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国家的治理应防微杜渐,着眼于细微之处,打好坚实的基础。基层是国家治理中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提升本领的大熔炉。因此,我们要做好国家治理,首先得做好基层治理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倡导人才深入基层,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可见人才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曾多次倡导领导干部,及各类出色人才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于基层,可知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吉安市公安民警林荣扎根基层,创新警务运行模式,服务群众,拉进警民关系,保障社区治安;微山县女大学生村官李贞响应政策,毅然返乡,致力做好群众最迫切、最关心的事,增进干群友谊。他们无不是响应国家政策,扎根基层,解决群众之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完善基础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越发完善,物资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但人们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文化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知识的渴求。这便需要政府倾斜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为民服务的力度。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作风管理。当前,部分基层政府出现“万元餐费”等现象,还是签字审核通过后,从环保专项资金中列支。由此看来,“奢侈”违规是干部达成了共识,民生资金异化成“接待费”更是形成了常态。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基层干部的形象,更直接戳痛监管制度的痛点。鉴于此,必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做到党务政务“阳光化”,呼吁群众监督,畅通举报渠道,才是倒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自觉慎行的治根之法。

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倡导人才深入基层,引来人才,提升发展活力;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发展之基;强化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确保政策长效落实。国家治理,还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杨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