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对中原王朝有威胁的游牧民族一直没有中断,不同的只是部族。秦汉时期是匈奴、接下来崛起的是鲜卑、柔然,在6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这两个世纪,令隋唐帝国不安的则是突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厥人建立的游牧国家和过往的游牧国家有相似的部分,比如骤然兴起、骤然分裂。

但是突厥之所以让人瞩目,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蒙古草原上游牧国家有文字是从突厥汗国开始的;突厥整合了蒙古草原、西域绿洲城邦国家以及中亚,让这些地区归于一个国家管辖,而且持续时间蛮长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对手的强大也让突厥变得非常醒目,他的对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朝代——隋朝和唐朝。

在这里提前说明一下求生声明:本期说的突厥历史是狭义的的突厥汗国历史,涉及时间范围是6世纪到8世纪。另外因为兰初君学力有限,如有谬误还请多多指教,如果有观众对本文中某些观点或者信息有不同看法或者要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友好讨论。

求生声明完毕,下面就让我们看看突厥的历史吧。

一、突厥的名称含义和起源

最早记载突厥的是汉文资料,而且记载多样,且相互矛盾。导致学术界对突厥的名称和族源来历也有不同看法。

比如关于“突厥”这一族名的含义。兰初君看到的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突厥是“兜鍪”的意思。根据《北周书》的记载,突厥人原来居住在金山附近,金山就是阿尔泰山,金山的形状很像兜鍪,兜鍪就是古代军人带的头盔。当地人把兜鍪叫做“突厥”,久而久之阿尔泰山附近的突厥人就用“突厥”自称。

阿尔泰山牧民转场,图/摄图网

第二种说法,来自汉学家,突厥是“强有力的”意思。突厥碑文中,突厥人自称为turk,突厥是从turk的复数形式turkut翻译过来,turkut有“强有力的”意思。但是根据突厥碑文,turk的复数形式为turklar,至于为什么叫叫turkut,是受到柔然人称呼的影响。

至于哪种说法比较权威,根据兰初君看到的资料,第一种说法比较多。突厥是“兜鍪”之意,至于语言学上的证据,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的介绍:现代突厥语中,还有一些语言称“兜鍪”为tugla,清代对准格尔部和回部的语言调查也发现,在两部的词汇中,兜鍪发音为tulka、tulga,听着与“突厥”近似。

与“突厥”一词有争议一样,有关突厥的来源,说法也是多种多样。单单《北周书》就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匈奴别种,从这一说法看,突厥和匈奴有着莫大联系。

第二种说法是出自匈奴之北的索国,“索”有绳索的意思,突厥人喜欢把头发编成很长的辫子,我们至今仍然可以在突厥石人像上看到突厥人的这种发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种说法是平凉杂胡。如果是这种说法,那突厥人的祖先应该居住在河西走廊地区。

第四种说法认同的人最多:突厥是铁勒的一支。证据是突厥碑文《阙特勤碑》,里面说:九姓乌古斯,吾之同族也。因为九姓乌古斯是铁勒人,因此突厥是铁勒人的一支。

《阙特勤碑》

另外之所以突厥人起源的说法这么多,大概率也跟突厥人的迁徙和融合其他部族有关。在薛宗正的《突厥史》中,就说突厥远祖是西海塞种人,后来在不断迁徙中与铁勒人大量结合,这些都在突厥人的多种起源传说中有所体现。

二、突厥人的打扮

目前有关突厥人的形象资料,很多来自突厥石人,突厥石人是根据突厥人的生前形象雕刻而成的。

首先看突厥人的发型。有披发、辫发等说法。比如《周书突厥传》说:其俗披发左衽。至于具体怎么个“披”法?很有可能是把头发编成辫子,披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喜欢突厥文化,曾经让人披以羊裘,辫发。唐朝高僧玄奘在西行途中接受过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接待,他记载到:“达官二百余人,皆棉袍,编发”。现存的泥利可汗像,就表现出了突厥人的发型。

泥利可汗像

其次,看突厥人头上的装饰。可汗很多时候带冠,比如2001年出土过一顶完整的苾迦可汗金冠。可汗的弟弟阙特勤,头像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帽子的形象就更加多样了,有尖顶帽、梯形帽、还有圆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衣服的话主要是袍子,不同的是衣领。有圆领、翻领。

腰间有䩞鞢带,中原地区也有束腰的带子,一般没有装饰,而突厥人的䩞鞢带,有饰品装饰,后来这种风格也影响到了唐朝人。突厥人的䩞鞢带长这个样子。

脚上穿靴。

后来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总结道: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短衣、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 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三、突厥汗国兴衰

突厥汗国,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 第一阶段,从552年至583年,是汗国的形成期;
  • 第二阶段,从583年突厥汗国分裂,至659年西突厥汗国灭亡,是突厥汗国东西分立时期;
  • 第三阶段,从630年至679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南徙附唐,漠北代之而起的是同属于突厥系统民族所建立的薛延陀汗国;
  • 第四阶段,从679年至745年,这一阶段为东突厥汗国复兴期。从745年以后,作为政治实体的突厥汗国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这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突厥人在552年之前的历史,这对我们了解之后的突厥历史很有帮助。

突厥人的崛起是踩在柔然人的尸体上。

传世雕像中的突厥人形象

公元5世纪,北方草原霸主是柔然人,不过到了5世纪末,柔然人的势力衰退。487年,高车脱离柔然,自立为王,从此柔然和高车陷入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拉锯战中,突厥趁此良机从柔然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

之前突厥人在阿尔泰山给柔然人当锻工,冶铁业比较发达,输出的产品有弓箭、刀剑等,产品质量很好,行销柔然汗庭和西域其他小国。

柔然衰落之际,北朝也不太平,北魏在六镇起义的打击下一蹶不振,不久之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为北齐和北周。

北齐和北周,一开始双方实力对比很明显,北齐实力强大,承袭了北魏的大部分力量,因而与更多周边民族保持联系,被看作是北方政权的“正统”,另一方面北齐为了获得周围少数民族的支持,积极和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柔然。

柔然在阿那瓌的带领下短暂复兴,北齐高欢第九子高湛娶了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孙女,阿那瓌的女儿也嫁给了高欢。两边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北齐与柔然的良好关系,让北齐边疆安宁。之后北齐便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付北周上。

北周找到了自己的盟友:突厥。公元542年,当时突厥汗国没建立,突厥还是一个比较弱小的部族,当北周的使者到达突厥地界时,史书记载突厥人的反应: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

一方面突厥与西魏的贸易,让突厥的产品品牌更加凸显,另一方面突厥铁器畅销,便可以富强。从此更加方便脱离柔然的控制。

之后突厥和西魏北周联系日益密切。突厥赠送西魏不少战马,仅魏恭帝二年,突厥的科罗可汗就向西魏献马5万匹,西魏北周这边也将长乐公主嫁给了突厥汗国的第一代可汗:土门。

突厥和西魏北周的联系贸易是互惠互利的。这种沟通贸易让突厥的实力进一步壮大。

546年突厥降服了5万多帐铁勒人,实力大增,土门就借着机会向柔然可汗阿那瓌求亲,被拒绝,还派人辱骂土门: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耶?

土门趁机和柔然翻脸,杀掉柔然可汗使者,转而向西魏求婚。西魏就把长乐公主嫁给了土门,从此突厥攻打柔然,最终在552年颠覆了柔然汗国,柔然可汗阿那瓌自杀,土门可汗自号“伊利可汗”。此为突厥汗国的正式开始。

552年部分地图

接下来进入突厥汗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汗国形成期。时间是552-583年。

土门在汗国建立第二年后去世,儿子科罗上位,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接下来是科罗弟弟,号为木杆可汗。木杆可汗本人勇而多智,他西破嚈哒,东破契丹,向北吞并契骨,威震塞外。不过这里说明的是,直接征讨嚈哒的是土门的弟弟室点密可汗。

突厥灭亡嚈哒,是和波斯共同联手,事后双方瓜分了嚈哒的领土。

但是不久之后突厥和波斯翻脸,原因是突厥想要吃掉一些波斯人垄断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份额,波斯人不愿意,还毒死了突厥使者,两国交恶。

更西边的拜占庭帝国,巴不得看到老对手波斯多了一个对手,这样一来一回,突厥和拜占庭联系越来越深,甚至突厥还支持拜占庭继续攻打波斯。

突厥不仅向西扩张,还向东扩展势力,短短三十年间,就建立起一个东到辽海,西抵咸海,南届大漠,北迄贝加尔湖,纵横五六千里的大型游牧帝国。后来的突厥人对此很是自豪 732年突厥第二汗国可汗毗伽可汗竖立的阙特勤碑,就回顾了突厥开国成就。

582年突厥疆域地图

突厥历史的第二个分期是汗国的东西分立时期,持续时间从583年到659年。

就在突厥人开心扩张之际,北朝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577年,北周吞灭掉北齐,这一点打了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本来突厥人是想在北齐、北周之间搞平衡的,让两国都有求于自己,好获取最大利益。

为了制衡北周,突厥还扶持了逃亡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但是没有成功。

581年,隋朝建立,突厥和中原王朝的力天平逐渐扭转。

同样在这一年,称呼北齐、北周是两个孝顺儿子的佗钵可汗去世。因为突厥内部可汗继承体系的混乱,建国之初是子承父业,第二代之后是兄终弟及,到了后来可汗的子孙越来越多,大家都有资格做可汗,“昆季争长,父叔相猜”,突厥迎来了5可汗并立的局面,汗国内部陷入纷争。

这就给隋文帝插手离间突厥提供了机会。

唐朝名臣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出场,他和隋文帝制定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外交战略。

583年,离间计加上隋朝强大的军事势力,突厥汗国分裂,正式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突厥分裂的原因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草原政权的一贯属性,疆域广阔,民族众多,部族林立,一般采用贵族、部落的统治模式,这种类似于分封制的制度,很容易造成分裂;外部原因就是隋朝成功的离间政策。

突厥分裂以后,突厥整体实力减弱,东突厥不得不对隋朝低头,甚至有时候感到屈辱,史书记载,当长孙晟到达突厥,要求突厥可汗跪着接受隋文帝的诏书时,突厥沙钵略可汗“既而大惭,其群下因相聚恸哭”。同时沙钵略可汗还派遣儿子到隋朝当质子,另外接受中原历法,这在传统观点看来算是接受自己是隋朝的臣属国了。

隋炀帝时期,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到长安朝贡,之后隋炀帝还展开了北巡,以震慑北疆,为自己征讨高句丽消除后顾之忧,不久之后隋炀帝开始了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的一系列折腾搞得天怒人怨,中原王朝势力大损。而东突厥越发强大起来。他们学着中原王朝的招数,以华制华,给不少割据一方的人册封为可汗,让他们相互残杀,比如刘武周就被封为定杨可汗,甚至唐高祖李渊为了争取东突厥的支持,曾经向东突厥称臣。

西突厥的实力也一样强大,尤其在射匮时期,他开疆拓土,东至金山,西临西海,自玉门以西诸国皆役属之。

618年唐朝建立之后,经过短暂的称臣突厥阶段,到了唐太宗时期,积蓄力量, 开始着手打击东突厥。这一时期东突厥的大可汗是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在位时期,东突厥显示出不一样的特质:

  • 首先是可汗的权力比较集中,从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到颉利可汗,这三位可汗的继承比较稳定,宗室子弟,就是所谓“特勤”,不像之前一样领兵。
  • 另外“特勤”之类的贵族称号也被用于称呼非可汗子弟,比如契苾部落就有人称呼为“特勤”;
  • 第三是颉利可汗重用胡人,尤其是粟特人,这里面藏着一个隐患,权力的蛋糕就那么大,以粟特人为首的所谓新贵族分的多了,原来的可汗子弟就分的少了。

627年至628年,东突厥内部薛延陀、拔也古、同罗、仆骨、契丹等部族发生起义,投降唐朝。629年,因为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有矛盾,也投降了唐朝。

薛延陀等部族建立了薛延陀汗国,为了对付共同敌人东突厥,唐朝和薛延陀汗国联盟。

630年,唐朝大将李靖、李勣率军奇袭颉利可汗的牙帐,俘获男女十多万,突厥酋长纷纷来降,大漠以南全部纳入唐朝的版图,颉利可汗被押解长安,之后被软禁起来,东突厥汗国灭亡,从这里到之后的50年间,东突厥汗国成为唐朝羁縻府州,这段历史同样在《阙特勤碑》中能看到。

对于西突厥,唐朝继续征战。

西突厥内部不缺乏纷乱,628年曾经见过玄奘的统叶护可汗被伯父所杀,之后西突厥分裂为两国。

630年,作为西域门户的伊吾归属唐朝,唐朝在这里设置州府。

640年,唐朝攻下高昌,设置西州和安西都护府。

648年设置安西四镇,分别为龟兹、焉耆、于阗、疏勒。

659年,唐军斩杀真珠叶护,从此西突厥全境都属于中国,唐朝设置羁縻府州,西突厥汗国由此灭亡。

659年唐朝版图

突厥汗国第三个历史时期,从630年至679年。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南徙附唐,漠北代之而起的是同属于突厥系统民族所建立的薛延陀汗国。说明一下,薛延陀汗国持续时间为628年(东突厥将要灭亡之时)-646年,它的建国带有对突厥的反抗,主要组成部分是铁勒部落。不能把薛延陀汗国看成是突厥汗国的延续。

唐朝在对待东突厥遗民问题时,采取了以前都不一样的政策,就是羁縻府州体系:在适合突厥人居住的地区划分州,设置都督府,这些新设置的羁縻府州长官都由突厥投降将领担任,改变了隋朝以来东突厥藩属国的形制,让突厥都督等各级贵族成为朝廷命官,普通民众是唐朝治下的臣民,

此外羁縻府州还要负担唐朝一定的赋税,有义务服从唐朝的军队调遣,因此我们看到唐朝时期突厥、敕勒等部产生了不少名将,比如陪葬昭陵的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铁勒族的契苾何力等。这些部族参与到了唐太宗、高宗朝的东征高丽、西征中亚中,如阿史那思摩说的:世世为国一犬,守吠天子北门“。

突厥的第四个历史分期是:后突厥时期,也叫做突厥第二汗国时期。从679年至745年。

大的时代背景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兴起,吐蕃重创唐朝军队,安西四镇也因为吐蕃人的进攻,甚至两度放弃,这些都极大牵扯了唐朝的精力。北方突厥余部开始了复兴进程。

679年,单于大都护府管下的阿史德温傅、奉职两部同时反叛,立阿史那泥孰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的部落酋长也一时俱起,拥兵十万,反对唐朝。

681年,唐朝大将裴行俭大破突厥,捉拿叛将首领到长安。但是唐朝没有履行最初的约定,即饶叛将首领性命,杀掉降将一事,激起了突厥人进一步反抗。

682年,突厥阿史那骨啜禄占据黑沙城(今内蒙古包头以北白云鄂博一带)从此,中国的北方再次建立了一个新的突厥汗国,通常称为第二汗国(682—745)。

骨啜禄东征西讨,让更多的突厥人归属于他。

691年,骨啜禄病死,弟弟默啜为可汗。

696年,默啜攻打东边的契丹,以阻断唐军向东北进军,保证汗国东边的安全。此战胜利让突厥获得了不少人马,突厥第二汗国变得越发强大起来。

699年,默啜封自己的儿子为拓西可汗,可见他想把发展重心放在西边,因此对唐朝就释放出和平讯息。

703年派人到长安,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太子李显的儿子。

八世纪初,唐帝国试图继续向西域扩展势力,一方面尽力扶持阿史那的后裔阿史那怀道,另一方面又联络突骑施和黠戛斯两国,共同围攻突厥。不过突骑施和黠戛斯两国都被默啜攻陷。

一路获胜的默啜军队,却在与大食(今阿拉伯)军队的战争中损失惨重。从此往后,突厥的活动一般就限于漠北和西域的草原地区了。

714年是突厥第二汗国走下坡路的转折点。这一点从一件事中可以看出,默啜儿子被唐军所杀,但是默啜没有兴兵报复,而是向唐朝派遣使者,跟唐玄宗求和。

这时的默啜可汗,人老了,也变得不复之前的英雄气,“愈昏暴”。

715年,一些突厥人投降,同时九姓铁勒也纷纷起来叛变。

716年,默啜可汗得胜回兵,一路上得意忘形,不加防备,结果被拔也固的散兵所杀。

默啜可汗死后,突厥经历一番纷乱,最终毗伽可汗上位。针对突厥第二汗国的疲弱局面,他任用老臣暾欲谷。

暾欲谷提倡招徕铁勒降户回国。加上唐朝这边不给力,压迫降户,于是毗伽可汗尽有默啜旧部。

同时暾欲谷主张停止侵略唐朝,对于叛变的部落则全力征讨。对唐的暂时和平政策,只是因为突厥要全力征服其他部落。从718年以来,突厥征讨其他叛乱部落的记载就史不绝书。

毗伽可汗封拥立自己的弟弟阙特勤为左贤王,专掌兵马。后来阙特勤去世,毗伽可汗十分哀伤,他在纪念阙特勤的碑文中写道:“我那始终明亮的眼睛变得仿佛瞎了一般,我那智慧的心灵变得似乎麻木鲁钝。”

734年,毗伽可汗被大臣毒死,国人立他的儿子为伊然可汗,唐玄宗派人前去吊唁。毗伽可汗的碑至今也仍保留着。

742年,回纥等三部趁机独立,合兵攻杀不合法上位的骨啜叶护。

745年,回纥怀仁可汗杀掉突厥白眉可汗,突厥第二汗国灭亡。

至此,狭义上的突厥汗国灭亡。从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突厥汗国一度实力非常强大,称呼北周、北齐为两孝顺儿子,也曾兵临长安附近,逼迫唐太宗签下渭水之盟。其间更是无数次寇边,抢掠人口,后来在唐朝的一系列打击下分裂灭亡。

总之:突厥汗国两百年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参考资料:

[1] 马长寿《突厥人与突厥汗国》(1957)[M],上海人民出版社

[2] 陈凌《草原狼纛:突厥汗国的历史与文华》(2015)[M],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3] 丹尼斯·赛诺《剑桥早期内亚史》(2021)[M],商务印书馆

[4]朱敬玮. 唐与东突厥关系探析[D].烟台大学,2020.

[5] 伊特歌乐. 突厥服饰初探[D].内蒙古大学,2019.

[6] 冯雨晴.唐太宗安边政策与治理模式述论——以处理与东突厥、薛延陀政权关系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0(01)
:94-98.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9.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