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图/时兆娟

儿子上高二那年,我们家才搬进了城,又买了一台新电脑。那时老张还在乡下,闺女才上幼儿园,电脑基本是儿子专属。

为什么要买一台儿子专属的电脑?

因为我发现,城里的环境和乡下完全不同。原来在老家,我们种种菜,喂喂狗,养养鸡,和门口走过的邻居聊聊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城里门一关,面对的只有屋里的白墙。有台电脑,周末孩子回来了可以玩一玩。缓解压力,调节状态,等他上学走时就又元气满满了。至于别的,我似乎并没有多考虑。

儿子很开心。他上高三后更紧张,两周才回来一整天。每周六下午他回来时,都显得脚步沉重、眼皮涩困,我就可劲地做好吃的催他造,洗澡换衣,美美补觉。周日上午,儿子提出要去网吧。

我问:“怎么不在家打?网吧还要掏钱,一个小时四块!”

儿子说:“家里的网速慢。一打大型游戏容易卡。网吧里和同学们打联机,要‘啪啪啪啪’‘嗷嗷’着才过瘾。”

我想想,既然都是解压,哪儿效果好就让他去哪,要求合理。

我就把身份证找出来给他,再叮嘱一句:“吃饭准时回来。”

网吧就在附近。午饭做好,一打电话,不出五分钟,儿子的大长腿把楼梯闪得“忽悠忽悠”地就窜上来了。显然很爽很愉快。边吃边笑,分享说又把别人干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午饭后,和妹妹小玩一会儿,就背上他那空荡荡的书包准备上学走。临走还要愉快地抱抱妹妹,再抱抱妈妈。

离高考还有两周零三天。儿子说,这次要求坚持到考前才让回来。

离高考还有三天,他却又回来了。说有些乡里有些同学生活费不够,学校让回家拿饭钱。他说,这是高中最后一次机会,一定要打个过瘾,备战高考……

我又给他找出身份证,拿出零钱,看他大长腿甩出屋门,豪迈奔向网吧……

高考结束后,儿子考上了一本。拿到录取通知书,我们就带着孩子,又给他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儿子还打游戏,可是再没去过网吧。每逢假日回来,就在家里玩,该吃饭时吃饭,有活就干活。晚上十点前,按时熄灯睡觉。哪怕楼下邻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我偶有几次晚回来,吓得轻手轻脚,进屋灯都不敢开,一路摸黑到自己房间:小兄妹的鼾声此起彼伏,谁也不在夜里恋战。——哈哈,这么乖巧的娃子们,是不是便宜了我这懒虫妈妈?还是我家孩子瞌睡虫比较多,一到点儿就得睡觉?

至于我家闺女,今年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除了家里的电脑,还早早就拥有一部手机的掌控权了。但她一点也不黏糊手机。她有自己的时间安排,写作业,看电视,吃美食。

她最喜欢自己写字、画画、做手工。家里的芭比娃娃经常换装,黏土捏出的各种小人物、小器物,博古架上摆了一片。甚至河滩上捡来的扁石头,也成了她作画的园地。作品虽然稚嫩,但也别有少年情趣。

更重要的,是成绩也越来越好。虽然赶不上那些天赋聪颖的孩子,但能在昨天的基础上,不断有突破和创新,我们就非常欣慰。我们也不拿她和别人家孩子比。人家孩子好不好,那都是人家的,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现在回忆起来,我仍然觉得,让高中阶段的儿子去网吧,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事——虽然那时他还未成年,是不够符合相关规定的。

现在回头看来这件事,当初我之所以敢那么大胆,跟着感觉走,其实我的潜意识里,是有着足够的自信的:相信儿子对电脑的掌控能力,也相信我对儿子的把握能力。

后来在学习了大量心理学,又经历过很多教育实践之后,我更逐渐理清了自己,回溯到了其中的教育规律。

首先,我家的环境相对和谐,夫妻间相互尊重,保持了教育的权威性。

我和老张虽然都是平凡的父母,但两个人的教育观点基本一致,比较宽松和民主。我们中的一个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个人一般不指手画脚,用行动表示了态度。

父母关系的融洽,孩子的安全感就足,生活中也很有存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孩子性格舒展,他们才有胆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让大人知道他的疲累,知道他需要释放。孩子有了父母理解和支持,能够较快地调整好状态,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么。

而那些父母关系不够融洽一致的孩子,是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他们更习惯隐藏真实的自己,在偷偷摸摸中,反倒越来越容易依恋手机,沉迷游戏,在虚拟的空间寻找缺失的存在感。

二则我们在孩子们的幼年,通过日常小事,已经培养出来了他们的底线意识。

比如爸爸从小就很注意对他们安全意识的培养,防火防电防陌生人。女儿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她知道自己身为女性的高贵和不可侵犯,身体的某些部位不能被人随便触碰。儿子四岁时,曾因为自作主张拿了一毛钱,还被我打过他一小棍儿。这些看似小事,但已经让他们清楚了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所以儿子在去网吧打游戏时,他的心底很清楚:自由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自由就会被收回。因此每到喊吃饭,他能不恋战,说止则即。尊重彼此,营造出了比较和谐的亲子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是养成孩子的好习惯。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跟着孩子的节律被动作息。我家每到晚上九点半以后,强制关灯。孩子刚开始睡不着,就在被窝里轻声说话,或者轻抚后背,孩子很快就能睡着了。

这也是后来儿子虽然考上大学、有了更多自由后,依然能够按时作息的原因。好习惯的作用是强大的。

教育是世间最为复杂、最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事,可是我们做父母的并未培训便已上岗,只能是一路摸索、跌跌撞撞。分享我的育儿小事,愿给更多的父母以启示,帮助您尽快找到适合你家孩子的教育方法。(2023.05.08)

*作者︱时兆娟:南阳市作文教学优秀教师,现任教方城七小。「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