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稻站在水里

——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

编者按:

5月22日,是袁隆平老师离开我们两周年的日子。每当想起,我就悲从中来,泪湿双目。今天,应共青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杂志之邀,特写诗一首《水稻站在水里》,并发表我2013年陪他坐高铁的一些回忆,谨以此缅怀我的恩师袁隆平院士。

诗并文/曾松亭整理/本刊记者 刘博文

水稻站在水里

——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

文/曾松亭水稻站在水里扬花灌浆和阳光、空气、水一样和我们的一生寸步不离水稻站在水里喊我们的小名水稻垂下金黄的头颅年复一年向大地谢恩我们有自己的种子我们泡在汗水中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说起水稻就会说起大米说起一日三餐说起袁隆平就像说起家里人哪怕是不说一句话血液里的亲情每一秒钟都奔涌不息我的学业和就业,都是在袁老师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完成的。由于我在北京工作,他来北京参加会议和活动,有时会要我接送,或者跟他参加活动。我有在大冬天到北京西站广场陪他和农民工兄弟一起排队进站、去车站接他一个人坐高铁来北京开会、送他一个人坐高铁回长沙的经历,甚至还代表他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到全国政协对接他作为政协常委的一些工作。每一次相见,我都会有收获;每一次接送,我都倍感殊荣和责任重大。袁隆平老师经常坐高铁,他说坐高铁既快又踏实。他坐高铁从不讲排场,十分随意。201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在北京召开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袁老师是备受尊敬的杂交水稻科学家,他曾经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所以是被邀请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2013年4月28日,袁老师在会上发言。他说,他一辈子有两个梦,一个是在水稻禾苖下乘凉;另一个是想要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他以极淳朴的口气,讲述着这伟大的梦想,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座谈会结束后,我陪他在会议餐厅简单吃了中午饭,我们就赶往西客站。

袁隆平院士(中)在学生曾松亭博士(左)陪同下去乘坐高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松亭博士(右)送袁隆平院士(左)去乘坐高铁
曾松亭博士(左)为袁隆平院士(右)取报纸我们经过站台,走进车厢,找到他的座位后,我走出车厢,隔着厚厚的车窗玻璃和他挥手告别,他的头像在车窗上模糊,身子有点佝偻。我心里一愣,突然有了一种伤感。我实在放心不下他一个人在高铁上,还要奔波这么远的路,于是,我走到下一节车厢口,又悄悄上了车。车窗外的阳光一闪一闪而过,袁老师有午休的习惯,开始闭目养神,约莫过了四十分钟,他突然醒来,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自言自语地说道:“给我一张纸,基地今天在测一个新品种的产量,我算算有多少?”我也是空手上车的,只好顺手把手中的报纸递给他,他点了点头,在电话里他一连问了几个数据,然后在报纸的空白处计算一阵,之后又轻轻点点头,微笑着“嗯嗯”几声,看来对报上来的数据是满意的。
袁隆平院士在高铁上计算新品种水稻产量我突然想到,也许他刚才根本就没有睡,而是一心想着水稻基地的事情。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正是水稻科研人员忙碌的时节,这也是他不让工作人员陪他到北京来的原因。他收起电话和签字笔,我递给他一张报纸,他从口袋拿出眼镜戴上,双手拿起报纸,逐字逐句读起来。我静坐在他左边,看着他读报。这时,有人拍了我一下,要我移步说话,原来是电视台的记者,他们在北京没有采访到袁老师,“侦探”到他坐的高铁车次,就买票跟了上来。袁老师知道后,说这些记者好厉害也很辛苦,同意接受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院士(左一)在高铁上接受记者采访
影袁隆平院士(右)在高铁车厢内与小旅客(左)合影年过八旬的袁老师,用一次简单而紧凑的行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身教课。他对工作火样的热情,对人民群众的热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深处,令我毕生受用不尽。监制:皮钧终审:蔺玉红审校:刘晓 刘博文编辑:黄莲蕊(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