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安州一带的白洋淀地区地势低洼,耕地有限,但湖沼里盛产芦苇。当地百姓自古就有编制苇席的传统,安州苇席闻名遐迩,早在唐宋时期就曾作为贡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民国时期,安州苇席的种类、规格、式样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安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苇席集散中心。尽管苇席畅销全国,但作为产业链最下游的老百姓生活依然清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世道艰难,还是有人盯上了这块“肉”。1925年,安新乡绅陈起和潘希福等人贿通官府,赴天津和奉军第一师长、直隶督军李景霖秘密商定,以充军饷为名,破除清代免征安州苇税例则,强行向人民征收苇席税。

如此一来,横征暴敛,雁过拔毛,尽管老百姓手无寸铁,但不得不反。安新县的苇民联合起来,在有潘龄皋的大力支持下,到县政府请愿,与恶势力做斗争。苇民痛打陈起等人,迫于压力,时任县长王声不得不答应免征席苇税。

要知道,这次抗税斗争,幕后还有一位乡贤“潘翰林”,即潘龄皋。他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授翰林院编修。徐世昌任大总统时期,曾任甘肃省省长。由此看来,没有靠山背景,尽管老百姓团结一致,也难取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苇税斗争胜利后,苇民们自发捐款,在安州城北门内,修建了一座抗苇税亭。亭内中央设有一块石碑,正面为安州人民抗苇席税斗争的经过,背面镌刻有各村捐款修碑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1988年,抗苇税亭被列为安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冀329,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