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引言:本文首发在知识星球【家长互助共修营】,文中所举的案例来自于1对1指导学员的亲身经历。

本文指出了家长总希望孩子在家“乖巧懂事”背后的真相,并进一步说明了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家闹情绪,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

首先,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孩子在家发脾气的指导案例。这个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少有人去思考“孩子哭闹家长急于制止”意味着什么,该怎么应对才是恰当的。

某天夜里,1对1指导圈子里的某位妈妈,线上很急迫地问我:

“教练,我女儿今年高一,性格属于内向高度敏感的孩子,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她就会躲在房间里大哭。

我每次都想尽办法安慰她,尽量让她能够情绪平息下来,可是并不怎么奏效,有时候还会让孩子反感,直接冲着我大声吼叫,我真的无法理解孩子这种“癫狂”的行为……

不过说真的,我的确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难过的样子,才会好心想去帮她的,结果却是“好心没好报”,是不是孩子得了所谓的“躁郁症”?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看到这位妈妈的问题后,先跟她核对了思考这个问题时,她是否能感到焦虑、担忧、害怕,确认她已经情绪稍微平稳后,我给出了“孩子哭闹家长急于制止”的解读——

不好意思!你女儿很正常,我倒觉得真正问题出自于你这个当妈妈的身上!

从刚才的表述中,听得出你不愿意面对女儿难过、愤怒的情绪,这也许跟你自己内在的信念“女孩应该温柔乖巧”有很大关联。

我的看法是,在你跟女儿相处的过程中,你把自己的信念投射到女儿身上,期待女儿在家中的言行举止,符合你的信念标准。比如:不能无缘无故难过、不能冲着父母发脾气。

所以,你才会想办法安抚女儿,尽量让她的哭闹,能够快速地被他人平息。你当时的自动化反应就是这样的。

这种不愿意面对“难过”,可能来自于你童年的成长经历。你不想重温那种“难过”,不得不用母亲角色的权威来制止。

换句话说,你愿意跟女儿在家中心平气和地相处,前提必须是,她不能让你想起任何不愉快。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而那一刻所暴露的真正问题,是你自己还未疗愈的身心创伤,是你还未真正面对的自我情绪管理功课。

为了让这位妈妈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不那么惊慌失措,内心更笃定一些,我同时也给出了如何恰当应对的建议,及个人教养经验分享——

从你女儿的角度来看,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感到难过,这是人之常情。回到家中,她内心的需求,也许仅是一个能够接受她难过的妈妈。

至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你只需要在孩子身边全然地接受她的情绪,不评价、不安慰、不建议、不指责、不嘲讽……心平气和地承接孩子的情绪。

等孩子的哭闹,暂时告一段落,你可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说:“女儿,你刚才很难过,是吗?”。

有些孩子会点头回应,这说明孩子对妈妈是信任的;有些孩子会逃避正面回应,用沉默或者否认来拒绝沟通联结,这说明孩子对父母是不信任的。

如果,女儿对你的信任程度,还无法让她愿意主动回应。有可能孩子会不理睬你,或者会对你的关怀表示生气。

此时,你要学会接受这个事实,并且允许孩子释放愤怒或冷漠,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妈妈包容、被妈妈支持。

这样孩子就会很快平静下来,因为痛苦的时候,身边有人承接了她无法压抑住的负面情绪。

只要你没有被孩子的难过、愤怒威胁到,只要你没有被自己过往的悲伤和匮乏所绑架,你就完全可以承受住孩子的难过、愤怒。

这才是你给孩子最好的心灵礼物,同时也是最适宜的教养行为!

如果,妈妈能够跟孩子的各种负面情绪共处,那么,孩子长大成家后,就无须伴侣的和颜悦色或她的孩子听话服从,以来安慰自己。

所以,我平日里是很注重孩子的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总会沟通时告诉孩子:

“孩子,你在家中可以不乖,可以好好地闹情绪,因为你是自由的!如果爸爸说的是假话,你完全可以不理睬我!”

有人也许会问了:“孩子不开心,父母难道不用去管吗?”,可能还有人会对我的分析与建议不屑一顾:“孩子都哭得这么伤心,如果不去安慰一下,这算是负责任的父母吗?”

我能理解这些人的看法,但我们是否可曾想过——

如果选择安慰或制止孩子闹情绪,也就是中断了孩子自己认知情绪、理解情绪的过程,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格形成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想这个问题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里我说一个很常见的生活现象:

一个从小被要求乖巧懂事、不能有任何情绪化行为的人,长大后会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因为很在意别人是否嫌弃、厌恶自己,所以经常不知道如何健康地拒绝他人!

而且,这种“讨好型人格”的成年人,在婚姻关系中通常会通过各种抱怨、烦躁来索取伴侣的接纳与理解。

可是,因为隔离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也不懂得如何健康表达,总让对方无法看清其内心的真实需求。

所以,夫妻之间每次沟通时容易引发争吵,不仅增加了误解,同时任性地发泄心中的无名之火,让和睦的夫妻关系慢慢被消耗殆尽……

难道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这样的“讨好型人格”吗?我想,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意这么做!

如果,我们能耐心面对孩子的“不乖巧”、“闹情绪”等行为,就跟当年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那样——

我们允许孩子通过体验情绪来认知和理解情绪,允许孩子在情绪表达方面可以反复犯错,可以反复练习;

等孩子情绪平稳后再找机会与其互动沟通,让孩子逐渐学会健康表达情绪,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每一次“不乖巧”、“闹情绪”,都让他有机会练习所学到的技能,从而慢慢掌握情绪理解、表达和调节的能力。

我认为,这样的教养方式,才是对孩子成长真正的负责任!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

如果一个孩子的各种情绪从小被父母接纳,被情感灌溉,他们就能长大后清晰地表达自己,并且容易读懂对方的内心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