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等百余名全球顶尖科学家将齐聚广州,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5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举行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本月20日-23日召开。会上将发布重大研究成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

大湾区科学论坛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以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介绍了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有关情况。

王曦说,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将于5月20日至23日在广州南沙举办。本届论坛以“智汇湾区、湾和世界”为主题,将向全世界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和广东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为全球顶尖科学家、青年科学家、各类专家、企业家等各界人士进一步打造一个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论坛采用“线上视频+线下参会”形式,设置1场高规格的全体大会、15场分论坛。

其中,5月21日召开的全体大会包括开幕式和主论坛,拟邀请国家部委和机构负责人、港澳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国际组织负责人参加并致辞,并邀请了中外顶尖科学家嘉宾进行主题演讲。15场分论坛涵盖了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海洋科学、纳米科学、人工智能等议题。

据王曦介绍,本届论坛的一大特点是聚焦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全球合作网络。论坛邀请了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迈克尔·莱维特、丹尼尔·科曼,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高文等百余名全球顶尖科学家齐聚广州,分享高能物理、生命健康等领域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国际科技交流。

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论坛设置“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全方位、多视角探索新形势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将发布重大研究成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论坛期间还将举办国际组织与全球合作分论坛,邀请国际组织代表聚焦环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与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等共性问题展开探讨。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已动工建设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说,“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以来,我们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从要素、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下一步,该厅将推动三地深化合作、相向而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二是强化粤港澳创新资源协同,持续推动科研资金、仪器设备、数据资源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开放共享。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在河套等地区建设粤港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联合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四是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畅通三地人才往来便利机制,吸引更多国际化专业化人才。

广州市南沙区区长吴扬表示,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实施。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计划6月率先入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成功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助力南沙打造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已动工建设。

广州市副市长江智涛介绍,近年来,广州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不断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作为我国三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获科技部同意启动实施,该项计划的国际总部已落户黄埔区,这将成为广州市开展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的标志性成就。同时,推动博世、采埃孚等世界500强企业在穗设立研发机构。华南国家植物园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构也正在进行科技交流合作。再者是打造国际合作高端创新平台,构建全市开放型创新体系。广州大力引进全球顶尖高校、科研机构来穗设立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搭建重大国际合作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