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我们要试图弄清楚吴谢宇杀母的动机是什么?因为这件事很可怕,在他杀母之前,似乎一切都好。

直到他杀人那一刻之前,吴谢宇都是中国绝大多数家长梦寐以求的目标:从小到大乖巧好学,顶级学霸,保送北大。他勤奋自律,性格温婉,德智体全面发展。所有同学、朋友、老师对他的一致评价是:完美无缺。

中国的家长们疯狂砸钱买学区房,交择校费,送孩子去补习班,疯狂地鸡娃,所希望达到的不正是这样的目标吗?甚至成绩能有吴谢宇的一半,都要笑得合不拢嘴,认为投资有回报了。

但这样一个优秀的榜样,突然举起了哑铃,砸死了他的母亲。我们必须设法弄清楚为什么,我们会不会面临着相同的错误?

1. 高智商犯罪

吴谢宇不是高智商犯罪。不能因为他是北大的学生,就说他是高智商犯罪。

如果他真的是高智商犯罪,早就带着骗来的144万潜逃到中国法律不容易够着的地方,永远逍遥法外了。他有整整4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高智商罪犯把自己真正隐藏起来。

吴谢宇没有,他的行为是混乱的。

杀母之后,他长时间留在原地,假扮成他母亲去骗钱、辞职,去办辞职宴。他与一名失足女子恋爱,甚至拿出十几万来提亲。然后他还回了北大,询问同学如何补考。

所有这些操作,都是在反复地暴露自己。只不过是出于极度侥幸,才没有被发现并逮捕归案。因为他此前的履历太过完美,所有人都信任他。即使他行为奇怪,破绽十足,仍然没有引怀疑。没有任何人想得到这样热情善良、聪明勤奋、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会做出如此可怕的恶行。

实际上是他主动发短信引导他的亲友去发现藏在家中的尸体的。随后,他开始逃亡。

即使是这段逃亡生涯,他仍然行为混乱,大喇喇地当起了培训机构的老师,到夜场当陪酒的男模,虽然用了假身份证。他时而挥霍无度,时而困难窘迫。

这些情况显示出,他内心混乱,大脑空白,没有长远计划,混一天是一天。

实际上,他内心的潜意识,是在等待警察抓捕他

2.图财

他的动机是不是图财,图享乐?

从他的行为看,似乎是。他从他母方亲戚,以及父亲的朋友手里骗走了140多万,然后挥霍一空。许多人分析说,他只从母方的亲戚手上骗钱,但实际上他第一个下手的,就是他父亲的一位朋友,从他手里骗走了20万。

然而如果把图财图享乐视为他犯罪的动机,仍然不合理。这样只能爽三天,然后就是死路一条。老虎都知道一顿饱和顿顿饱的区别,又不是智商极低,或穷途末路的人。

3. 怜悯性杀人

吴谢宇自己供述的作案动机是:他想帮他母亲解脱。

他认为,自从他父亲去世后,他母亲和他活得很痛苦。他想自杀,但又担心他母亲难过。为免除这些痛苦,他决定杀掉母亲然后自杀。心理学上,的确有“怜悯性杀人”的说法,为了免除亲人的不幸,在自己自杀前先结束他们的生命。

但吴谢宇并没有自杀,相反,他求生欲很强,至今仍在想方设法地寻求死缓的机会。他自己辩解说,是因为见到母亲死亡的模样后改变了想法。尽管这不是没有可能,但很难让人取信。

如果他真的是“怜悯性杀人”,那么在改变念头,不再认同自杀行为后,应该会对母亲有强烈的负罪感,应该报警自首,寻求惩罚以降低愧疚,而不是吃喝嫖赌,放飞自我。

如果他的动机真的是为了免除母亲的痛苦,那么他不会选择用杆铃砸头这样凶残、血腥的方式,更可能采用温和、痛苦程度低一些的方式进行谋杀。

更关键是,他所给出的“母亲活着很痛苦,和自己一样想自杀”的结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依据,这根本就不是他母亲的意见,完全只是他“自以为”。他声称他把电影与现实混为一谈,根据他妈妈聊张国荣,爱看《红楼梦》,就推断出她想跳楼,想跟黛玉一样把自己活活饿死。

这无法让人相信,因为他平常并无任何类似的臆想、头脑不清楚的表现。除非是严重的精神病,才会擅自根据别人喜欢张国荣,就推断他想跳楼,然后把他推下楼去。

吴谢宇明显不是。也许他的确曾用这个借口来欺骗自己,来怂恿自己大胆地去杀母,但这不可能是他真实的动机。

4. 憎恨

他真实的动机,很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憎恨。只有极度憎恨一个人(或者是生性极度残暴。吴谢宇也不是),才会想到用杠铃去把他的头砸得稀烂。

吴谢宇的父亲离世后,他和他母亲陷入的悲伤状态是奇怪的。亲人离世固然令人痛苦难受,但很少人会因为父亲离世,就认为应该带着母亲自杀,一起同归于尽。

这种奇怪的想法表面看是怀念离世的家人,实际上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活着的人相处得不好。

吴谢宇和他的母亲的关系,表面看起来和谐美好,无冲突无矛盾,但真实的情况恐怕远非如此。从现有的材料看起来,他的母亲谢天琴很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谢天琴性格要强,有道德洁癖,对事情的要求很高,她自立、内向。与他人打交道时,生硬直接,随性而为。亲友给她打电话,她时常直接挂掉,并且不加解释。吴谢宇后来冒用她名义发信息向亲友借钱时,他们打电话过来想确认,吴谢宇直接挂掉,他们也不觉得异常,因为谢天琴平常就是这样做的。

以上这些性格如果只是自己这样,那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谢天琴有把自己的准则加到家人身上,要求他们同样执行的倾向。换句话说,她有控制欲和强迫欲

吴谢宇父亲病重时,他的一位好友(正是后来借钱给吴谢宇的那位)想来看望他,吴父不敢接待,因为谢天琴不允许。

亲友来看望吴谢宇父亲,见他挣扎着想起身,伸手去扶他,谢天琴同样不允许。她要求病重的丈夫必须自己坐起来,不能接受别人帮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自己要强,要求家里人也必须强悍。她对事情有着极致追求,要求家里人也必须处处做到最好。这一股劲头,推着吴谢宇把自己的读书天赋发挥到极致。但与此同时,在过度强势的家长面前,他只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与想法,表演出母亲要求的模样。

吴谢宇显得过于完美,过于乖巧,这不符合正常人的状态,正常人会累会抱怨会吐槽,会有一些毛病,但他几乎没有。

他大学时的女友形容他“乖巧得像一只猫”,他每天早上八点钟准时地发信息向她“汇报”自己前一天做的所有事情,即使她一再告诉他不用这样。

表面上看起来是处处完美,成绩顶尖的学霸,实际上一言一行都必须听命于身后一位严厉的母亲。如果母亲不在眼前,那么就找一个别的人,把他当作母亲来听命。

严厉又有什么错呢?

5. 严厉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认同严厉教育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厉教育备受赞扬,因为用心是好的,方法是有效的。哪怕有些小瑕疵,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严厉教育这种方法本身没有错,至少是值得考虑的选项。但它存在一些漏洞,比如不太重视孩子的感受,不太关注教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是否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独立性与成长性更是缺少重视。不太意识能够意识到,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意义远大于家长用鞭子抽着他多走两步

要让孩子独立,意味着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要逐渐把一些事情的决定权、处理权还给他,不能一直事事由家长说了算。每一次独立行事都是重要的锻炼,为此承担一些短暂的损失或挫折,都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经历这样的锻炼,孩子才能够真正成长。

人们常说 “不论你长得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其实这句话反应的恰恰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要意识到孩子在不断变化,不断成长,他不会也不应该永远是孩子,因此你对待他的方式,应该随着这些变化不停调整

那种永远把孩子当孩子,强行压在他头上,事事替他决定的做法,虽然能感动自己,往往却害了孩子,令孩子万分狂怒。强行被当成孩子,被控制,被选择,简直是人生的奇耻大辱。他们宁可以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死掉,也不愿听从所谓的正确。吴谢宇后来的荒诞行径几乎正是如此。

他为什么要用如此暴力的方式杀母,为什么要去当鸭,要买几十万的彩票,要拿十几万去失足女家中提亲……因此这些事正好和谢天琴的要求与期望相反。他故意要往相反的道路狂奔,以发泄心中的愤怒,即使这样会毁掉自己。

6. 猜测

这些分析只能算是猜测,因为吴谢宇并没有正面地提及这一点。为了谋求减刑的可能,他把申辩方向集中于证明自己是“怜悯性杀人”。

尽管可能性极小,但如果这个方向申辩成功,是有可能获得一丝宽宥的。而在另一个方向上,法律绝不可能因为父母对孩子管教得严厉一些,就认可子女有理由挥哑铃把父母砸死。

法律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观念和文化的反应。

尽管只是猜测,但这个猜测完美地解释吴谢宇杀母事件的前前后后,它也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逻辑。

中国的父母很愿意为子女付出,不论是上一代人掏空六个钱包帮孩子买房,还是这一代忙于鸡娃送孩子进补习班,都是出于相同的付出冲动。

可是,在愿意付出的同时,往往缺少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一厢情愿地大包大揽,甚至过度控制孩子,这不但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也损害了两代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