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嫔,而咸丰则是清朝嘉庆帝的孙子。清朝在乾隆统治末期开始衰落。嘉庆帝执政时期,朝廷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进一步削弱国力。

1852年,年仅17岁的慈禧被选中入宫,并被册封为兰贵人。四年后,她生下了皇子载淳,并被封为懿妃,不久后升为贵妃。

大清后期,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反清复明的农民运动使整个国家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咸丰帝体弱多病,一时之间难以承担朝政大权。慈禧的书法技艺出色,在当时基本上所有的奏章批阅或诏书都出自慈禧之手。她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由于满族人的传统思想,大臣们对她的领导地位感到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前,慈禧跟随咸丰帝逃到热河。不幸的是,咸丰帝的逃亡并未让他有机会回到北京。临终前,他任命怡亲王载恒、景寿、匡源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他们的职责是协助咸丰帝的独子同治处理朝政大事。他还将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分别交给了皇后慈安和慈禧掌管,希望她们两个能够相互牵制对方。

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和慈安同时升为皇太后。此时,八位大臣有意独揽政权,这一行为激发了慈禧强烈的权力欲望。她联合恭亲王奕訢,设下圈套将八名大臣抓捕归案并予以处理。

1861年,两位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最初,慈禧也非常努力地将大清的政局拉回正轨。她经常以“自强”和“求富”的口号来训练和加强海陆军的作战能力,重用洋务派,例如李鸿章、左宗棠等汉臣。在他们强大的武装力量下,她平定了苗民、回民等起义活动,舒缓了整个清朝紧张的政治形势,并暂时稳定了动荡的局面。

直到同治帝满17岁,两位太后将政权移交给了他。慈禧于是退出幕后。为了摆脱慈禧的监视,同治帝决定修复圆明园并让慈禧住进去。但由于圆明园被毁得非常严重,要将其修复成以前的样子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尽管财政十分紧张,群臣也反对此事,同治帝仍然坚持。有时甚至考虑杀害反对者。可以想象,同治帝多么渴望完全摆脱慈禧的监视。

不久后,同治帝就去世了,两位太后再次垂帘听政。慈禧拥立外甥载湉为新皇帝,国号改为“光绪”。在此期间,中亚浩罕汗国侵占了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而沙俄则占领了伊犁地区。直到4年后,慈禧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收复失地。随后通过中俄谈判,中国收回了伊犁大部分地区。不久后,慈安去世,自此以后慈禧独揽整个国家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833年,中法战争爆发之时,慈禧的宗旨就是乘胜即收。因此,她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从中获得了不少好处。不久之后,慈禧独揽政权,实行专制统治,罢免了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尽管到了1889年,光绪帝结婚之后,慈禧名义上将政权还给了光绪帝,但实际上她仍然垂帘听政多年。

当慈禧60岁时,醇亲王为了给她大搞寿宴而不惜挪动海军经费修复和装饰圆明园。然而,此时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慈禧和光绪帝一同迎战,与朝中百官商议应对策略时,有人提议暂停圆明园的工程,将费用用于战事,但这引起了慈禧的不满。慈禧甚至当众说:“如果今天有人让我不高兴,那么我会让他一辈子都高兴不起来。”清政府不仅在朝鲜战场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也屡次战败。

为了让自己60大寿顺利进行,慈禧同意李鸿章提出的避战求和策略。随后,她以各种理由打击光绪帝为首的战队,但由于政局紧张,各方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将原本大排场的60大寿变为小型生日聚会。在内外战争不断的时期,慈禧却在紫禁城宁寿宫举办自己的60岁生日。

接下来的一年,日本军舰围攻刘公岛,导致北洋大师全军覆没。慈禧主动向日本人求和,并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不仅放弃了朝鲜地区,还赔偿了2亿黄金白银给日本,并开放了台湾等四个通商口岸。

战争结束后,慈禧害怕光绪帝脱离自己的掌控,于是她表面上支持光绪帝,但背地里收回了所有的军权。此时,光绪帝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触动了满洲日势力贵族和众臣,他们联合上书反对此法。据历史记载,光绪帝曾让袁世凯派兵围园,并杀死荣禄。慈禧等人得知后,发动戊戌政变,拘禁光绪帝,并杀死谭嗣同为首的六个大臣。

不久后在北方的义和团揭竿而起,慈禧等人多次尝试镇压和围剿,但都失败了。随着义和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他们迅速地攻进了北京。当时,八国联军希望清政府出兵围剿义和团,但慈禧一直对洋人非常不满。她是一个强势的人,不会心甘情愿地被人指挥。于是,她利用义和团的势力对抗八国联军,并自己主动写信给英、俄、美等八个国家,假装自己无法抵抗,希望他们能够出面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则带着光绪帝等人逃到西安,并让李鸿章与他们谈判,话里话外地将整个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同时,她还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并按照中国的人口数量赔款4.5亿白银,惩办了主战官员,拆除了北京沿线的所有炮台。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慈禧等人才搬回北京。

慈禧在后来的战事中也不断签订各种条约和赔款来确保大清朝的安稳。直到1908年,光绪帝去世后,由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慈禧封醇亲王为摄政王,同时其子溥仪为帝。然而,慈禧在光绪帝去世后的第二天也去世了。

慈禧虽然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但最初她还是希望将大清从衰弱中逐步恢复到康熙时期的盛景。在她执政初期,大清在各方面发展还算稳定。然而,由于后期她贪图享受,发现只有主动求和并签订条约才能换来她想要的生活。尝到甜头后,慈禧在后续的战事中一味地求和并签订条约。

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步入了无法挽回的局面。所以,你们认为慈禧不断求和和签订条约的行为是形势所迫还是仅为了自己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