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重新站队,俄罗斯是否已经输掉了地缘政治之战?中国-中亚峰会召开,就代表美国势力被“赶出”中亚吗?对中国的统一决心,马斯克表示理解,这是真心话吗?

俄罗斯已经输掉了地缘政治之战吗?

在5月14日接受采访时,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了一个概念,认为俄罗斯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的“附庸”,并失去了进入波罗的海的通道,还将芬兰与瑞典“逼入北约”,因此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已经输掉了俄乌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这一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在俄乌冲突不断拖延、各方厌战情绪逐渐蔓延的今天,马克龙的言论对疲倦的西方来说无疑是一针“兴奋剂”,让很多西方国家都开始相信,俄罗斯确实已经走入了地缘政治的死角,西方仍然可以支持乌克兰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7日就刊登了一篇来自美国作者的评论文章,大力支持马克龙的论调,并着重分析了俄罗斯在地缘政治方面的失败之处。

其中指出,俄罗斯在开战初期非常强势,甚至使德国财长都认为没有必要对乌克兰进行任何援助,因为俄罗斯会“在几天内攻陷基辅”。但随后俄罗斯在军事上的表现非常软弱,坚定了西方支援乌克兰并接纳芬兰、、瑞典加入北约的信心。

在刚刚结束的泽连斯基对西欧各国访问中,他仅在德国就获得了价值27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包括20辆黄鼠狼步兵战车、30辆豹1主战坦克,100多辆装甲车以及四套IRIS-T防空系统。与此相对比的是,俄罗斯获得的国际援助非常之少,与俄罗斯友好的中国只是与其加强贸易合作,扩大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同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家电、汽车和手机等工业产品。

因此,作者认为,俄罗斯阻止北约东扩的目的没有实现,反而加强了北约扩张;对乌克兰“去军事化”的目的也没有实现,反而深陷乌克兰战场,还加深了对中国的依赖,使中国在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这些观点看似一印证了马克龙的论调,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俄乌冲突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冲突

首先,俄乌冲突不是简单的两国交战,而是一场持久且复杂的矛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橙色革命,以及乌克兰2014年政变后发生的种种变故,简单地将其解释为俄罗斯单方面对乌克兰开战过于片面。

其引述的一些案例也很早就被证明与现实有冲突。其中认为西方在刚开战时判断俄罗斯“会在几天内攻陷基辅”,因此拒绝对乌克兰进行援助,是完全与事实相悖的西方舆论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西方就从未停止过对乌克兰的武装。在2022年,俄罗斯刚刚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时,进入乌克兰境内的俄军仅有十余万人,而乌克兰自身仍有数十万部队。美国情报系统在开战初期就已经基本知晓,并对外界公布了二者的实力对比,在乌克兰大平原作战的环境下,西方根本不可能以此得出俄罗斯“几天内能结束战争”的结论。

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消息也显示,俄军从开战初期到今天为止,一直在不断缴获来自西方的武器装备,西方在整场冲突中从来没有拒绝或停止过对乌克兰援助。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和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在2022年底的坦白也显示,西方从2014年起就虚与委蛇,诱导俄罗斯签署《明斯克协议》为武装乌克兰、在战场上全面击败俄罗斯争取时间。而后的八年时间内,西方也一直在不断加强对乌克兰部队的训练与武装。

同样,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也不是一日促成的。在俄乌冲突前,芬兰就已经处于加入北约的摇摆状态。以北约的扩张速度,即便没有俄乌冲突,北欧两国加入北约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如此遗忘过去的历史,将芬兰加入北约的意愿“重置”到2022年开始,未免有些自欺欺人。

有关中俄的关系,也从来不存在主动被动、支配附庸的关系。中俄两国从不以西方的思维来看待两国关系,两国一直维持着互惠互利、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不向交战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装备,反而是对俄罗斯最大的支持,因为这印证了中俄两国之间独立自主外交的坚定不移,为全球脱离霸权主义与集团对抗威胁做出了良性示范。

而在马克龙眼中,这种关系能够被称作“附庸”,根本原因就是欧洲自己越来越趋向于附庸美国,马克龙对这种附庸关系感到非常忧虑,从而迎合有关“俄罗斯附庸中国”的谎言,试图在政治层面拉平俄乌冲突双方的关系,在舆论场上找回颜面,同时给中俄之间制造矛盾。

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即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不是冲突中的赢家。哪怕是最终最妥协折中的和平方案,也无法消除这场冲突给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带来的巨大变化,但西方社会同样不会是冲突的赢家。

在一年多的冲突中,欧洲失去廉价能源后的去工业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2023到2024年,欧盟经济趋于停滞,甚至可能出现衰退。北约集全员之力,以一年多时间的高强度制裁孤立,以及对乌军事援助,都未能完全拖垮俄罗斯。

相较起来,西方也很难称得上“赢得了冲突”。

所以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冲突,俄罗斯自然没有在地缘政治上获得胜利,但西方亦是如此。

美国是否被中俄“赶出”了中亚?

在西方陷入冲突泥潭难以自拔之时,中国已经开始着力部署未来的新赛道。

从5月18日开始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就是中国影响力进一步“走出去”,在国际社会发展友好交流合作的关键一步。

在5月17日,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中,甚至将其与日本七国集团峰会相对比,把这场“中国-中亚峰会”称作“中美争夺全球影响力的最新高调接触”。

其中引述大西洋理事会全球中国中心非常驻研究员邱芷恩的观点认为,中亚峰会展示了对俄罗斯和中国表现出的区域团结和区域共识。

因为就在一周多时间前,前来中国参会的五个中亚国家元首都前往莫斯科参加胜利日庆祝活动,纪念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纳粹德国。与中俄的这两次接触,显示中亚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让该地区的命运继续与中俄相连。

港媒《香港01》在17日的一篇文章中,则以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中亚峰会将成为2001年上合组织建立,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双边关系进入下一个“黄金十年”。

诸多迹象都显示,中国将成为未来中亚发展的关键角色。

而这一局势将影响到中亚博弈的另一个参与者——美国未来在中亚的位置。

在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一直都是俄罗斯的核心腹地,如同南美之于美国一样,中亚也被形容成俄罗斯的“后花园”。美国在中亚的战略一直都是“渗透+援助”,希望能将这一对中俄两国都有战略意义的地缘政治要地拉入自己的阵营。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之后,中亚对俄罗斯有一定的离心倾向,美国更是借机发力,大力部署自己的中亚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对美国中亚战略的一次重大打击。在中国扩大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之前,美国是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但和中国的战略相比,美国的中亚战略缺乏物质基础,中国能凭借“一带一路”倡议给中亚带来关键的外部沟通渠道。未来,在第二欧亚大陆桥彻底贯通,乃至于中欧高铁真正通车之后,中国-中亚合作机制将成为美国难以插手的“铜墙铁壁”。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被真正的“赶出中亚”。因为中国-中亚的合作模式并不是类似西方的军事政治同盟模式,而是独立自主的外交合作模式。这意味着双方互不干扰与第三方的外交合作关系。双方能够维护中国-中亚合作机制本身的牢固,但不会限制彼此的多元化合作。

从中国角度来看,中国-中亚合作不会影响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的合作。中亚国家本身也希望形成区域集体,拓展多元化合作,成为亚欧大陆的枢纽角色,避免在大国竞争中选边站队。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的影响力并不会从中亚消失,而是难以再将中亚国家“乌克兰化”,使之成为美国遏制中俄两国的工具。中亚地区也会形成新的政治平衡,确保该地区长期而和平的发展趋势。

马斯克理解中国统一的决心

节目的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个有关中美关系的话题。

近期风头无两,已经全面站队特朗普阵营的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就在一次采访中发表了自己对中美关系的看法。

当地时间5月16日,特斯拉行政总裁马斯克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采访时,被主持人问及中美关系以及台海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当主持人询问他是否担忧中美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时,马斯克表达了认同观点。而后,主持人又借机下套,询问马斯克是否认为中国会在台海采取行动促成统一,马斯克则回答称,“中国的官方政策就是实现统一,不需要去解读这一点的言外之意。”同时,他还警告主持人应该“认真对待中国所说的话”。

此外,马斯克还强烈反对中美在台海地区发生冲突,他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比喻成“连体婴”,认为这二者之间是一体的。美国试图将两者切割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若台海爆发冲突,特斯拉以及诸多技术型跨国企业将受到牵连,因为无法获得芯片而停止生产。

马斯克对中国统一决心表达出理解态度并不令人意外。作为一个商人,中国是马斯克重要的商业合作对象,特斯拉能够有今天的成就,中国工厂的建立以及中国市场对特斯拉的接纳是重要原因。

即便在中国国内汽车市场开始进一步多元化、特斯拉中国销量明显下降之时,中国市场的销量在2022年仍占据特斯拉全球销量的33.5%,上海超级工厂产出的特斯拉汽车更是特斯拉海外出口的重要力量。

对牵涉自己核心利益的问题,马斯克明智地选择了理解。即便已经站在主张“商业反华”的特朗普阵营,马斯克也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工厂+市场”的庞大合作伙伴。

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斯克在中美竞争中是一个可以忽略的角色。他旗下除了特斯拉汽车品牌之外,还有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其开发的星链系统是受到美国军方高度关注与支持的新型通讯体系。

这一体系采用高密度组网的方式,在地球近地轨道构筑起密集的通讯网络,可以向地面提供全球高速网络服务。这打破了以往通讯卫星以及网络基站的服务模式,有重要的军事用途潜力。

此外,星链系统的每一颗卫星都有独立变轨能力,由于其组网密集、价格低廉,使得整个系统有极强的反卫星作战能力。在条件合适时,这一系统甚至可能主动变轨拦截洲际弹道导弹。这两点都是美国军方此前提出并正在开发的重点星链用途方向。

此外,特斯拉汽车也已经多次被曝光出可以由特斯拉公司进行远程控制,并利用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信息收集,这也是一项有军事潜在用途的技术。

一旦中美围绕台海开战,马斯克手下的诸多“民用技术”,都会是美国军方针对中国打击的“神兵利器”。

因此,对马斯克此人,我们应当客观的去看待。马斯克与中国的合作,给中国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以及外部投资;但他与美国军方的相关合作同样给中国带来了潜在的战略威胁。我们目前还不能以马斯克表现出的理解态度,就认为此人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和平力量。否则,在关键时刻,马斯克很可能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