释,其一吴本生于青礁,其二保生大帝信仰始自青礁。庄碑云,“是惟忠显英惠侯宅近于漳、泉之介”,此句仅提到介于漳泉之间,并未明确指出所出何处。综合杨、庄二碑,可知吴本所居在青、白礁之间,尤以青礁为大概率。

明朝以后,漳泉二府关于吴本的身世之争开始浮现。明《漳州府志·人物表》记载:“宋,吴本,海澄青礁人”。明《泉州府志·卷二十四》记载:“神姓吴名本,世住白礁”,从“世住”一词来看,至少要三代以上在此居住,才可称之为“世住”,但我们从《吴真人谱系纪略》可看出,吴本的父母由泉郡清溪躲避战乱而隐居于漳泉之介,故“世住白礁”并不严谨。以上,明何乔远在《闽书·卷三十》则总结到,“吴本,产于青礁,而蜕化于白礁,明矣”,二府虽得兼顾,但并没有给出青、白礁的具体分工和渊源。

进入清代,《海澄县志》卷十九·方外仍承袭明代漳志的写法,“宋,吴本,青礁人也”,卷之一·屿地补充到,“青礁,在三都,颜、苏二姓宅焉。宋时此乡科第最盛,又吴真人所产处也。”南宋时期,青礁人才辈出,蟾宫折桂,也就是青礁的兴旺造就了吴本得道后的影响与传播,故嘉庆十九的《重修慈济祖宫碑记》才写道:“或建或修,成之于颜氏。”自古以来,爱乡爱土,以乡土人才辈出为荣,试问颜师鲁若不是为本乡人奏请立庙,而是外乡,岂不有违常理,且不论漳泉之介的青白二礁,古来有之的械斗与矛盾。崇祯、乾隆二版《海澄县志》堂室亦载道:“吴真人宅,在青礁,见淳祐志。真人没而有灵,乡人即其地祀之,其侧丹灶犹存。”(崇祯版作“吴真君宅”。)

△漳泉二府交界的青礁社碑

青礁是一个土地面积广阔的村庄,背山面海,下辖着很多的角落。据青礁清津宫《重建清津宫碑记》记载:“清津宫,亦名新宫,原系颜林王陈黄曾称为六社庵。”清津宫为青礁村内六个角落六个姓氏共同兴建,因青礁慈济祖宫香火旺盛,遂分灵至村中朝拜,故称为“新宫”。六社庵中,颜来自青礁本社,林为林厝,王为黄娘前,陈为陈村,黄为黄厝,曾为曾巷,这是青礁共同出资的姓氏角落。此外,青礁尚有吴厝、官宅、帝厂等角落,其中的青礁吴厝便是吴本所属的聚落,吴厝遗址犹存,乡人皆知。

青礁吴厝因聚落不大,没有参与六社庵的建造,自然在碑记也就没有体现,不过在台湾方面却可窥见一二。根据台南市蚶西港开仙真宫记载,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青礁吴厝先人欲渡海来台,从青礁慈济祖宫奉请随船三尊神像,祈求渡台平安。嘉义新港大兴宫也有记载到,明天启年间,漳州青礁的开台王颜思齐,率领三千余人马,由水路登陆笨港,随其赴台的有漳州七县的乡民,其中有一位来自青礁吴厝的吴姓乡亲,从故乡青礁慈济祖宫恭请保生大帝金身宝像,随其赴台。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吴本应为北宋时期的漳州府龙溪县青礁人,是漳州人,也是青礁人,也是吴厝人。

二、吴本初享庙食的青礁龙湫地

湫,汉典解释为“水潭”,龙湫即为龙潭。潭有深水池、坑的意思,故有龙湫坑一说。杨志《慈济宫碑》早有载道:“右岐山兮左龙湫,青衣前导兮侯出游。”

海沧三都自古就有“九头九尾十八坑”的说法。“头”指曲折的海岸线中突出的地方;“尾”指边角地带;“坑”则是指低洼的地方。其中九头为:水头、排头、埭头、马埭头、澳头、石甲头、许蓝头、埭岸头、大路头。九尾为:渐尾、坂尾、钟林尾、后山尾、草仔尾、陈都尾、路头尾、下尾、山尾。十八坑为:龙湫坑、后陵坑、西宁坑、马坑、肖坑、寮坑、宁坑、苏坑、蔡坑、徐坑、洪坑、内坑、芦坑、马内坑、花坑、斜坑、东坑、坑里。

此外,三都地区也有关于“岐山化龙龙回头,龙王回头镇港口”的故事,有关的乡里分别为,龙湫(青礁)、龙潜(宁店)、龙塘(温厝)、龙津(宁坑)、化龙(马垅)、龙庙(海沧)。在传说中,龙可以为蛇分为五阶段修炼而来,所以蛇也称之为小龙。杨志《慈济宫碑》记载:“奔而就之,掘地数尺,三瓦缶固无恙,青蛇郁屈于其中。”此小龙在建庙掘地后,从龙湫前往龙潜,由蛇化蟒后,从龙潜行至龙塘;蟒化蚺后,由龙塘行至龙津;蚺化蛟后,由龙津行至化龙;在化龙由蛟化龙后,回头行至龙庙,故龙庙龙王庙龙王大使在每年正月十八,都要回到岐山故地省亲。此故事虽为民间传说,不过也不乏可作为三都青礁龙湫的佐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沧龙庙龙王庙龙王大使神像

杨志《慈济宫碑》记载:“既没之后,灵异益著。民有疮疡疾疢不谒诸医,惟侯是求。撮盐盂水,横剑其前,焚香默祷而沈疴已脱矣。乡之父老私谥为医灵真人,偶其像于龙湫庵。”青礁乡人在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吴本逝世后,私谥吴本为“医灵真人”,并且塑像于青礁龙湫庵,这说明青礁龙湫庵为吴本初享庙食之地,也是最早供奉吴本的庙宇。现龙湫庵犹在,庙中供奉吴本,其匾额犹写“医灵真人”,其塑像也是真人之像。

青礁龙湫在台湾方面依旧可窥见一二。据台南佳里青龙宫记载,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忠贞军洪文德跟随郑成功渡台,奉请青礁慈济祖宫的保生二大帝护航。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建庙奉祀,草创署名为青龙宫,乃是追远溯源其初享庙食之地,青礁龙湫庵。

以上,青礁龙湫庵应为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创建,为吴本初享庙食之地,也是青礁慈济祖宫的前身。

△青礁龙湫庵

三、青礁慈济祖宫沿革

青礁慈济祖宫草创于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前身为青礁龙湫庵,位于原漳州府龙溪县三都青礁境内。青礁慈济祖宫的创建与吴本得道后的传播,离不开青礁颜氏族人的付出。

青礁颜氏开基祖颜慥,字汝实,号朴庵,自号遯翁,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肇基青礁。颜慥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儒宗,在泉州府西湖白莲书院求学,与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为金石之交。庆历年间,蔡襄任郡守,举荐颜慥为漳州路教授,二人唱和颇多,后蔡襄赴京任职,颜慥遂举家迁往青礁。卜居青礁后,颜慥开创了漳州府的文风先河,大展经纶,倡学明道,教授生徒。《龙溪县志》这样记载:“初与蔡襄为金石交,读西湖白莲院,以文章德行相高,庆历间,襄为郡幕,辟为漳州教授,倡和颇多,及襄迁京职,慥遂卜隐于青礁,时海滨文教未兴,慥倡明道学,教授生徒,人皆化之,卒祀名宦。”青礁开漳堂楹联载道:“神灵宰叠膺淳佑之封派衍礁海,金石交特应端明之辟道重岐山。”

两宋时期,青礁颜氏人才辈出,科甲联登,满朝朱紫,祖孙冢宰,父子卿相,故有颜师鲁“祖孙五代三尚书”的美谈。颜师鲁,颜慥五世孙,字几圣,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官拜吏部尚书。青礁慈济祖宫的创立,得益于颜师鲁向朝廷的奏请立庙,使青礁龙湫庵原本的“淫祠”变成官方认可的“青礁慈济宫”。

△龙湫庵旧址碑,在青礁

杨志《慈济宫碑》载道:“绍兴间,虔寇猖獗,乡人奉头鼠窜,束手无策,委命于侯。未几,官军与贼战,毙其酋李三大将者,残党皆就擒。今之庙基,即贼酋死地也。阖境德侯赐,益以竭虔妥灵。岁在辛未,乡尚书颜定肃公奏请立庙。”南宋绍兴年间,贼寇猖獗,青礁乡人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龙湫庵的医灵真人。结果没多久,官兵就把这次寇乱扫平了,并且还将贼首李三歼毙,就在现在的庙地。经过这次的事件,乡人都认为得益于吴本的灵异。而后在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颜师鲁向朝廷奏请立庙。

这次的寇乱在《海澄县志》也有记载:“宋绍兴间,虔寇犯青礁,官军御之,歼其酋李三大将,余党就擒”。庄夏的《慈济宫碑》也有写到:“属虔寇猖獗,居民鱼惊鸟窜,朝暮不相保,率请命于侯。未几,贼酋丧死,民获居。于是,相与德侯之赐,思所以竭虔妥灵。岁在辛未,肇创祠宇。”庄夏所载的也是南宋绍兴年间,李三寇乱侵犯青礁的事件。“岁在辛未,肇创祠宇”也说了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立庙的时间,只是其措辞含糊,避开了“岁在辛未,乡尚书颜定肃公奏请立庙”,模糊了大众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神像

颜师鲁向朝廷奏请立庙后,由青礁人颜发献地建庙。杨志《慈济宫碑》载道:“遂定立今庙,其基则颜公发所施也。”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赐额“慈济”,称为“青礁慈济庙”。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敕升庙为宫,称“青礁慈济宫”。青礁慈济祖宫因受敕封,建有五落大殿,后因郑成功为收复台湾,苦于无建筑战船的木料,于是向青礁慈济祖宫的保生大帝许愿,拆去前二殿以获取建筑战船的木料,待收复台湾后,回祖宫重建。待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时局变迁,以无法回青礁重建,现青礁慈济祖宫正门口,两只宋代石狮还静静的等待着。

青礁慈济祖宫五殿不假,不过郑成功拆庙的故事广泛流传于南宫北宫等地,前二殿被拆除,很大的原因跟“辛丑播迁”有关。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据守台湾,清廷无计,下令实施惨无人道“迁界”。江、浙、闽、粤沿海三十里居住的百姓皆往内陆限时迁徙,长达二十年之久,史称“辛丑播迁”。清伍常《清初迁界》:“觉罗无计退雄师,下诏迁居策亦卑。卅里田庐成赭土,哀鸿遍野叹流离。”青礁慈济祖宫的吴钟《吧国缘主碑记》载:“辛丑播迁,庙成荒墟,公之子姓复捐募重建,营立殿阁,架构粗备,未获壮观。”

立庙既毕,因青礁慈济祖宫香火旺盛,漳泉二府前来谒祖的香客众多,于是泉州府积善里白礁又建了一吴本庙,以供泉州府香客朝拜。故庄夏《慈济宫碑》有载道:“邑人欲增故居之祠,而窘于财。”也才有杨志所载的:“数十年来,支分派别,不可殚纪。其在积善里曰西庙,相去仅一二里。同安、晋江对峙角立,闽莆岭海,随寓随创。”青白二礁,以地理方向划分,中点往青礁为东,往白礁为西,自此之后,漳泉吴本谒祖之分,漳州府前往青礁慈济祖宫(东宫),泉州府前往白礁慈济宫(西宫)。故蔡画山《重修慈济祖宫碑记》才载:“保生大帝,漳之祖宫也”。但杨志却早有先见之明,写下“而兹庙食实为之始”表明青礁为吴本的初享庙食之地。

然而,关于青、白礁慈济宫孰是第一祖宫的争论,却不曾停歇。综合而看,影响因素大体可整理如下:

(一)宋代时保生大帝信仰业已繁荣,当时各地进香请火时常发生冲突,漳泉二地便由官方定下相关规则:不管分香于何处,漳人至青礁,泉州至白礁,各不相扰。此外,青、白礁所在乡里各社进香时间与他县错开大帝生辰,改为正月,并按数量分摊至各日。

(二)保生大帝信仰在漳泉各地的分布,青、白礁所在的龙溪和同安两县密度最大,然而两县之外,泉州晋江、惠安、南安等县广布,安溪、德化、永春亦不乏见,而漳州仅九龙江沿岸各县如南靖、平和、长泰常见,至于漳南诏安、云霄则寥寥,以至于崇祯澄志感慨到,“泉人乞灵则就西宫,而漳人乃就东宫乞灵,然东宫香火不若西宫为盛。”

(三)闽南人东迁入台后,尽管漳州人在数量上仅略少于泉州,然以县籍为别,泉州所属的同安、晋江、南安、惠安等县均高于漳州各县,以至于台人因泉而更识白礁。随着台湾信仰反哺闽南祖地时,这种深刻的印象更加重了对信仰的认知,这才会出现所谓三大帝不同居所的传说。

四、青礁慈济祖宫在台传播

根据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1991年刊行的《真人》第二期了解到,当时台湾地区加入联谊会的保生大帝庙有253座。但据了解目前台湾地区应有近四百座的保生大帝庙。以下介绍几座青礁慈济祖宫在台湾地区的分灵庙宇。

△台南佳里青龙宫内殿

(1)台南佳里青龙宫

青龙宫位于台南市佳里区,系原西港乡土(头)库庄的庄庙,为古时西港土库庄、打铁庄头的信仰中心。青龙宫内所供奉的开基保生二大帝神像,系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军民渡海来台时,为了祈求航海平安,其忠贞军洪文德,奉命在青礁慈济祖宫奉请的保生大帝神像。

渡台后,初于马蹄埔之陆屿(约现七股乡永吉村),暂时结庐奉祀。后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在土库庄建庙奉祀,草创署名为青龙宫,乃是为了追溯吴本初享庙食之地的青礁龙湫庵。后又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有多次重修。但在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一次大风暴 ,又导致庙宇倾斜破损,当时庄民稀少,无法修葺。直至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终至毁坏倒塌后,开基保生二大帝神像奉祀于民家,保生老大帝神像则暂祀于西港庆安宫。直至土库居民谢马力在佳里创建了临时行宫,才迎回了原来的神像,并定庙名为龙安宫。而后当地居民提倡重建庙宇,于公元1990年竣工,重现巍峨大庙,并恢复原来的庙名青龙宫。青龙宫还建有“青礁亭”纪念公园,每年举行“上青礁”活动,邀祭青礁慈济祖宫圣父圣母,饮水思源,缅怀家乡。

青龙宫保生大帝为“台湾第一香”,西港香醮的西席“瘟医”。自古以来均荣任西港香科代天巡狩千岁爷(十二瘟王)西席瘟医先生,每科均乘西港庆安宫首顶王轿,扫除瘟疫。由此可见青龙宫保生大帝在“台湾第一香”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台南佳里青龙宫青礁亭

(2)台南蚶西港开仙真宫

开仙真宫位于台南市西港区蚶西港,因台江内海东湾中含西鱼多故谓“含西港”。

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海沧青礁吴厝先人从青礁慈济祖宫,奉请三尊保生大帝神像渡海来台,由“布袋嘴”北边“冬港”海岸登陆,后先向北驻居在今基隆。直到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荷兰人败战北退,导致民不聊生。吴厝先人故南下带了一尊保生大帝神像,欲从安平起帆回青礁祖宫,怎奈郑成功封了水路而不得而回。只好在今北门路山坡上搭茅而奉,而随台另一尊保生大帝神像由凯达格兰族人迎奉至“龟泵社”后称“牛磨盘”,今称“大龙峒”的保安宫为开基保生大帝。另一尊保生大帝则流落民间。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吴氏族人迎请保生大帝寄祀于顶大道兴济宫,次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吴氏族人姻亲,蚶西港黄氏先祖迎回,并建立开仙真宫供奉至今。

(3)台南番仔寮应元宫

应元宫位于台南市佳里区漳州里番仔寮,为青礁慈济祖宫的间接分灵,其祖源源自漳州府海澄县霞阳应元宫(现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而霞阳应元宫由青礁慈济祖宫分灵。

番仔寮应元宫草创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由当时漳州府海澄县霞阳的杨姓、陈姓、谢姓等先民,奉请家乡应元宫的保生大帝、关圣帝君、吕山通使等神像渡海来台,于此地结草庐奉祀。清乾隆三年(公元1783年),遭台风侵袭,遂筹资再建,当时并未命名。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杨应孝号召各房耆老协商募款,筹建正式庙宇,沿用祖地霞阳应元宫为名。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竣工。

(4)台中赖厝廍元保宫

元保宫位于台中市北区赖村里,称为“台中市赖厝廍元保宫”。与台南番仔寮应元宫相同,为青礁慈济祖宫的间接分灵,其母宫为漳州府平和县心田宫,心田宫为青礁慈济祖宫的分灵。

平和心田赖氏为谋生路,渡海来台,却因为水土不合,饱受健康之苦。赖氏就于清乾隆年间 奉请原乡漳州府平和县心田宫保生大帝的香火赴台,以保安康。自此后有感念保生大帝的神威,决定兴建庙宇于赖厝廍庄,庙名为元保宫。于是由赖厝廍、干沟仔、田心仔、犁头店、土库、麻园头、后龙仔、东大墩、邱厝仔、三十张犁、水景头、廍仔、军功寮、旧社、三份埔、二份埔、水湳等十七个庄兴建庙宇,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竣工。

从台南番仔寮应元宫与台中赖厝廍元保宫,也能看出青礁慈济祖宫为漳州府七县的祖庙,随着漳州府先民的跨海远洋,也将青礁慈济祖宫的香火带到了台湾。

△新港大兴宫保生大帝

(5)嘉义新港大兴宫

大兴宫位于嘉义县新港乡,隶属于台湾三级古迹,庙后方保存有全台唯一县丞署实体建筑物。

明天启年间,漳州府海澄县青礁的开台王颜思齐,率领三千余人马,渡海来台,从台湾笨港登陆。随其赴台的漳州七县乡民众多,其中有一位来自青礁吴厝的吴姓人,从原乡的青礁慈济祖宫奉请保生大帝神像赴台安居。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笨港居民为缅怀吴本恩德,兴建庙宇供奉,又延续青礁祖庙的宫名,冠上地名为笨港慈济宫。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笨港被洪水冲毁,宫庙改迁于麻园寮现址,至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落成,由太子太保王得禄号名为大兴宫,取香火大兴鼎盛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雄左营慈济宫

(6)高雄左营慈济宫

慈济宫位于高雄市左营区,俗称“老祖庙”,又称“城邑慈济宫”。

明郑元帅刘国轩,奉祀保生大帝为战舰保护神,郑氏据台后,奉祀于左营万丹港南岸(今内惟桃子园)。南明永历三十四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郑经入台,天降瘟疫,将士折损过半,遂回青礁祖庙迎请了十尊保生大帝神像,原保生大帝化后入神其中,分祀于安平及万年县十角落,隔年瘟疫全息。

后保生大帝奉祀于兴隆庄北,乾隆年初建慈济宫于县署前大街。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凤山旧城竣工,总兵陈琼号召重修慈济宫。民国二十九年,建左营军港,旧城被征,被迫迁出,暂祀于内惟镇安宫,后迁新庄黄宅,再迁埤仔头陈宅。公元1950年转购于埤仔头西巷九号,迎回大帝金身建宫奉祀。公元1959年于现址重建慈济宫。

结语

南宋时期杨志与庄夏的《慈济宫碑》是记载保生大帝的最早资料,其权威性不容置疑。但大家总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杨志为青礁所撰,庄夏为白礁所撰。杨志为青礁所撰不假,但如果细看庄碑,结合杨碑所载,庄碑会不会也是为青礁所撰。

在者,抛开青白二礁不论,单看慈济宫,根据南宋杨庄二碑所载,最早供奉吴本的慈济宫,确确实实就是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才建立的,其后,清时才出现所谓的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

保生大帝是慈济人间的两岸医神,吴本的慈心济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同胞。诚如三坛小法保生大帝咒语所言“青礁白礁千年在,金炉香火时时来”,青礁慈济祖宫与白礁慈济宫都是保生大帝的祖宫,只是漳泉二府所谒不同。乾隆版《海澄县志》载道:“而东西两宫,其鼻祖二”,如果能放下成见,正本清源,是不是就没那么多矛盾了!

文/颜晨新

图/颜晨新

作者简介:

颜晨新,厦门人,厦门市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寒单爷习俗”负责人、厦门市海沧区青礁玄坛诚信文化传习中心秘书长,专于闽南信俗与习俗研究,精研和继承了青礁世传的三坛小法,曾于2019年只身赴台重温开台王颜思齐的足迹,是青礁人文历史研究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