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黄河河道、人工减河等多条河道在歧口一带交汇,流入大海。这里河口宽广,位置重要,元中统元年(1260),设沧州海口海防军一百人,由达鲁花赤塔剌统率,驻歧口、狼坨子。至明朝时期,已经发展成较大的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横行,海防的重要性显现,胡宗宪接管沿海防务以后,沿海各处曾建炮台。歧口炮台正是修建于这一时期。民国《沧县志》载,“歧口炮台始建于明,清咸丰七年(1857),在歧口重修大炮台2座,由东沽炮台运铁炮二尊至歧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处炮台就位于沧浪渠两岸,于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当时河的南北两岸各有一座炮台,各设置一座大炮,北岸的名“大将军炮”,南岸为“二将军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咸丰八年(1858)抵达歧口,遭到军民齐心抵抗,未能前进,后转战大沽口登陆。

今沧州市博物馆藏“二将军”铁炮,全长3.47米,最大直径0.46米,重约2吨,有效射程1500米。为歧口炮台见证,至于“大将军炮”则已埋入厚厚地淤泥下难以找寻。

在歧口村口,有一个小广场,为歧口炮台公园。炮台为复建,上面安置两座大炮,仿自“二将军炮”造型。炮台下面的广场,有四组雕塑,其中船锚和渔船,寓意歧口渔村的文化。抗击英法联军和红军战士雕塑,则讲述了发生在歧口地区的几次重要历史事件。(冀333,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