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面对死亡时会充满害怕。其实人并不是恐惧死亡本身,而是后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能好好陪伴父母与孩子,没有做下值得歌颂的事情,没有把想看的风景看个遍,没能好好疯狂一次。

可是依旧还是逃不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当死亡来临虽有不甘,但只能默默地接受。

从古至今人们对逝者是比较尊重的,随着入殓师对逝者耐心地、温柔地梳妆打扮,人们从心底里对逝者有种敬畏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人也想跟入殓师一样再为逝者做些什么,这时入殓师会告知逝者的家属,尽量不要去触碰逝者的尸体。

不是因为害怕和不好征兆的原因,那到底是什么理由,入殓师不准亲人触碰逝者的遗体?

一、葬仪师

中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除了教师的职业之外,他还有另一份工作:就是入殓师。

入殓师的别称叫“葬仪师”,人在去世后就会请葬仪师帮助逝者复原在世的模样。

中国一向都很重视逝者的丧葬仪式,这种重视推动了一种特殊的职业。

葬仪师起源于夏商,之后被传到日本。

葬仪师需要熟门熟套的手艺,需要超强的知识, 修容的技术也要达到高超的级别,才能帮逝者恢复容貌。

19岁的孔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找工作只能做一些管理仓库和清理牲畜粪便这些工作。

直到30岁他做了老师,名声才随着时间逐渐扩大,他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多,生活也在提高着质量。

他会让每个学生交一束(10条)猪肉干当作一年的学费,那时的一束等同现代社会的半只猪。

孔圣人有三千多的弟子,学费就会收到1.5万只猪。

当时的1.5万在现在来看可是超级大富豪,说明孔子在那个时代是个很富有的老师。

但他并没有存款,缘由是因这三千多的学生中还有很多穷的饭都吃不起,孔子只好出钱帮助这些孩子生活、学习。因此,孔子想要挣更多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选择了来钱最快的葬仪师行业,其实这些学生还有一部分没有工作,只能靠孔子养活。

于是孔子在有丧礼活动时,会带着学生一起去到现场进行帮助,人多力量大,赚的钱也会多一份。孔子干这份工作一直干到他50岁当官后才辞职的。

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葬礼制度,是历经过几千年的岁月而实践整理出来的。

古代人视丧葬活动为“凶礼”,《周礼》中记载:“丧礼其实就是为了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他们把这一项列为最重要的传统习俗。

古代人会把至亲的丧礼看得无比重要,甚至会把这件事排在第一位。

生者会等葬仪师用娴熟的手法去给逝者洗漱更衣之后,再把逝者轻轻抬入棺材,这是尊重逝者的身体,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其实葬礼制度是从商朝时期传下来的,儒家的“三礼”主要也是讲述了丧葬习俗的制度,每个方面的步骤极其繁琐。

二、最后一次

在《仪礼》中明确记录着:“人在将死之时,必须要在原配的房间里,至亲必须守在床前;还需要用很薄的被子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检验呼吸是否还在。如若是女性将要离开,只能让女性放轻薄的被子去检验呼吸;如果是男性将要去世,女性并不能插手于事。”

等逝者真正离开,葬仪师就开始把他的灵魂召唤回家,举着他的衣服大声呼喊他的名字,再让逝者的亲人帮他穿上衣服。

《礼记》告诉人们:“至亲不愿意逝者离去,大声呼喊逝者,希望他的灵魂重回人间。”这是亲人为逝者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希望逝者能复活过来。

然后就是葬仪师的时间,他为逝者招完魂后,就把逝者放在正室南窗下的床上;

再用神似钥匙的古礼器插进逝者的嘴巴里,然后用骰子桌固定逝者的手和脚;

最后用专用被子盖住逝者尸体,再在遗体的周围备上酒菜让阴魂专用。

仪式完成后就该为逝者洗漱了,逝者家属这时候会在大堂前挖出一个灶,用大铁锅烧开洗米水,再为逝者擦洗全身、剃头发、剪指甲,古代人称这种行为为“反本归元”。

清洁完毕之后,葬仪师就开始给逝者梳妆打扮,从脸部到头发、从穿衣到穿鞋,每个流程都特别地缜密。

被打扮完后的逝者,就跟生前一模一样,亲人看到这一幕,所有的回忆开始在脑海中旋转,亲情之间不能阴阳两隔的哀痛便自然而来,悲痛的声音歇斯底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中记载着:“曾经孔子跻身到齐国,齐景公打算录用孔子。可晏婴不同意,他指出孔子身着肥硕的大袍子,不是老百姓该学的;只知道把时间花在唱歌身上,根本就没处理政事的机会;总是倡导厚葬这会导致国家和百姓同时变穷。那些讨厌的仪式没有本质的意义,要是孔子做官,齐国灭亡是迟早的事。”

孔子被上了一课并说道:“活都没活明白,哪能知道为逝者该做些什么”,这可能是孔子当过葬仪师,亲身体验过才说出此话。

晏婴批评孔子不该提倡丧礼,这样不光会倾家荡产,还要子女守孝三年,如此真是费神又费钱。

虽然这种做法也会被所有人批评,但是这些仪式也有存在的绝对性,只是过程很复杂。

我国古代葬礼比较讲究,《礼记》中有个问题:人为何死去要等三天才能安葬?

孔子阐述道:“逝者的离去让至亲很难接受,于是痛哭流涕想让逝者能够重生,第三天就是复活的时间,若是没能如愿就直接安葬。”

直到清末民初丧礼仪式开始削减多余的部分,不过安葬逝者的时候还是要请葬仪师看风水方向,让逝者能够安息,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清明节或过新年时会给逝者祭祀,这是对逝者的怀念,也象征着逝者会给后人带去财运和幸福,这是我国古代丧礼制度的传统文化。

三、脆弱的遗体

那么,葬仪师为什么不让至亲去碰逝者的身体呢?因为人在没有生命体征后,身体会特别脆弱。

毛囊就会结束排泄,新陈代谢也会停止,要是不小心拽到逝者头发,就会全部掉落;肌肉也会出现僵硬状态,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逝者的骨头、头发以及皮肤。

因此葬仪师在给逝者梳妆打扮时会带上专业的医用手套,动作务必要轻。

要是逝者的身体不是直挺的,葬仪师会把逝者的身体纠正过来。

葬仪师在纠正时,会先放松逝者的肌肉,在温柔按摩脸部,让尸体自己恢复平躺姿态。

此时有人会诧异:“人都走了肌肉能自己放松?”

其实肌肉是能够受到外界影响的,温柔地按摩逝者的遗体是可以让肌肉松懈下来的。

人活着,大脑一定会控制肌肉的收缩。随着大脑死亡后,肌肉展示出的形态就是生命消失那一刻的样子。

譬如:要是人被冻死后呈现出的形态就是被冻死那一秒的模样,溺水而亡的遗体会显现出挣扎的最后一个姿态。葬仪师把逝者遗体打理完毕后,就开始为逝者洗澡穿衣。

这时候至亲是不允许在场的,洗澡过程中是需要现场安静的,给逝者用的沐浴产品是特制的。

他们会特别谨慎,避免逝者的头发掉落,而且洗澡的布是最软的材料,会让逝者最后一次好生“享受”一次。

葬仪师会尊重每一个逝者,洗澡期间会帮逝者遮住隐私位置,就算旁边没有其他人,出于礼貌还是会给逝者挡住秘密部位。

要是家属提前为逝者备好“寿衣”,葬仪师就会给逝者穿上备好的衣服,若没有就只有穿葬仪师准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化妆这件事上,葬仪师会遵从家属的意见,一部分逝者是女性,就算是八九十岁的年纪,家属也想让她带着娇艳的模样地去到另一个世界。

还有一部分是生前受过严重的伤害或者疾病,导致皮肤很糟糕,所以家属不想让逝者在受到“束缚”,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走。

逝者的洗漱用品和化妆品都是特制的,初衷就是不能让遗体的皮肤受到摧毁。

所有工作全部结束,葬仪师会让逝者的至亲上前去再见最后一面。

多数人情绪激动嚎啕大哭,不由自主伸出双手想去抚摸逝者,葬仪师会站出来劝阻家属千万不可以。

因为遗体此时此刻是无比的脆弱“一碰就碎”,而且这时候的遗体可能还会带着一种病毒,所以还是不碰的好。

现如今国家激励火葬,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所以家属在与逝者见过最后一面后,逝者就会进入人生最后一站——火葬场。

再次见面时逝者已经化为灰烬,因而人最终的港湾就是住进一个35厘米的骨灰盒里面。

世间就是那么凑巧,人被火化后的骨灰重量会在3到4公斤左右,刚好这是新生儿的斤两,原来人的出生和去世都是一样的体重。

参考文献:

  1. 职场新鲜事,世界十大令人作呕的高薪苦差事——新浪,2014年4月14日
  2. 曹胜高,国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3.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国学网,2014年5月22日
  4. 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党建网,2018年12月21日
  5. 卢静,《礼记》文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