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洛阳游新苗图│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樊松娜

用爱鼓动孩子远行的帆——浅谈家庭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家庭教育是一个家庭兴衰的关键因素。我身边的朋友同事有事没事就问我咋教育孩子的,对于家庭教育我也有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想法。借今天的机会跟家人们一起分享。

其实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家长要用心去发现并发扬这个闪光点,养育孩子就跟种一棵树是一样的,先向下扎根,树才能真正的长大。让孩子把根扎稳,有了自己的意志中心,以后的枝繁叶茂是自然而然的事。

扎根的过程,是看不见的,但它是根本。可现实是,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只看到看得见的那部分,只关注看得见的那部分。

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孩子改造成父母理想的样子,而是唤醒,唤醒孩子的内在力量,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一、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一方面,家里最忌讳的其实就是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者打架,这对男孩子来说影响非常大,他可能会想,女人是可以打的,不打不听话。将来以后他成家了,他会打他的妻子甚至会打他的孩子。

另一方面就是要保持家里环境的干净,我见过太多同事或者朋友家里,客厅的茶几堆成了山,沙发上堆满了衣服,餐桌上剩了好几顿饭菜,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很影响我们的心情,就像你去废品收购站的时候,你会觉得哪都乌糟糟的,你去一个五星级酒店就是另一种心情了。

我们每天都看新闻联播,每次国家元首见面,新闻都会说,会谈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什么意思?如果是亲切友好的,基本上什么都好谈,对不对?

如果孩子的学习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那肯定就没有问题。彼此舒服的状态真的是很重要。

如果你是个艺术家,如果在舒服放松的状态中,可以把最美的东西表现出来;如果你是扭曲的,或者有些地方是卡住的,那你表现的任何艺术都是扭曲和卡住的。这和技法完全没有关系。

二、关心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极为关注,包括我在内也是的,但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忽视了。

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比如: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我们可以抽出一点时间,放下手机和家务,跟孩子交流一下,最重要的要放下家长的权威和严肃,其实这就是一个转换点的问题。

比如:有的家长在单位是领导或者是在公检法司上班,有可能他就会像审犯人一样,今天的作业写完没?这次考试怎么样?班里排了第几名等等这些问题?

就像我们在单位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你还想再工作吗?如果没有人强迫你,明天要开会,有个重要的报告你必须拿出来。你还愿意工作吗?

在我家,这些我一概不问,一般情况下,我会先让他吃点甜食或者他喜欢的食物,因为甜食可以让人放松,包括甜言蜜语,吃完之后,他会主动告诉我,这次我哪一门考的不太理想,我会给他说,考试就是验证你这段时间的学习效果的,考的不好没关系,我们下次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就行。

三、引导孩子合理支配业余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避免丢三落四,拖拖拉拉。

引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曲折前行的过程。坚持重要的事情优先原则。‘重要且紧急’的事排第一,‘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需要做提前规划,‘不重要但紧急’的琐事可以在前两项做完的基础上,抽时间有选择地去做、‘不重要且不紧急’的日常事务可以放到最后去做。

记得我家老大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次期中考试,孩子竟然没有带文具袋,当时老师给我打电话,说让给孩子送笔,我说这是他自己的事情,要么他今天就交白卷,我不负责送的。那时候学校离我单位也就一路之隔。

从那次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忘带学习用品,一直到现在上初中,我一次都有给孩子往学校送过东西。

四、引导孩子正确利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我经常给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时刻保持觉知,比如:打游戏,我允许你打,但是你要学会保持觉知,我打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这个时候你知道我该写作业了,或者我要去帮爸妈洗碗了,我不能沉迷到里面去。

但前提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自己坐那刷着抖音,看着小视频,还一直大声嚷嚷着孩子,不要看手机了,不要打游戏了,家长不沉迷网络,孩子也不会沉迷网络的。

在我们家有这么一个规矩,每天晚上十点把各自的手机主动放到客厅的桌子上,谁都不允许半夜起来去拿手机,这样其实无形中也给孩子养成了早睡的习惯,第二天他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和生活。

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

作为父母的我们一边抱怨着,“孩子小时候总黏着自己说个不停,现在跟我们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另一边却习惯性地把命令、教训、责骂归类为交流,还把亲子矛盾推脱给“青春期”这个词。

有效沟通,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我们本末倒置了太久。

当一个家庭能够沟通顺畅,维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孩子往往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都能自主学习、成长。

相反,在沟通不顺,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里,无论父母花费多少心思,结果也大多只是像《小别离》的家庭里,父母对子女表现出的“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而一旦孩子与父母产生了心结,就容易滋生逆反心理,影响正常学习。

六、放下焦虑祝福孩子。

我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也会很焦虑,爱之深、责之切吧。我们都希望孩子每门课程都学的很好,每次能得第一名,然后又能在某方面很出色,这一点可能是造成我们很多家庭问题所在。

我孩子小学的时候经常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市里面排名也是前十左右,但是考初中那年,因为他写的作文太成熟了,结果老师扣他的分比较多,一下子排到全市100多名,当时我心里真的很不舒服,后来问老师了,说他写的作文老师看不懂,说不是这个年龄孩子应该写的。

所以我们是不是能够在这一点上想一想,我到底是想要孩子出类拔萃,或者是想给他平衡的生活状态。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功利心,老是在比,他家的孩子怎么样,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达到这种状态?

我想说的就是,放下焦虑,祝福孩子。无条件接纳孩子,还要无条件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生活状态,接纳自己,就是长得不那么好看,个子也不高,然后外语讲的磕磕巴巴,然后见到人也会脸红,经常会忘事,但这就是自己。

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之上,然后看看有没有改善,有没有可能在各个领域慢慢改善,然后就沉下心来,该锻炼就锻炼,该读书就读书,该练习表达就练习表达,其实永远把自己当做一个可以继续学习的人。

只要你有了这样一个内心的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自我,慢慢学习,也接纳自己很多不足,但相信自己可以慢慢改善,实在改善不了的,把自己的缺点弱点当做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人生。

你有了这样一个习惯之后,你可能就有更多的理解和容纳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谁又是完美的呢?谁又是永远都可以做最好的呢?只有很少很少的天才,他才能是在这个金字塔的最上面,我相信我不是。

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因材施教”。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实际上,道理是相通的,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

不需要羡慕谁,你是你,他是他,你生来可能是一朵花,别人可能是一棵树,你有你的好,他有他的好,这个世界需要树,也需要花,无可替代,也没法替代。孩子是花,我们就去欣赏她,孩子是树,我们就去用心浇灌。孩子是船,我们就是用爱鼓动孩子远行的帆。让孩子奔向自己梦想的未来!

人的精神成长,第一步先要找到自己,认清自己,但也要明白不局限于此。然后在生活当中渐渐扩大自己的精神疆域,安安心心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别的事情也不去妄想。

我知道有些事情是我努力可以实现的,有些东西呢,虽然很好,我也会去努力追,追不到也没关系。

当你的人生没有预设的时候,或者说你对孩子没有预设,你一定要怎样怎样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太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反而会帮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这段话我们一起共勉!

*作者︱樊松娜:河南省方城县人,郑州市荥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干部。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id:qyyjtcq」专栏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