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

三国是乱世时期,但要知道,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在整个三国时期,有不少英雄横空出世,使得三国这部战乱史有了不一样的精彩。当时,在民间,曾经有传言道:“

卧龙和凤雏得一人便能夺得天下

。”

这其中,

卧龙便指的是诸葛亮,而凤雏便指的是庞统。

一龙一凤,足以见得当时人们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评价有多高。更有意思的是,二人同是刘备手下,但命运波折与人生际遇却毫不相同,甚至是有着

天壤之别

。诸葛亮一生,威名赫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人称颂千年,而与之不相上下的庞统,则可谓是怀才不遇,一生坎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庞统因容貌屡屡受挫

庞统和诸葛亮二人,算是缘分深厚,

不仅在政治造诣方面不分伯仲,

不分上下,为世人所共同敬仰,追溯到他们的学生年代,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二人竟然是

师出同门的亲师兄弟。

但二者出道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庞统并非一开始便在蜀汉之地,最早的庞统,

居住在东吴,也就是孙权的领地,本来应该顺理成章的投靠孙权,从此安身立命,

做出一番成绩来,只可惜,孙权并不看好庞统,认为他长得五大三粗,并且十分狂妄,因此,孙权并不重视他。而是一再拖延,不给庞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庞统当然也不愚蠢,屡屡碰壁之后,他便明白了孙权的真实意思,

再在这里赖着不走便是自己不识趣,没有眼力见儿了。于是,庞统再三思量后,认为此时前往蜀汉之地,

投靠刘备,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刘备这个人,爱才惜才,定不会辜负自己的投靠。

事实也确实正如庞统所想,当刘备看到庞统愿意投靠自己时,

高兴地亲自前往,迎接庞统的到来。庞统在出道前就曾因才华横溢,

富有谋略而闻名一方。因此,刘备对于庞统的到来抱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当刘备看到庞统的容貌时,甚是失望,

因为他认为庞统的长相实在不像一个有智之人。

因此,便对庞统产生了怀疑与疏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庞统立功

前面我们说到,诸葛亮与庞统师出同门,因此,即使刘备对庞统并不深信,诸葛亮的进言也能使刘备放下心结,重用贤臣。当然,

刘备也并非是个人形机器,

即使开始重用庞统,也不忘时时试探,处处考验,好在庞统确实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

在自己的职位上尽职尽责,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二人朝夕相处了良久,

互相欣赏

,情谊深厚,事情一直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着。直到刘备想要

征讨西川

之时,矛盾开始出现。

为了帮助刘备征讨西川出主意,庞统思索了良久,全面考虑之后,他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计策,

想要趁着刘璋与刘备相在涪城相遇时,一举拿下刘璋,

如此,便能轻而易举的达成目标,占得益州了。从各方面考虑,这样的奇谋妙思,用在刘璋身上,都是最合适不过的不二选择,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方法的最大受益者刘备,却放弃了这个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此之前,庞统和魏延就曾商量着要在酒席上一举拿下刘璋,省的刘备再费力气攻打益州,可是刘备却没有采纳,

并且十分愤怒的将庞统与魏延呵斥了一通,这事便不了了之了。

时隔不久,刘备和刘璋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几经折腾,刘备终于采纳了良臣的良策,在涪城拿下了刘璋。此后,刘备十分高兴,并命人准备庆功酒,想要和自己的属下一醉方休,一泄压力。但是说实话,刘备这场仗不仅没能快速擒得刘璋,

也没能及时采纳良臣们的意见,甚至因为这场战争和属下之间闹出了嫌隙。

可以说,这场仗打的十分不光彩,可是刘备呢,他却没有丝毫察觉,依旧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并在宴会上,说出了

“今日之会,可为乐乎?”

这样的话。弄的庞统心中甚是不快,想到之前白白被刘备骂了一顿更是十分不快。于是,庞统便道:

“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延忽略了庞统的好意

庞统领教了刘备的真面目,并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借此机会,

还想提醒魏延一番,只可惜,魏延并没能听懂。

前面我们说到,在这场刘备与刘璋之间的较量之中,魏延虽然立下了功劳,但却并没能受到刘备的

重视与称赞

,反而在早些时候,曾被刘备训斥。而回来,

不受重视的魏延也正是仅仅因为一个小差错,惨死于刘备的手中。

当时在宴会上,庞统对刘备说的话,不仅发表了自己心中的不满,指责了刘备想法上的错误,更是想要提醒魏延看清刘备的真面目。

只可惜,庞统的一番苦心提醒,并不能及时的点醒魏延。

倘若时光回转,

魏延能够明确庞统的话中之意,谨记伴君如伴虎的不二真理,

做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谨慎小心,毫不懈怠的应对刘备,做好为人臣子的辅佐之责,结局想必便也不会落到如此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与三国

对于刘备的评价,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们要知道,

简单的只是从《三国演义》中便想要看清刘备这个人的为人处事显示是完全不够的。

在这里,笔者强烈建议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们翻开《三国志》这本书,去感受不一样的三国情怀。

或许你会在这本书中发现你曾经所想不到的人物的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在这样一本小说风格减弱,以叙述史实为主的历史文书之中,对于你曾经欣赏的,或者是十分讨厌的人物,你或许会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新的理解。

从而生发出耐人寻味的回味无穷,绵长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