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活,唯有爱和美不可辜负。
晚清时期的沈复,生于苏州仕宦人家,一生以游幕为主。前半生衣食无忧,得一爱妻,夫妻恩爱,生活充满乐趣,尽享日常生活的美好;后半生家庭不睦、妻子早逝、儿女离散,加上自己职场不顺,日子过得艰难困苦、颠沛流离。
他这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总结:美和苦。美的令人艳羡,苦难也让人唉叹。
他在晚年写下个人的回忆录《浮生六记》,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坎坷记愁》、《中山记历》、《闲情记趣》、《浪游记快》、《养生记道》,从六个方面回述了自己一生。(后两记原稿在流传过程中丢失,现为后人增补。)
书中有闺阁情深,有园林殊胜,有浪游快意,有人世哀矜。尽管他尝尽生活的艰难,却依然感念生活中的爱和美,文字情深意切。这本书以生活的爱和美以及文字之美慰藉着后世无数文艺青年漂泊的心灵。
《浮生六记》已出版多个版本,因其断简残篇的命运,有人称之为晚清“小红楼”。
俞平伯先生也评价它:“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这本流传一百余年的经典,充满着日常生活之爱和美,也留给人们诸多值得反思的生活哲学。
一、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本再版的《浮生六记》由诗人何三坡翻译,附竖版原文,无论是原文还是翻译文字读起来都充满着散文诗词般的美感,横版的翻译文和竖版的原文,在排版上充满时代感,插画师的配图也令人赏心悦目,为整本书的美感增色不少。
拿着这本书,都被一个美字浸润。
首卷《闺房记乐》记录的美好爱情算是整本书中最令人沉醉的部分。
林语堂曾说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女人便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长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在沈复的笔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妻子?
幸福的婚姻,从相见那一刻的爱情开始萌芽,增益于两颗有趣灵魂的默契和包容。
芸娘自幼聪慧,听了一遍《琵琶行》就能背诵,在她父亲去世后,以娴熟的针线赚钱,刺绣之余还通晓了吟咏诗词,写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句子。沈复十三岁时见到芸娘,两人就分外亲切,沈复那时就跟母亲说要娶芸娘这样的女子为妻,当即订亲。
俩人算是青梅竹马的喜欢,又有诗词野趣的共同兴趣,在还不用太为生计操心的前几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皆是浪漫。
婚后,两个人起居坐卧总在一起,见面必会拉手已经习以为常。经常一起探讨古人诗词方面的学问。
但凡节日,总有在一起的仪式感:七夕一起拜织女娘娘,刻了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一人一枚作为书信之用;七月半,也在月下备酒菜畅饮玩联句游戏;中秋直接沧浪亭包场游玩;清明祭拜扫墓游玩“戈园”,在墓地都能捡一麻袋石头回家。
二人口味不同,芸娘喜欢吃茶泡饭、臭腐乳、虾卤瓜,这都是沈复最讨厌的东西,在芸娘的打趣中,沈复品尝完这菜,而后居然不可思议地也爱上了。
芸娘不爱珍珠偏爱破书残画,二人癖好相同,常常一个眼色就能互相心领神会。
二人感慨彼此的深情厚谊,相约要一起游山玩水,来世还做夫妻,于是托人画了一幅月老神像,挂在屋内,每逢朔日往日,就一起焚香敬拜,祈求来世有缘。
迁居后,所住之地没有沧浪亭的优雅趣味,二人听闻女佣家绕屋种着蔬菜,篱笆当门,有瓦砾堆成的土山,地旷人稀,颇有野趣。芸娘神往,二人便搬去小住避暑,期间一起钓鱼、月下对饮、纳凉听故事,还买来菊花种在篱笆旁,九月开花又去小住,赏菊吃螃蟹,一起想象余生如此,布衣蔬饭,欢度一生。
沈复去参加水仙庙神诞日盛会,芸娘便女扮男装一同前往。
作者好客,春日想与朋友在花间饮酒,芸娘便打点了“外卖”为朋友们打造了一次颇有现代感的春游野餐,令众人赏花、畅饮都尽兴,也让路人无不称赞想法奇妙。
诸如此的生活日常,因为芸娘的知书、雅趣、不俗、不羁,和爱玩的沈复一拍即合。即便再寻常的日子,也总充满仪式感、惊喜和情投意合。一起牵手花开花落的时光,享受庭院梦境的从容,体味布衣蔬食的晨光。这是多少人期待而不可得的夫妻的模样。
生活之美和夫妻情感之美,源自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两颗有趣灵魂的碰撞。
二、留人反思的生活哲学
文字和情感之美,不是生活的完美。
正因生活诸多不完美,甚至后来经历多般坎坷,让沈复在晚年还能感慨“苍天对我实在太厚爱了”。
那些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艰难困苦,让很多读书的人愤愤不平。
纵然芸娘很可爱,但也有不足之处,导致后来的家庭不睦,自己结局悲惨;纵然沈复有文化爱美又有情趣,也不算现实中完美的丈夫,因为他不能赚到足够的钱养家,导致妻离子散,自己后半生也过着艰苦的生活。
1、很多读者认为芸娘做了三件傻事。
一是瞒着婆婆帮公公纳妾,导致婆婆对自己心生怨恨;
二是后来又瞒着公公为叔叔作担保借钱,当叔叔还不起钱讨债人找上芸娘的时候,她也不为自己辩解,导致公公对自己误会;
加上沈复的不积极作为,以致二人被家里驱逐,得不到家里支持的二人生活上开始拮据;
三是芸娘喜欢上一位叫做“憨园”的姑娘,俩人很聊得来成为了朋友,她想为沈复纳妾,憨园把话已经说在前头了“我母亲希望我嫁入豪门,这事我怕难以做主,希望彼此慢慢思谋吧。”芸娘便自以为是对让有意向了,并自作主张送了憨园一只翡翠玉钏作为信物。后来憨园确实加入了豪门,这门亲事未成,芸娘总觉得被憨园背叛,因此气郁得病,导致后来早早离世。
前两件事自不必说,家庭和睦,需懂得进退分寸,芸娘在这两件事上也确欠周全。第三件,芸娘爱沈复,喜欢憨园自不必说,但若对憨园有最起码的尊重,便会明白她入沈家,于身份只为妾,于情感前有沈复芸娘,于生活可能朝不保夕,与能嫁入豪门身为正妻相比,能否如芸娘沈复恩爱不说,至少身为正妻未来的生活也有保障,两个选择一对比就非常明显,她为何非不能选对自己更负责的那条路?她有为自己打算的权利啊,而不只是为了满足芸娘二活。芸娘何必执着为此伤心,最终自伤其身。说她太重感情吧,何尝不是一厢情愿的感情用事?!
2、再说沈复,在妻子和家人产生误会矛盾的时候,不能积极作为,导致被逐出家门;独立门户后不能给予妻子儿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导致后来经济陷入危机,居无定所,妻离子散。
他们被公婆赶出家门后不得不借住芸娘的朋友家里,没把儿女带在身边,让十四岁的女儿做了别人的童养媳,让十二岁的儿子跟朋友去学习贸易,自此骨肉分离。虽然芸娘跟着沈复一路为其筹谋打算毫无怨言,但现实的艰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直到芸娘去世,连安葬的盘缠都不够。
这些生活的苦难,依然对我们的很多启示和反思。
1、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首先得有足够安身立命的谋生基础。当生活失去依托和基本的生活保障,不管这个依托是家族的庇护还是自己的赚钱能力,没有了这个依托的浪漫,将无复存在或者终将昙花一现。
2、 千万不要借高利贷,也不要盲目为他人借贷作担保。沈复和芸娘的后半生几乎毁在借贷这件事上。放到现在,这条准则依然有效。
3、 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存的追求本质上并不冲突。
沈复和芸娘前半生的幸福和后半生的苦难并不是因果关系。努力生存本身也充满美的力量,只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无论身在苦难还是富境,都能感知生活的美。我们需要的是:努力创造生活保障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兼具,只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灵才能在生活依然不如意的时候依然感受到生活的美,只有创造生活基本保障的能力才能让自己对美的创造更持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