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首发在知识星球『家长互助共修营』,如果你对本文的“父母跟孩子的课题分离”观点与日常生活中的如何践行感兴趣,欢迎来星球交流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嘴里说着无条件地爱孩子,头脑想着愿为孩子无私奉献一切,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却处处透露着对孩子的控制。

这些控制行为背后,意味着这类家长下意识地将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相处的时候必须占据绝对的权威。

他们内心深处,永远认为子女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安排,任何不顺从自己的行为都是子女的忤逆不孝。

但是,他们头脑中的自我,会自动美化心中的“妄念”。于是,我们经常听见他们说:“我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为了孩子少犯错!”。

事实上,正如纪伯伦所说的那样——

“父母只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孩子诞生后,会逐渐摆脱父母的怀抱,拥有自己的主见和意识,直到完全脱离父母的管控,完成对生活的自我交付。”

这是一个孩子的正常成长轨迹,从这个常识中,父母应该意识到:

“一切亲子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父母忘记了自己的课题,却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亲子关系就会发生开始修复。”

那什么是课题分离?课题分离对于养育儿女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课题分离指的是——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需要独自面对,我们不能左右别人的事情,同样也不必被别人左右,这样便是做到课题分离最简单的方式。

课题分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教养中很多棘手的问题,用课题分离来判断,可能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相信绝大多数妈妈都有陪伴孩子写作业、参加补习的痛苦经历。今天我就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聊一聊,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正确应对孩子的孩子的学习,这是一个比较沉重,同时又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

不用我多说,基本上95%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和焦虑孩子的学习。

毕竟,从古至今的主流价值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改变命运”早已经深深地刻入了一代代人的灵魂之中。

现在,社会上不主动督促孩子学习,不担心孩子成绩,仅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内心感受,这样的家长可谓是凤毛麟角,我就是其中一员。

说到这里,有些人就肯定就会不解了:“你都不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那孩子未来考不上大学,他怎么会有幸福的生活啊?”

今天我不就“读书是否带来幸福生活”这个问题点进行分析、解答,反而会问:

“当你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情况持续在意时,是否能觉察到自己是处于焦虑担忧的状态?”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会觉察到非常在意孩子学习时的各种焦虑担忧。那这个焦虑担忧的根源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当我们带着焦虑担忧,去面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我怎么才能让孩子重视学习,并取得好成绩。这样我就能自我感觉良好,同时就能证明与别的家长相比,我是一个合格负责任的好家长。”

追求“好家长”标签的背后,才是我们身为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也正是在“好家长”目标的牵引下,无数父母把“上班辛苦工作,下班后还要辛苦监督孩子学习”作为生活的常态。

为此,我们甘愿付出,也甘愿牺牲。因为,我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战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然而,这场让我们倾尽所有的“监督孩子好好学习”,并不是孩子主动要求的,完全是来自家长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我们的焦虑与不安全感是什么?

我们的焦虑与不安全感,不仅有对孩子未来的不确定,更有对自己是否能成为“好家长”的恐惧。

可是,我们究竟又在恐惧什么?

我们恐惧的是自己一时疏忽,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生。

如果,因为我们教育得不好,孩子处处落后于人,可怎么办?

如果,因为我们教育得不好,孩子未来无法跻身优秀的人群,又该怎么办?

恐惧灌溉之下,焦虑在心中疯长。

于是,明明本该是安静地在家中陪伴、照顾孩子,就会演变成“过度管控”的不当行为。

相信你会认为这样做才是负责任的家长,认为只要替孩子铲除成长道路上的所有荆棘,孩子就一定能踏上,我们期待的成长之路。

然而,事实总与我们期待的背道而驰,我们确实通过自己的费尽心思,甚至威逼利诱,帮助孩子创造出了各种短期成功,可那只是暂时的假象。

我们自以为孩子被父母引导走上了正途,实际上他们却和自己该走的路线越来越远。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在学习方面非常重视的家庭,孩子其实内心并不快乐。

哪怕是成绩优异的孩子,也会潜意识认为读书的意义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是为了父母的良好自我感觉去读书。

特别是,那种开口闭口只谈学习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到烦躁、厌恶。

不知不觉中,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有些孩子甚至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我们常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在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后,无视亲子关系的破坏严重程度,还想着如何去帮助孩子“改邪归正”。

作为不督促孩子学习,不焦虑担忧孩子成绩的家长其中一员,我的“起心动念”又是什么呢?

我的起心动念就是——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父母根本无法代劳。』

我认为,孩子学习也好不学习也好,其结果是作用于孩子的,最后的责任只能由孩子这个主体来承担。

即使孩子不爱学习无法取得好成绩,那也只能是孩子自己痛苦,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担,不好好学习的后果。

那我们父母的课题是什么呢?

在给出答案前,我们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先将“事”跟“情”厘清。

『学习是孩子应该负责的“事”,陪伴孩子直面学习过程中的痛苦、沮丧、烦躁是父母应该负责的“情”。』

我们不要把善心善意地陪伴孩子演变为:

对孩子写作业的监督, 对孩子起居习惯地说教,对孩子考试失利的冷嘲热讽,对孩子可以自主选择的请假、补课的各种包办……

简单一句话就是——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横加干涉、指手画脚,这只会破坏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

只有孩子明确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父母才应该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让孩子形成“读书是为了父母”这样的观念,一旦孩子的学习发生问题,孩子往往就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陪伴孩子是指——细心照顾孩子的身体,平常心观察孩子的心情,耐心倾听孩子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这里,你似乎觉得,父母好像没有什么能做的事情了。但事实上,也并不是完全无事可做。

就拿孩子学习来讲,关于为何而学,如何保持学习兴趣与愿望,怎样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努力了成绩不理想怎么评价自己……

这些困扰着孩子学习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去跟孩子沟通的重点。

正如,老话常说的“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如果,你无视孩子本人的学习意愿与热情,试图通过沟通强迫其“改变”,结果只会让亲子关系爆发更强烈的对抗冲突。

虽然,我们也不能确定沟通之后孩子会不会接受,但我认为,只要是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言语中的善心善意。

相反,父母总喜欢干涉孩子本该自主负责的学习课题,如果孩子成绩好的话,父母的干涉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也许还不明显。

问题在于无法取得能够令父母和自己满意的成绩的时候,有些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有些认为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让父母满意的孩子就会放弃学习。

我也是经过孩子厌学后的痛苦,才深刻地悟到了以上这个道理,从此再也没有去监督孩子的学习,也没有焦虑担忧孩子的成绩。

因为,我明白了真正去执行学习这件事的主体是孩子,谁去具体做这件事,那就是谁的课题。

所以,当我彻底将“孩子学习”这个课题交还给他,我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确确实实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尤其,现在的应试教育太过于功利化、内卷化,孩子已经无法成长在「没有羞辱与指责的教育环境中」。

那么,父母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学习,让孩子自主负责学习,就能让孩子活在「没有批评与表扬,没有担忧与焦虑的家庭氛围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放下对孩子学习的任何期待,做到各自的课题分离,看似有悖常理,实为教养的明智之举。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横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