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

常熟人务必提高警惕!

上海已经发现多例!

来自福建的吴先生

今年四十多岁

身体一贯硬朗

然而上个月,他突然出现

咳嗽、全身乏力、高烧至40多度

医生排除了流感、新冠等病毒

或其他细菌感染的可能

到底是什么疾病引发的症状呢?

随后吴先生转诊到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终于找到了病因

不止吴先生

沪上部分三甲医院

最近都有收到类似病例

右肺因感染几乎丧失肺功能

据了解,吴先生入住中山医院时,他的右肺因感染已经几乎没有肺功能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右上肺、右下肺都是实变,实变意味着肺泡被炎症的渗出液充填,右肺没有呼吸功能,就是没有通气和换气的功能,也就是说这个病人会引发呼吸衰竭。

医院立即对吴先生的痰液进行了二代基因测序检验,同时医生也在询问吴先生,发病前曾接触过的事物。当询问到鸟类时,吴先生猛地想起,当地有很多鸟类,尤其是大树下、小溪边还有很多鸟粪。

最终,检验结果为鹦鹉热衣原体,呈阳性。明确病因后,医生立即选用对症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随后,吴先生高烧渐退,治疗十多日后, 右肺部感染也明显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鹦鹉热”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人吸入含有受感染鸟类的干燥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的灰尘,都可能造成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寒颤、头痛等。

如何预防“鹦鹉热”?

1、在外游玩时,尽量不去近距离接触野生鸟禽类(如鸽子),与其保持一定距离;

2、购买正规渠道、检疫健康的禽鸟,切勿购买来历不明或可疑发病的宠物;

3、可以在新购入的鸟类食物中添加四环素、红霉素进行预防,尤其是在家禽和鸟类运输前后;

4、饲养鸟类宠物人员注意保持笼器的干燥清洁,定时消毒

5、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需注意卫生,在处理排泄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戴口罩、戴手套,处理后及时洗手。若被抓咬挠伤则需及时消毒清洁伤口,必要时就医咨询;

6、宠物如有可疑症状,及时寻求专业宠物医生帮助;若自身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且有鸟禽暴露史,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

天气越来越热

户外活动逐渐增多

除了预防“鹦鹉热”

小伙伴们还要注意蜱虫

随着气温升高

蜱虫进入繁殖活跃期

已经发生多起

因为被蜱虫叮咬而发烧的病例

甚至有人因蜱虫病病逝

所以在公园绿地游玩时

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同时,小编还要提醒大家

五一假期之后

一些网友晒自己“二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担心

大量人流,加上新的毒株出现

会不会再次感染?

“二阳”的症状会比“初阳”轻吗?

相关专家提醒表示:

距离上次感染已经超过半年时间左右的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

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

“未阳”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

“二阳”症状也会轻一些;

出现咽喉痛

不用过于焦虑擅自套症状;

1、“二阳”的风险高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对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来说,体内抗体仍处在较高水平,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风险还是比较低的。”不过,距离上次感染已经超过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因为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尤其是面对XBB.1.16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表示,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风险相对是比较低的。但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病者,本身免疫功能较弱,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无论是面对新的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风险,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这类人更应该完成疫苗接种,以降低重症感染率的发生。“从监测数据来看,全国病例有增加趋势,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聚集性疫情。”王贵强说。

专家们强调,虽然人员流动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但更多的是针对“未阳”人群,这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

2、“二阳”症状会轻一些吗?

近日,不少人在网上晒出显示阳性的抗原,声称“二阳”后仍出现鼻塞、咳嗽、味觉消失等情况,但比第一次症状要轻。

李侗曾表示,“对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即使‘二次感染’,症状也会轻一些,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他再次提醒,此前从未感染过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目前,根据我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数据来看,本土病例仍以BA.5.2和BF.7及其亚分支为主。从动态看,XBB及亚分支增长较快。近期,输入性病例中XBB变异株已占绝对优势,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增长明显。但目前没有因感染XBB.1.16而导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报道。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也没有看到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

3、“二阳”会引发规模感染吗?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介绍: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个别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症病例数均未出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未受到影响。总体来看,国内疫情目前总体仍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各地医疗服务秩序正常,全国未出现规模性疫情。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会上介绍: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加,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构成受国际影响明显增大。监测数据显示,4月下旬我国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已达到97.5%,与全球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一致;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自今年2月开始持续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至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目前,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已变为XBB系列变异株。

专家研判认为,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的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的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出现缓慢地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未被感染人群;免疫水平已经下降的人群;存在免疫缺陷人群。

4、“二阳”了需要医疗干预吗?

5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周报(CDC weekly)发布《预先计划的研究:奥密克戎变异株再次感染的相关因素——中国广东省,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

该研究介绍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广东省出现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至6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较低。在首次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6个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明显增加。大多数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症状;然而,只有少数人需要医疗干预,没有发现危重病例

无论病毒变异或上次感染后经过的时间如何,既往感染所给予的保护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感染后重症的发生率。研究团队发现,医护人员的再次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

5、咽喉痛就是感染新冠了吗?

五一假期过后,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出现喉咙肿痛,越来越严重的刀片嗓与感染新冠时类似,担心是不是“二阳”了。#全国都在咽喉炎吗#一度登上热搜,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咽喉痛是否与新冠有关?如何区分呢?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潘红英表示,临床中发现,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症状较轻,出现明显咽喉痛的情况较少。若患者没有出现发烧,说明是无症状或轻症,那么也就同样不可能出现咽喉痛。

潘红英强调,出现咽喉痛,不用过于焦虑擅自套症状。若同时出现发烧、咳嗽,怀疑是新冠感染,可以自己进行新冠抗原检测。

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应注意自我隔离,前往发热门诊就诊。若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咽痛明显、无法自行缓解,也要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排除其他病菌感染等问题。

再次提醒大家

户外活动时要当心

与一些动物保持距离

预防蚊虫叮咬

必要时做好防护措施

扩散!

提醒身边的人吧!

来源:台州晚报、新闻坊、央视新闻、北京日报、科技日报、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