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五:周赧王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原文】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乃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译文】

起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将要出发,他的母亲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重用。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查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

【解析】

都说长平之战之所输,是因为赵括,对此还有一个纸上谈兵的成语来说赵括。但是实际上,战国时候是没有纸的,所有文字不是记录在竹简上就是记录在布帛上。纸上谈兵是后人提出来的。严格来说,赵括这个人除了没实战经验,理论知识还是很丰富的。就算是现在各个国家大多数将领也不也没实战经验,你以为搞搞演习就真能和实战差不多?就算有经验了?赵括和这些人其实这点蛮相似的。但是,赵括的失败真的在于他没有实战经验吗?或许并不是如此,他的父亲赵奢看得更透彻,用一句话就概括了。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赵奢的意思是,打仗这事,生死存亡,要死人的,而赵括却把这个事情说得轻而易举。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有一句话:对未谙兵事之人而言,战争无疑殊为浪漫。赵括能够在兵法上把自己父亲驳倒,说明他不是个未谙兵事之人,那么赵奢那句点评,真正说明的问题就是:赵括对于战争没有敬畏心!

我做事思考问题,向来有个习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胡适说的。那么不妨求证一下,如果赵括对于战争真没有敬畏心,会发生什么情况?

1.把事情想简单

赵括把战争说的很简单,觉得这事就是那么一回事。他以为是玩电脑游戏,鼠标一框然后A过去。事实比电脑游戏复杂多了。

实际战争中,每一个士兵都有自己的思维感情和心态变化,这些都有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间爆发出来影响战局。《资治通鉴》原文中,赵括的老妈这样比较赵括和赵奢。

赵奢接到军令后,受命之日,不问家事。全神贯注,投入在作战的事情上。赵括上任后,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没有进入军营立即整顿军武,而是到处去看地买地,压根就不没把心思花在作战之事上。

把这个事情想简单的结果就是,忽略很多问题,只看表面,深度的东西看不到、看不全,自然信息不足无法做出有效决策。当你把一件事情看的简单时,你还会全力以赴吗?多半是带着戏谑、玩耍的态度去。结果大多数都是玩砸了!这种心态作用下,你觉得能把事情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