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是中古世界一支容易被忽略,但又不得不提到的民族。很多人把粟特人类比为中亚犹太人,原因是这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是一个商业民族。

此外这个民族也对中亚,乃至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誓愿图》中的粟特人,屈膝于佛足之下的粟特商人风貌(右下角)。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中描绘的最后的粟特人

政治上,粟特人曾经在突厥、回纥等草原民族政权中担任重要角色;中国唐朝时期粟特人所在地区一度被纳入羁縻府州体系,不少粟特人也曾经从北朝时期,一直到唐朝就在中国地区当官,甚至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安史之乱,背后就有粟特人的影子。[i]

经济上:粟特人一度是丝绸之路东段最重要的商业族群之一,很多时候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

文化上,粟特人在宗教传播上,将来自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分支景教、波斯的摩尼教带到中国,甚至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里面都有粟特人的作用[ii],还有粟特文字影响了后来回鹘文、蒙古文以及满文的创制[ii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已经消失却又带给历史回响的民族吧。

一、粟特人来自何方?

中亚地区有两条河,一条叫阿姆河,一条叫锡尔河,这两条河中间又有一条支流,叫泽拉夫善河,这个地区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几个中亚国家,历史上把这片地区又叫河中地区。

图片来自《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历史上的粟特人,中国史书称他们为康国、康居、昭武九姓人,就住在这个地方。粟特人从人种上说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老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东伊朗语的一支,文字则是粟特文。

粟特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中,是出自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铭文,当时波斯帝国势力扩展到中亚,粟特地区也进入波斯帝国的疆域内,当时它的名字还叫“索格达”(Suguda),为帝国缴纳税赋、提供兵力。

此外依据《苏萨铭文》的记载,粟特在公元前6世纪就提供天青石给大流士一世,这说明粟特参与了波斯帝国时期内部的商贸往来。[iv]

《苏萨铭文》,公元前6~5世纪

波斯帝国崩溃之后,粟特地区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赛留古王国、大夏、贵霜帝国、萨珊波斯、嚈哒人、突厥、中国和阿拉伯等外来势力的控制和影响之下。

二、善于经商的粟特人

粟特人善于经商是出了名的,西汉时期的《史记》就有记载,说:“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到了唐朝,更是被《旧唐书》评价为“利之所在,无所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特人为什么这么擅长经商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粟特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粟特地区处于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带和核心区域,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到中东、印度、中国,还是去北方的游牧地区,都非常便利,更是多个文明的交叉点。

第二是土地承载力有限。因为粟特地区大多是绿洲,虽有农业却养活不了太多人口,人口过多必然向外发展,经商是一个很不错的渠道,这一点有点像中国历史上的徽商,原因是当地农业承载不了那么多人。

第三是外出老乡的帮助。古代因为信任成本的问题,做生意之间大多依靠老乡关系,因为粟特人被迫走南闯北,流落四方,老家的粟特人再出来学做生意,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第四是粟特人自带的语言天赋。粟特人因为地处丝绸之路十字路口,加上周围强国林立,想要出门做点生意,必须学会一种或多种语言,历史记载安禄山就掌握好几种语言,通晓六种或者9种语言都不是什么稀奇事,这些都帮助他们做生意。

最终粟特人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中亚乃至东亚世界最知名也最成功的商业民族。

三、粟特人与突厥、回纥等草原民族政权的关系

因为粟特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他们想要生存,注定要依靠其他强权,因此不可避免在异国他乡中担任角色。

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关心他们在中国历史中发挥的角色。

粟特人在突厥汗国中发挥的角色比较重要,但主要归纳起来是外交和经济方面。

外交方面主要充当翻译、外交使节。比如公元568年,西突厥可汗室点密派遣以粟特人为首的使团到萨珊波斯出使。后来西突厥和萨珊波斯闹翻,为了对付波斯,西突厥还派遣使者到拜占庭,准备联合拜占庭一起对付波斯,这使者也是粟特人。

经济方面,粟特人深深参与进了突厥与中原政权的朝贡贸易中。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实力强大,北朝当时分裂,无论是东魏、西魏,还是之后的北齐、北周,为了自保都要巴结突厥,给突厥上贡,这上贡的物品,很多是丝织品。

丝织品当时在丝绸之路中是硬通货,一是因为丝绸便于携带,也容易分割,适合各种交易的需求;二是丝绸的价值足够高;三是中国能稳定大量提供丝织品。[v]

纪录片《河西走廊》截图

粟特人通过参与进突厥和中原政权的贸易中,获取了大量利益。

除了丝绸,粟特地区出产天青石、石榴石等,这些华贵宝石的贩卖大多也由粟特人承包了。

粟特与回纥汗国的关系跟与突厥人的关系类似,也是充当外交、商贸使者之类的角色,另外值得一说的是粟特人向回纥人传播了摩尼教。摩尼教增加了回纥汗国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同时摩尼教不吃肉的态度加速了回纥人从游牧社会转向了半游牧半定居社会。

此外回纥人改造粟特字母,形成了回纥字母,之后的蒙古文、更晚一些的满文参考了回纥字母,从文字书写系统说,粟特文化可以说影响持续至今。

四、粟特与中原政权的关系

早在西晋甚至更早时期,就有粟特人前往中国的记载。原因是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但是更西边的人们对丝绸的需求不会减少多少,因此一部分粟特人受到利益驱动,前往中原地区,以获得稳定的丝绸来源。

后世人们在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一封粟特语书信,大概写于公元311年前后,这封信是一位粟特商人写给在撒马尔罕的老乡的,说匈奴人攻入了汉人的首都洛阳。[vi]

这位写信的粟特商人是公元4~6世纪前往东方发展的粟特商人的缩影。那个时期,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不少粟特商人背井离乡到东方的中国寻找发财机会,他们中的很多人定居西域、河西走廊甚至中国内地。中国史书上说“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

当时十六国北朝时期,为了管理这些粟特人,中原政权还设立了萨宝一职,来管理粟特商人。

粟特人不仅仅在中国地域内经商,还有很多当官,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不同时代都有粟特人当兵甚至当到高级军官的。

有一个叫史射勿的粟特人,从北周时期跟着宇文护征讨北齐,屡立战功。隋朝时期又跟突厥打仗,屡立战功。史射勿的后代,有的担任唐朝监牧官,管理马匹,有的发扬粟特人的语言优势,担任中书省的译语人。

此外在唐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能在史书的缝隙中,看见粟特人发挥的作用。唐朝平定凉州,就有粟特人安修仁帮助唐朝做内应。

当然,无论是唐代人还是后世的我们,对粟特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经商才能,以及他们从西域以及更远的中亚带过来的异域风情和文化。

粟特人行商,把西方的金银、香料、药材、牲畜、器皿、首饰运到中国,甚至唐诗中描写的胡姬,很多是粟特人贩卖的奴隶。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用粟特地区“撒马尔罕的金桃“来指代唐朝时期的外来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唐朝的外来宗教,很多都是粟特人带来的。

粟特地区处于波斯、印度、中国等古文明交汇处,历史上还曾受希腊化影响。粟特人对这些宗教的态度都是开放的。虽然他们受波斯的拜火教的影响最大,但他们对来自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异端——景教、波斯的摩尼教和印度的佛教也都欣然接受,并将它们带到遥远的中国。唐朝所谓三夷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离不开粟特人的传播。

有关拜火教的证据,来自唐朝时期粟特人的墓葬[vii]安伽墓,这个人虽然采用中国人的土葬,但是里面只有放骨头的瓮棺。因为拜火教崇拜光明,崇拜火,同时拜火教认为水和土也是神圣的,因此拜火教徒死后不实行火葬或者土葬,而是实行天葬。天葬的具体程序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因此我们看到的只有瓮棺。

安伽墓门门额上的火坛与祭司形象

拜火教纳骨瓮

一些粟特人也信仰摩尼教,当年回纥汗国的牟羽可汗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决定回国信仰摩尼教,带走的四名摩尼教教士,就是粟特人。

还有基督教分支景教,至今中国还有景教的遗迹,发现有基督教十字架特征的文物。

在佛教东传和佛经翻译中,粟特人的作用也很大。公元2~3世纪,把佛经翻译成汉文的很多带有“康”姓,比如康孟祥、康僧会、康法朗、康僧渊等,这些来自昭武九姓中的康国。到了唐朝时僧伽大师,是来自昭武九姓中的何国。

五、粟特人与安史之乱

唐朝时的中国是一个世界性帝国,它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迎接其他民族,但是这种包容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戛然而止。唐朝之后中国掀起了“夷夏大防”的旗帜。这其中的原因和安史之乱的主谋有关。

首先看安禄山。史书记载,安禄山属于杂胡,母亲是突厥人,养父是粟特人。根据伊朗语专家恒宁(W. B. Henning)的考证“禄山”,其实是粟特语roxšàn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光明“。

安史之乱的另一个主谋史思明,属于营州杂种胡,有一个粟特名“窣干”,意思是燃烧发光,“思明”则是唐玄宗赐给他的名字。

参加安禄山一方的有许多粟特将领,单单史书记载的有如此大一长串名字:安庆绪、安忠臣、安忠顺、何千年、何思德、史定方、安思义、安岱、康杰、康阿义屈达干、康节、曹闰国、何元辿、安神威、安太清、安武臣、安雄俊、史朝义、康没野波、康文景、何数、何令璋、石帝廷、康孝忠……,看姓氏大概率是粟特人的姓氏。

资金方面,安禄山在担任武职之前,曾经利用自己通晓9种语言的优势,为“诸蕃互市牙郎”,安史之乱之前,他利用粟特贸易网络以及拜火教筹集资金。

因为精力所限,兰初君实在想不明白粟特人为什么如此大规模参与进安史之乱的叛乱中。但是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

安史之乱后,大量民众死于战火,昔日“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局面不在。唐朝不仅失去了西域,而且腹地陷入了藩镇割据的状态,实际统治领土大幅缩小。

更重要的中国精神,从包容转向内收。

六、粟特人的去向之谜

安史之乱也改变了在中原的粟特人的命运。因为唐朝衰落,虽然粟特商人可以通过回纥、吐蕃等政权进入中国,但历史已经向另一个方向转变。在唐朝的粟特人,安史之乱之后,丝路被切断,粟特人的生业方式发生变化,很多人从经商转向了农业、手工业,居住方式也从同族聚居变成了其他民族散居,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中。

在中亚地区的粟特人呢?

8世纪中叶,粟特地区索格狄亚那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第二个王朝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下。之后随着中亚伊斯兰化的展开,粟特人原来的宗教和文化独特性逐渐消失。根据喀喇汗王朝学者马哈穆德·喀什噶尔的《突厥语大辞典》记载,在11世纪还能见到本土的粟特人,他们说粟特语和突厥语两种语言,穿突厥的服装,行事也是突厥的习惯,尽管这些粟特人也在试图传承粟特文化,但是粟特文字还是在一两个世纪以后被遗忘了。

参考资料:

[1]张笑宇.商贸与文明:现代世界的诞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 杨巨平 主编. 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世界文明史研究丛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3] 【日】森安孝夫.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M]. 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2020

[4] 齐小艳. 从马其顿到马拉坎达:粟特地区的希腊化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5]丹尼斯·赛诺.剑桥早期内亚史[M].商务印书馆,2021

[6]荣新江.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