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工智能医疗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家庭健康系统组成,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促进医疗行业发展。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全球人工智能医疗处于高速成长期,占人工智能市场五分之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快速,人工智能医疗顶层设计、商业模式、技术模式日趋成熟,投融资市场活跃。人工智能医疗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能够帮助医疗行业解决资源短缺、分配不均等众多民生问题,但同时人工智能医疗的伦理、法律问题,以及数据共享、应用场景、技术迭代、医患认同等,也受到学界的关注。本刊特邀请中华医学会相关分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医疗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 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近年来,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积极推进“533健康管理工程”,5就是5G,指的是通过大数据、穿戴式设备和人工智能系统,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赋能,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穿戴式设备,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健康管理的效率;第一个3是指健康管理的做法,即“三早”,“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第二个3是指健康管理的覆盖面,既“三全”,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533”通俗的说法是“我的生命健康生生不息”。

2021年7月,郭清教授领衔申报的“创建5G+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成功入选中国科协评选的“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同年“5G+三早健康管理系统构建和模式研究”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还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5G+健康管理”应用试点项目。2022年7月18日,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和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正式发布。全国35家医院入围首批试点项目。

一、探索智慧健康管理新场景

随着便携式可穿戴监测设备的发展,在健康管理领域,推进5G网络和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日常生理指标的自我监测对病情控制极为重要。结合5G网络和可穿戴设备的监测系统,可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监测和疾病预警模块,为居民提供居家保健支持,社区医生和健康管理师通过患者实时上传的生理数据,对其饮食、运动及药物干预方案进行调整。通过5G技术,将家庭成员的生理数据传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疾病即刻诊断与干预,并可探索实现急性不良事件的预警预测,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健康管理服务模式。5G+“三早”健康管理系统还可与现有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患者院内、院外连续跟踪和干预,并通过院外健康干预建立后续就医就诊计划;对于医生而言,还可利用融合了生理数据、生活方式、遗传信息等于一体的智能健康评估系统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并通过AI模型对患者实现主动健康监测,在必要时可辅助医生进行治疗计划调整。

二、攻克智慧健康管理新挑战

5G+“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在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战:一是居民普遍较为缺乏预防与主动健康的理念。二是目前个人健康信息采集主要通过阶段性健康体检,缺乏连续动态健康监测,难以确保健康状况评估的精确性。三是医院、社区、家庭和个人及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相对独立,无法实时共享。四是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医疗健康资源配置还不均衡。五是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多领域数字化医疗应用场景亟待进一步挖掘。

依托5G技术创立“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助力“促健康、防重病、管慢病”艰巨任务的完成,切实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浙江中医药大学郭清 陈奕滔

(本文作者郭清为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编辑 |韩静

责任编辑 |任嘉霖

审核 |韩静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8期第4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