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了印度,在印度各地巡游,会发现印度人的肤色非常“凌乱”,有白色的、浅褐色的、黄色的、棕色的、黑色的、介于黑白之间颜色的等等。肤色的凌乱反映的其实就是种族的凌乱以及种族之间的“混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德里

印度人肤色“凌乱”与印度的地理和历史相关。在地理上,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西边弧形的苏莱曼山脉,西北是巍峨的兴都库什山脉,北部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边是那家山、若开山脉等,南边是广阔的印度洋。

印度

为什么说相对封闭呢?因为有“漏风”的地方,就是山口地区,比如著名的开伯尔山口,这个山口是位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它是兴都库什山脉最重要的山口,它是历史上南亚与中亚和西亚直接连接的重要通道。另外,从西亚进入南亚,或者从南亚进入东南亚,也可以通过沿海地区来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亚地形

从大的位置来看,南亚周边分别是西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其南边是印度洋。不像寒冷和偏僻的北亚,南亚在位置上属于亚洲的中心偏南地带,并且这里气候温暖炎热,耕地广布,适合农业发展。

在历史上,一波又一波的人纷至沓来,在这里定居生活,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混血”,于是,印度人的肤色就变得“凌乱”了起来。都说美国是“民族大熔炉”,在美国,你可以看到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等。其实,在上千年之前,印度就是个“民族大熔炉”了。

第一部分:第一波“印度人”
印度最早的原住民似乎大概是尼格利陀人,这个种群的人类皮肤黝黑,身材矮小,被称为“矮黑人”。他们似乎是在末次冰期(11万年~1.2万年前)迁入到了印度,尼格利陀人曾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等地。

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几乎是长期处于石器时代,身材又矮小,在新的移民到来后,尼格利陀人遭到了排挤、屠杀、同化,在现在印度的安达曼群岛以及喀拉拉邦卡尔达蒙山区依然生活着尼格利陀人种群。如今,印度的安达曼人属于尼格利陀人。
尼格利陀人这个古老的族群也曾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后来似乎被南岛族群排挤、取代或者吸收,如今,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边境的原始森林深处,在菲律宾的一些偏远山区,依然有尼格利陀族群的分布。
第二部分:第二波“印度人”
澳大利亚人种一般包括原始澳大利亚人(维达人)、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巴布亚人等支系,澳大利亚人种曾广泛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南洋群岛和大洋洲等地。除了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还有棕种人,澳大利亚人种就属于棕色人种。
在尼格利陀人之后,原始澳大利亚人也来到了印度,他们到达印度的时间可能早于到达澳大利亚的时间,到达印度后,一部分澳洲人种继续往东,经过南洋群岛到了澳大利亚,大约在5万年前,澳洲人种到达了澳大利亚,形成澳大利亚土著。
原始澳大利亚人身材比尼格利陀人高大,他们到达印度后,似乎是对尼格利陀人进行了排挤、屠杀和同化,一些尼格利陀人被迫跑进了偏远山区甚至是沿海岛屿中。在印度,被认为有原始澳大利亚人种血统的部落和民族有贡德人、桑塔尔人、蒙达人、布米吉人、加达巴人、比尔人等,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比如贡德人属于罗毗荼语系,蒙达人属于南亚语系,比尔人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也是属于原始澳大利亚人种。
第三部分:第三波“印度人”
大概在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来自古地中海地区或者小亚细亚地区的人可能沿着两河流域-伊朗南部沿海-巴基斯坦沿海的路线逐步迁入到了印度,他们来到印度后,驱赶、屠杀和同化了当地土著(可能是原始澳大利亚人以及尼格利陀人),他们被称为达罗毗荼人。
早期的印度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创造者就很有可能是达罗毗荼人。关于达罗毗荼人的起源有争论,一些人认为他们就是从古地中海沿岸地区或者小亚细亚地区进入印度的,在时间上早于雅利安人到印度的时间。一些人认为达罗毗荼人进入的时间要晚于印度-雅利安人创作出《梨俱吠陀》最古老部分的年。还有一些人认为达罗毗荼人就是起源于南亚次大陆的泰米尔纳德地区。

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似乎有着明显种族混合的特征, 高种姓的人群肤色较浅,布拉灰人肤色较浅而多毛,很多达罗毗荼人身材中等而粗壮,肤色呈现棕色、褐色、棕黑、黑色等,多数达罗毗荼人可能是欧罗巴(白种人)与原始澳大利亚人(棕色人)的混合类型,还有一些达罗毗荼人民族可能属于原始澳大利人类型和尼格利陀人种类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达罗毗荼语系

目前,达罗毗荼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地区,这是印度仅次于雅利安族群的印度第二大族群,另外,布拉灰人(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库鲁克人(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分布于印度和孟加拉国。泰米尔人、泰卢固人、卡纳达人等都属于达罗毗荼人。
第四部分:第四波“印度人”
在古代,雅利安人是一群讲印度-伊朗语的白种人牧民,后来,他们一部分进入了伊朗高原,一部分进入了南亚次大陆。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印度西北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部的恒河流域,在之后的数百年中,他们在这里定居并建立了一些王国,一部分达罗毗荼人被赶到了印度南部。
在这个过程中,雅利安人与当地土著发生了混血,似乎是为了防止混血以及区别雅利安人与土著,种姓制度开始在印度建立并逐渐盛行,高种姓与低种姓的人群泾渭分明,两者极少通婚,嫁娶必须门当户对,相同种姓。一般而言,高种姓的肤色较浅,而低种姓的肤色较深。
自此,印度的种族格局基本固定,雅利安族系和印度-雅利安语支(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覆盖了印度大部分地区,其次则是达罗毗荼人和达罗毗荼语系(主要分布印度南部),这个格局一直到现在。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实际上在此之后,还有很多波种族不断入侵到了印度。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人入侵印度,之后,希腊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相继进入南亚次大陆北部,公元5到6世纪,嚈哒人从中亚入侵印度,嚈哒人的族源无定论。大概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进入古印度西北部的希腊人、塞种人、匈奴人、嚈哒人、安息人等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了拉杰普特人。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公元13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集团在古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公元16世纪,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开始统治印度。印度的族群数量众多,构成复杂,是地理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
15世纪末以后,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者漂洋过海来到了印度,之后,英国击败了其他欧洲列强建立了英属印度,确立了对印度的统治。

英国殖民印度

在雅利安人之后,虽然这数波人也相继入侵古印度,但他们并没有改变印度北部雅利安和南部达罗毗荼的这种大的族系格局,印度雅利安语群约占人口的72%,印度达罗毗荼语群大概占其人口的25%。
第五部分:印度东北部
古印度本身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北印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温迪亚山脉以南的南印德干高原,克里希纳河以外的印度半岛最南端,古印度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大都发生在北方平原,南印有一些地域性王国,当北印的一些政权强大时,比如莫卧儿帝国,其势力强盛时会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南印。
在英国统治印度之前,印度半岛最南端地区从未受到印度斯坦的政府管辖。
印度东北部地区在历史上与印度没有什么关系,在早期历史中,这里曾受周边王朝的统治,其人种主要为黄种人,语言则多属于藏缅与南亚语系。直到英国殖民者到来后,才把这里纳入了英属印度的版图,后来印度独立后,印度东北部就成为了印度的国土。

印度东北部

在英属印度以及印度独立后,印度不断把其本土的雅利安族系的人群移民到印度东北部。
第六部分:总结
印度人的肤色虽然比较“凌乱”,然而,由于历史上长期的种姓制度,倒也“层次分明”,一般而言,肤色浅的多数应该属于高种姓,这一点在印度北部表现的似乎比较明显。其实,不仅印度人的肤色“凌乱”,印度的宗教也是比较“凌乱”,印度是很多宗教的发源地,在这里几乎能够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印度不仅被称为“人种博物馆”,也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除了人种和宗教,印度的语言也比较“凌乱”,登记在册的语言和方言大概有1600多种,根据2001年的一份统计,在全印度共有1396种可识别的“母语”,这些语言分别属于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汉藏语系、亚非语系、壮侗语系、安达曼语系等。
在印度,大约有4亿到5亿人把印地语作为母语,它也是印度的第一官方语言,在印度北方使用广泛,但在印度南部各邦,人家不太认同印地语,更多的时候似乎是借助英语这门外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英语因此成为印度全国实际上的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