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先秦时期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和风温暖吹拂,枣树渐渐茁壮成长。母亲辛劳的抚养教育自己的子女。黄雀婉转鸣唱,声音悦耳动听,母爱又是多么的伟大无私。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母三迁》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母爱的用心良苦,只有长大后才能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孝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

《孝经》中讲到"五孝",即养老、敬老、护老、送老和祭老。

尤其到了唐朝,更是推崇“百善孝为先”。甚至把孝道写进律法。

在唐代提到孝子,莫过于唐代诗人白居易了。他不仅孝顺,也尊老爱老,再担任各地刺史期间,解决了不少子女虐待老人案件,也经常便衣巡查慰问贫穷空巢老人并给与帮助,白居易敬老深得人心,在他离任时,曾有许多老人及子女前来十里送行。

谈到白居易的孝道,他曾写下《十二时行孝文》,传授人们如何随时行孝道,曾曰:平旦寅,早起堂前参二亲。

早起在堂前参拜双亲,便是一天行孝的开始!由此可见,白居易是一个多么孝顺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以来,一直有“母慈子孝”一说。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母爱便开始存在于人世间。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它不求回报,一生都默默付出。这份爱,与生俱来,毫无保留,这份爱,深沉真挚,源源不断。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唐)白居易《母别子》

失去了母亲的孩子还不如那林中的鸟儿。白居易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并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登科之后,把白母接到了长安,后白母因赏花坠井,不幸离世。也正是因为“白母坠井”事件,白居易对母亲没有做到孝经中的“护老”,虽是意外事件,但在古代也属于“不孝”,导致白居易获罪被贬江州。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唐)白居易《慈乌夜啼》

白居易多年后思念去世的母亲,写下《慈乌夜啼》,以鸟喻人,歌颂母慈子孝的美德。辛辛苦苦养育自己长大的母亲,突然离去。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是人世间最为遗憾悲痛的事情。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不孝不如禽,当白居易看到世间的不孝事件,也会感到愤怒,因此写下《燕诗示刘叟》说尽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借忘恩负义的“小燕子”,讽刺现代有些年轻人,长大成年了,却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自己远走高飞,把年迈的父母仍在老家,不闻不问,不尽赡养的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行孝不只某一天,也不只是一两天,日日行孝才算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