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企业和超大型企业面临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是:企业总部的幕僚有形成“幕僚王国”的危险。
现在流行以“第一线”和“幕僚”来描绘企业的不同活动,对此我不以为然。这两个名词源自军方用语,在军方组织中或许有其意义,把它应用到企业活动中,却会混淆视听。
任何企业都包含两种活动:企业的生产职能,包括营销、创新之类的活动,以及供应的职能。有的供应职能提供物质产品,例如采购和生产职能,有的则提供构想、观念,例如工程职能,还有的提供信息,例如会计职能。但其中没有一项属于幕僚的职能,没有一项为其他职能提供咨询或服务。
其实我觉得宁可没有幕僚职能还好些。就我所知,身为“幕僚”意味着你有职权,却不必负责任,这会带来极大的害处。管理者的确需要专家协助,但是专家的职责主要还是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建议管理者该怎么做。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工作负起完全的责任,而且他们应该隶属于某个单位,他们为单位主管提供职能性的服务,而不是成为专职幕僚。

在中小型企业中,幕僚的职能通常只限于对工作和员工的管理上。即使如此(我们将在第21章中讨论到),幕僚的观念所引起的混乱仍然会造成极大伤害。而在大型和超大型企业中,幕僚的观念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制造出一批企业总部的专职幕僚,他们的职责是为实际负责运营的管理者提供服务和建议。
我们通常都会在大企业总部中看到负责营销职能的幕僚、制造职能的幕僚、工程职能的幕僚、人事职能的幕僚以及会计职能的幕僚等。
这些中央幕僚严重阻碍了高层的绩效。思考这些关键领域的经营绩效应该是高层经营团队中某位成员的职责。小企业会由一人全权负责这八大关键领域,他是公司里的“强人”。此外,超大型企业可能会就每个关键领域,指派一位高层主管全职负责,包括营销、创新、生产力、资源供应、获利率、管理组织、人事、员工绩效及态度、公共责任。但是如果这些人都必须管理一批幕僚,就没有时间,也不会思考自己真正的职责所在:把企业视为整体来考虑,彻底思考每个经营决策对于自己负责的领域有何影响。他们忙着管理庞大的行政机器,把太多的心思花在如何把管理工具和技巧琢磨得更臻完美,太热衷于推动他们的特殊“计划”。通用电气公司曾经试图扭转这种情况,他们希望副总裁只花八成时间来管理幕僚,保留20%的时间在经营团队上,多思考关系到公司整体的问题。但是,两者的比例其实应该扭转过来,才能确保高层主管能以前瞻的眼光来思考公司的问题。就我所知,其他公司甚至连通用电气的程度都还达不到,几乎每家公司的高层主管都把所有时间花在自己管辖的王国上,没有留下什么时间从事高层经营管理工作。据我所知,有一家超大型企业副总裁几乎什么事也做不了,成天就忙着亲自面谈辖下56家工厂厂长推荐的总领班候选人。

为运营主管服务的专职幕僚不太可能够格担当高层经营管理的重任。他是个“专家”,而不是“总经理”,能坐上目前的位子是因为他具备人力资源管理或市场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幕僚的工作也需要具有成功企业主管的愿景和经验,而无论专家多么成功地建立起幕僚王国,他们很少能拥有总经理的愿景或在企业管理上展现经过验证的绩效。
更重要的是,企业总部的专职幕僚严重阻碍了运营主管的绩效表现。
在我所知的每一家大企业中,最严重的组织问题,几乎都是幕僚和运营主管之间的冲突。理论上,幕僚的观念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却窒碍难行。幕僚非但不能为实际在第一线的运营主管服务,反而试图变成他的主人。他们非但没有从企业的目标和需求中找出自己的目标,反而极力推销自己的专业知识,仿佛把专业的追求变成终极目标。于是,实际负责运营的管理者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否升迁的命运掌握在中央幕僚手中,完全要看幕僚呈上去的报告中给他的评语是什么。这些专家幕僚不是通过运营主管的经营绩效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而是计算管理者允许他们推动的特殊“套装”计划有多少,并借此评估主管绩效。许多大企业的专职幕僚尽管高声宣扬自己是多么认同分权的理想,实际上却大力支持中央集权。他们拼命在整个公司中推行统一的工作方式、工具和技巧。他们不会说:“正确的目标只有一个,但是达成目标的途径却有很多。”由于他们的心思都放在工具和方法上,因此往往主张:“无论目标是什么,都只有一种正确的工具,一个正确的方法。”他们非但不能协助管理者把工作做得更好,反而逐渐侵蚀了主管的权责。

提倡幕僚与一线主管观念的人也承认这个问题,但是他们把原因全归咎于好幕僚难求,认为具备幕僚性格的优秀人才太稀少了。他们说,只要我们培养出足够的谦逊的幕僚人员,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总是很怀疑健全的企业职能是不是以素质为基础,我更不相信企业优生学那一套。更重要的是,理想幕僚的条件听起来还真像所有最危险而不负责的腐败贪污者、幕后操纵者和阴谋家,那些只想享受权利的特质,却不愿意负责任的人。
摘自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 第18章 246-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