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针对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召开发布会,并部署下一步防控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新冠疫情达到“结束”要求

关于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来广泛关注。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这一决定主要基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

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人类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

新冠疫情后

继续落实“乙类乙管”措施

当前,我国对新冠仍实施“乙类乙管”的防控措施,随着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家关注的是下一步防控等级是否会有相应的调整。

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回应,去年11月份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二十条”“新十条”优化措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第十版防控方案等政策文件,并自2023年1月8日起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目前,虽然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新冠疫情还未结束。

下一步要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的防控要求,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

已变为XBB系列变异株

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发布会披露数据显示,4月下旬我国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已达到97.5%,与全球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一致;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自今年2月开始持续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至4月下旬的74.4%。

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 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已变为XBB系列变异株。

XBB系列变异株是一种奥密克戎重组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是目前全球优势流行株。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 包括XBB在内正在流行的变异株与早期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诊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病例变异株监测,特别是重症、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变异株监测,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监测。

同时,我国 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发热门诊、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开展疫情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风险信号,各地疾控部门将边核实、边评估、边预警、边处置。

此外,中国疾控中心会协同多部门加强健康教育,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在此也呼吁大家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看待疫情,既不必过于恐慌,又不要麻痹大意,保持良好心态。

下一步

做好5项工作任务

梁万年表示,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

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须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 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 ,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二是 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 。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的防控疫情的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予以坚持。

三是 继续强化临床管理和救治能力,特别是对重症的救治能力 。

四是 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加强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相关物资储备等。

五是 加强继续教育和风险沟通 ,公众应继续保持好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

仍然面临

二次感染、重复感染风险

近期,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有不少群众反映自己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

发布会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既往感染或者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或者抗体水平会逐渐衰减,保护力也是逐渐下降的,所以面临着二次感染甚至重复感染同一个毒株的问题。

无论是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临床表现目前看都是类似的,主要是无症状或轻型病例为主。但老年人、慢性疾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仍然面临着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

如何应对?针对老年人、有基础病人群,发布会上强调要关口前移、早期干预,并提出以下四项措施:

1、建议在社区层面上发挥社区医生或者全科医生的力量,以及信息化系统、人工智能多种途径,建立所辖区域的老年人、高风险人群的台账。

2、一旦这些高风险人群患病以后,要及时跟踪监测,早期抗病毒治疗。

3、重症高风险人群感染以后加强监测,如果出现低氧等情况,要及时氧疗,无论在社区层面上还是医院层面上,都要进行相应的处置。

4、目前医疗机构重症的救治能力较充分,所以一旦有重症病人,及时住院或ICU治疗。

来源 | 基层医声公社、华医网

编辑 | Swagp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