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与林青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琼瑶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有人说她“三观不正,扭曲价值观”多的是“小三上位,且毫无悔意”这样的字眼。也有人说她“敢爱敢恨,内心世界丰富,为爱生为爱死”,是一个言情作家该具备的素质。
是非正义自有公论。正如一位读者所言,一个人的三观不会因为白莲花女主就定型,人会带着头脑去公断是非对错。有批判,有反思,或许也值得一看。
先把琼瑶的作品放在一旁,把琼瑶个体单独拎出来聊一聊。

1

琼瑶身上有很多人的缩影,几乎把所有的苦难,过了个遍。年少自卑,学习成绩不好,暗恋师长无果,高考落榜,十足的问题少女。早婚,婚后穷得吃不上饭,边带孩子边写作... ...

那时她还不是琼瑶,只是一个与磨难决斗的娇弱姑娘——陈喆。

陈喆这个名字是她父亲取的。她的父亲陈致平那会还不是历史学家,还在女吉中学教国文,她的母亲袁行恕也还没成为一个老师,也只是女吉中学的一个学生。

“两吉”相遇,碰撞出来的火花,结出来的果实,便有了陈喆这一说。后来陈喆会写小说之后,取了个好听的笔名,叫琼瑶。笔名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琼瑶生于1938年。那时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生逢乱世,炮火连天月,一家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在战乱里,见得多的是生离死别。她说,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多半来源于小时候的遭遇。

四岁那年,琼瑶经历人生第一场别离。

1942年,陈致平携带妻儿离开四川成都,回祖籍湖南。离开的理由很简单。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为保平安,各路人马全部涌进来,一时人口激增。

一夜之间,物价飞涨数倍。陈致平身兼数职,也很难维持一家五口的生计。这时远在湖南的祖父陈墨西思儿心切,三番五次让陈致平带妻儿回湖南老家。祖父再三保证,湖南是太平之地,抗日战争绝不会打到湖南。于是不加思索的陈致平,当即决定回去。

这一走,使得琼瑶必须与朝夕相处的奶妈告别。她用小孩最原始的方法表达抗议,她哭得声嘶力竭,让奶妈跟着他们一起回湖南。在无情的离别面前,眼泪显得多么的苍白。奶妈目送了琼瑶最后一程,终究是没能同路,挥手惜别。

四岁的琼瑶,还不懂的什么是世间最糟心的痛,模模糊糊的记下了那场匆忙的别离。

撤回湖南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安稳,风雨飘摇。湖南远没有四川那么安定,日本兵遍布每一个村庄,他们一家灰头土脸的东西藏躲。实在躲不过,身上的钱物别想保留,通通交去“冲公”。对于琼瑶一家而言,实有有穷途末路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接近死亡,琼瑶6岁。

一次逃难中,琼瑶的两个弟弟走失了,全部的行李也在行走的过程中丢失了,绝望的爸爸妈妈失去了最后的力量源泉。

东安河的桥上,她妈问她:凤凰(小名),你要不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死?

6岁的琼瑶,哪里懂得生死的含义?大人做什么,小孩子照做就行了。既然爸妈要死,自己焉有不死的道理。琼瑶跟着爸妈一步步走去水中央,等到水快要浸没脑袋的时候,她哇的一声吓哭了。终究只是一个孩子呀,还没经历人世,急匆匆的去赴死,老天也是不答应的。那一声哭诉,让还没死彻底的袁行恕本能的把她往上拖。她妈大喊,不死了,不死了,我们死了,凤凰怎么办?半昏过去的陈致平拼命点头,三个人紧紧相拥。

琼瑶一条垂死的命,捡回来了。

2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重回四川,几经辗转之后去了上海。琼瑶上学晚,9岁才进入小学,那会的她也多了一个小妹。也是在9岁那年,她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赋,写了人生第一篇短篇小说《可怜的小青》。这篇小说里,多数有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自卑感,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滋生的。

上海孩子欺生,她言语不通,看上去有些“土里土气”,加上书也念不好,她万分痛苦,不知觉就生出一种自卑感来,这种自卑感“裹挟”了她很长时间。照她的话说,生活中能有的乐趣太少了,不动笔写点乐趣出来,日子很难捱下去,算是精神的一种寄托。

上海呆了一年的光景,又迎来了内战,一家人慌忙从内地搬到台湾。琼瑶插班台北师范附小六年级,继续她的学业。后来误打误撞考进了台北第一女中,进了中学之后,她的自卑感来得更猛烈了。

除了国文,琼瑶其他科目都跟不上,数学和理化最差。数学拿零分是常事,考20分,算是不错的“高分”了。父母都是学者,那会陈致平是大学教师,母亲也是中学教员,都是读书人。生了五个孩子,作为老大的琼瑶,偏偏成绩最差。小妹成绩最好,是那种考98分还会难过得大哭的孩子。

勉勉强强读完初中,升到高中。学习压力更大了,数字认识她,她不认识那堆数字。琼瑶像现在很多孩子那样,怎么努力都不行,于是厌学,无心学习,只想着逃避。尤其作为知识分子家里的孩子,那种压力似乎更大。别人嘲笑的眼光,总像一把利剑,朝着她的胸口射进来。她只得捂着一身伤痛,一个人在房间里偷偷舔舐伤口。

加上那时她的父亲和母亲非常忙碌,没人来过问这个“问题少女”的心事,孤单如影随行。

琼瑶考20分那次,是她经历的人生第二次“死亡”。

那20分醒目的挂在试卷上,她忐忑的拿着成绩单回到家。看见父母正在安慰一边大哭的妹妹,她小心翼翼上前询问,“小妹怎么了?”她父母在空隙中抬头回复她:她实在太要强了,因为考了个九十八分,没考到一百分。

琼瑶的心瞬间沉落下去,自己的成绩单,需要父母盖章。这下,如何是好?她的自卑感发作得厉害,一直磨蹭到深夜,才去找她的母亲。

母亲看完成绩单,脸瞬间阴下去了:你要我们做父母的,拿你怎么办?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的妹妹?

“为什么你一点都不像你的妹妹?”这句话,像句魔咒,一直在她耳边挥散不去。琼瑶的自尊心一下受到了强烈的抨击,她给母亲写下一封长信,大意为自己很抱歉来到这个世界,只会给父母带来烦恼,不如让这么不好的自己消失,减少他们的烦恼。随后她做出了赴死的决心,找到母亲的一瓶安眠药,一股脑的全吞了下去。

没死成,抢救了过来。重生后的少女,一脸疑云,满腹心事。

3

高三那年,迎来了紧张的高考。最担心是琼瑶父母,自己都是教书之人,祖上也是有学识之人。女儿考不上大学,岂不是丢了老祖宗的脸。

“你一定要考上大学”。这句话,是琼瑶父母对琼瑶的请求。同样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即将高考的子女要说的一句话。

琼瑶背负着高三学子的沉重压力,她不害怕让自己失望,却害怕让父母失望。那一阵整天循环做噩梦,怕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被万人嘲笑。惶恐、落寞、孤寂,把她紧紧裹扎起来,不给琼瑶丝毫喘息的机会,少女的心事铺满了整张脸。

头顶一片黑云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微弱的光芒,比琼瑶大整整25岁的国文老师蒋仁出现了。蒋仁那会刚离婚,孤身一人来台湾,是最为孤寂的时候。他满腹才华,身上有淡淡的儒雅气质,这些品质,都是琼瑶所迷恋的。琼瑶身上的那种绝望、无助,也正是一个多情的男人想要去怜惜的。两个落寞的人,摒弃了世俗对他们的指责,不顾年龄,不顾身份,褪去外在的一切,恋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社会舆论,琼瑶也想过分手,每次分手,反而只会加深对方的感情。蒋仁同她许下四年之约,请求琼瑶为他考上大学,也为父母考上大学。若四年之后,琼瑶没变心,他还在原地等她。

这段感情,并没有任何结果。在别人看来,是一段可笑的耻辱,在当事人看来,是刻骨铭心的经历。

高考那年,琼瑶落榜了。不是没努力,是努力了也没看到希望。那年她再次搜集安眠药,一心求死。没死成,又活了过来。与蒋仁的恋情也“东窗事发”,传到了母亲的耳朵里,引起了一次不小的震荡。母亲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蒋仁身上,似乎女儿考不上大学的错,都是蒋仁一手造成的。

平常柔情温和的母亲,为了保护女儿,使出了激烈的手段,她一纸状告书,以“引诱未成年少女”为由,把蒋仁告到了警察局。自此,国文老师的称呼,跟蒋仁再无关系。

琼瑶的创作大部分来自亲身经历,这点毋庸置疑。但仔细读过原著的人便知道,不伦恋的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场,琼瑶深知那样的恋情不会有结果。不然她也不会对蒋仁说“分手吧,就当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绝情的话。

落榜后的琼瑶沮丧到了极点,救活过来的她如同一具木偶。她母亲一遍遍求她,再考一次。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人,未来能做什么呢?这是所有父母的担忧啊。

琼瑶考了,也用尽了全力,结果依旧不堪,二度落榜。她不打算考了。她对她妈说,自己要写作。“我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去考大学,现在,我可以专心写作了。”

4

“二十岁,已到成年,却仍然没有工作,不肯读书,向父母伸手要钱"。琼瑶的自卑感又发作得厉害。

在茫然无措的时候,台大外文系的穷小子庆筠出现了。这个穷小子跟琼瑶一样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不同的是,庆筠是科班出生,而琼瑶是没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但这不影响两个人的交往,庆筠甚至鼓励琼瑶:“如果你志在写作,读不读大学都一样,许多文学系毕业的学生,念了一肚子文学理论,仍然写不好一篇文章。”

当一个人自卑到极点的时候,非常需要某一种才能来搭救自己。琼瑶的那根唯一的救命稻草,便是写作。她放弃考大学,决心靠写作养活自己。

庆筠的出现,也可以说是坚定了琼瑶的写作之路。“他虽然这么穷,却穷得满不在乎。他对物质的需求已接近于零,只是满脑子想写作。他这种傻劲,和他这份穷苦,都让我心中恻然。”

正是那份恻然,让琼瑶嫁给了庆筠。尽管也许没有爱,尽管心里还有初恋残留的影子,但不影响她会跟庆筠好好过日子。

婚后的生活非常穷苦,精打细算的钱都不够生活。第一次吵架就是因为“家庭预算”。一个月的菜钱是210块,平均下来,每天7块钱。那天庆筠非要花掉一天的菜钱去买两个粽子,这让琼瑶焦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慌忙之中,爆发了第一次“战争”。

琼瑶那会写一些三千字左右的小小说,赚取一点稿费。庆筠的进展要比她慢得多,他句斟字酌,讲究十全十美。

二十三岁那年,琼瑶生下了与庆筠的孩子,小庆。她从此有了一个“母亲”的新角色。二十三的年纪,少女年代的浪漫与幻想并没有终结,过早的承担一个母亲的角色,把琼瑶“杀”了个措手不及。她的慌张表现于根本不会哄孩子,要当小庆的母亲,她要下一番很大的功夫。

在生小庆的前后,庆筠出差在国外,琼瑶的艰辛可想而知,既要带娃,又要赶稿。她只能祈求孩子不哭,给她一点时间赶稿。

短篇小说《情谷》,便是那个时期完成的。琼瑶把《情谷》投给了《皇冠》杂志社,很快拿到了一笔稿费。那时琼瑶还不知道,那个叫《皇冠》的杂志社,跟琼瑶此生都脱离不了关系。也是从那时起,琼瑶的所有作品均由《皇冠》出版。

5

《情谷》之后,琼瑶把作品《寻梦园》《黑茧》《幸运草》等一系列中篇小说,陆陆续续全投给了《皇冠》。

《皇冠》社长平鑫涛毒辣,一眼看出琼瑶是个写故事的好苗子,给琼瑶去了邀约信,邀她定期给《皇冠》写稿。琼瑶跟所有初涉写作的人一样雀跃三丈。她把喜悦跟庆筠一起分享,得到的却是庆筠满不屑的眼光。

如果说读者不屑于琼瑶的爱情故事,那么更早不屑于她那套苦情故事的,便是庆筠。他总说她写的不过是一堆烂故事,这样的东西,怎么会有读者买单呢?

这就好比一个搞严肃文学的人,看不起写网文的心理,总觉得没有任何涵养,都是“下三滥”。庆云满心凌云壮志,想写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可偏偏又什么都写不出来。暴躁的心理逐渐显现出来,吵架成了常事。

苦涩的婚姻,让琼瑶想起了初恋。也是在琼瑶二十五岁那年冬天,琼瑶开始动笔写《窗外》,把跟初恋的点滴全部写进了《窗外》。写《窗外》的过程非常艰涩,儿子小庆不到两岁,需要人时刻在身旁。为了自己的写作,她把儿子送去了托儿所。儿子哭着闹着不要离开她,哭喊得琼瑶的心都碎了。她坐在桌前望着稿纸发誓,一个上午如果不写满三千字,就对不起儿子!

《窗外》完稿后,琼瑶马上寄给了《皇冠》。与往常不同,一向苛刻的庆筠看到了这部长达20万字的长篇小说,对琼瑶竖起了大拇指,说这是一部好小说。《窗外》得到的不只是庆筠的赞美,还有《皇冠》社长平鑫涛,以及万千的读者朋友。

《窗外》出版后,连续加印了三本,都被抢购一空,其火热程度可想而知。琼瑶也由此从新锐作家,一跃成了畅销书作家。那个自卑的孩子,勤勤恳恳的一点点建立她残缺的自信。

《窗外》成了所有人的骄傲,唯独没有成为她父母的骄傲。在父母面前,她始终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窗外》里双亲古板严厉,好像所有的东西都是带刺的,只有女主是个可怜楚楚的人。父母认为琼瑶在骂他们,以表达自己的不满。于是来信严苛指责琼瑶,让琼瑶读完悲痛欲绝。

什么时候可以成为父母的骄傲?是所有孩子关心的问题。

6

一九六四年,琼瑶与庆筠离婚。离婚的多半原因,来源于庆筠时不时的“癫狂”。琼瑶在写作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庆筠在既要面对工作,又要面对写作不顺的压力,这让他时常感到奔溃和烦闷。他把这些不好的情绪,化成口里“恶毒”的语言,一遍遍催垮琼瑶的心智。两个人的感情,最终瓦解得干干净净。

好在那个时候,琼瑶与父母也得到了缓和。她连续创作的热情,父母看在眼里,也为她始终坚持做一件事情,感到骄傲。母亲的一个微笑,成为肯定琼瑶最大的动力。

《烟雨蒙蒙》《六个梦》《幸运草》《几度夕阳红》分别在《皇冠》出版,并且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皇冠》的一大半销量,都是琼瑶创造出来的。

《皇冠》杂志的老板平鑫涛对琼瑶赞赏有加,只是那种赞赏,很快转变成了男女之间的暧昧情愫。平鑫涛已婚,与妻子林婉珍育有三个孩子。可这些没能阻挡平鑫涛想要追求琼瑶的决心。

他让琼瑶等自己,等三个孩子到15岁,他就离婚。琼瑶对平鑫涛也是喜欢的,她从小就敬佩有骨气的男人。平鑫涛赤手空拳打天下,不辞辛劳创立《皇冠》,这些品质,都非常吸引琼瑶。虽然她不想插足平鑫涛的婚姻,可世间男男女女的事情,谁能说得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5月,41岁的琼瑶嫁给了52岁的平鑫涛。这段感情的结合,也让琼瑶此后的人生贴上了“小三”的标签。直至此,88岁耄耋老人林婉珍出书《往事浮光》,口诛笔伐痛斥琼瑶插翅她人婚姻,呵斥她的种种“罪行”。

是是非非,外人不作评论。幸福与否,冷热交替,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但作为公众人物,芝麻大的事情,难免会被无限扩大,会作为热点谈资,更何况这个人是捧红众多女星的琼瑶。

80岁的琼瑶没有做出过多解释,她与平鑫涛在一起的生活细节,俨然成为各方舆论最好的反击。平鑫涛给她写情书的习惯,持续到他去世,中间从无间断。

七老八十,依旧跟年轻时一样,在情书上称琼瑶“亲爱的老婆”。对琼瑶的生活细节,从来都是“一手抓”,不交给别人,怕不放心。一顿饭吃下来,琼瑶没有自己夹过菜。两人常常结伴去世界各地旅行,给生活添点五香味。

后来平鑫涛重病,琼瑶日日贴身照顾,每天都要问他三个问题:“你好不好?”

“ 你有没有不舒服?“你还爱不爱我?”琼瑶甚至还想一起去瑞士安乐死,一起离世。还是平鑫涛清醒时拒绝了琼瑶的请求,他说人都要按照定数来,规矩的出生,规矩的死去,要尊重自然法则。

风雨飘摇相伴了半辈子,2019年5月,平鑫涛先琼瑶而去,她替他完成后续事宜,静待生命下一场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