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3年“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聚焦解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拓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渠道,通过汇聚各方资源搭建平台,活动推动了大中小企业在各方面深入合作,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逐步构建起了规模大、行业全、配套完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也不够广、程度不够深。这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融合发展和融通对接不够顺畅等等。

本次三部门联合发起“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将从四个方面组织开展:一是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赋能作用,举办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二是依托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的协同带动作用,筹划央企和民营企业专场对接;三是借集聚行业资源优势,在各行业大会中举办融通对接活动;四是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分层次分领域举办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

“百场万企”把大中小企业汇聚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多维度多方面交流。大型企业因其实力、信息、管理、历史等方面具有优势,更容易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广大中小企业虽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本身业务专、有拼劲,拥有旺盛的活力,同时在提供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对社会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融通对接的过程中,促进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融合合作,以“补短板”“筑长板”优化和增强产业链韧性,兼顾产业链和供应链效率与安全水平,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多部门多层级协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创新是融通的灵魂。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一个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深化融通创新理念,凝聚融通发展的共识,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企业的合作对接;有关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具体支持措施,打造一批可复制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典型模式,并加以推广,进一步加强对融通创新的示范引领和带动。

未来,我们面对的竞争,将从以往的单点企业竞争,逐步转向产业链的生态竞争,我们建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必将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