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订阅▲收听音频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成立与坚持的价值观

2014年5月8日,吴晓波频道上线,在开始的那天,团队包含吴老师只有四个人,我们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干,但我们知道,永远不要希望一步登天,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才是进化的物种该匹配的关键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意奉献共享,拒绝屌丝文化。”

自媒体,最终要经营的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而是人。这些人不应是乌合之众,而是价值观、审美观前提下的族群聚合,吴晓波频道也许是所有公号中最早鲜明地提出价值观的。它让我们失去了一些支持,同时也凝聚了有一致立场的人。

九个让我们骄傲的内容策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中国的父亲总是不太善于表达情感,一旦认真起来就显得特别深情,特别可爱。

没想到,一个财经作家会公开给女儿写信。他说:“每个父亲,在女儿十八岁的时候,都有为她写一本书的冲动。现在轮到我做这件事了。”

也没想到《大败局》《激荡三十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些硬核书的作者,会出版一本散文集叫《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与他写给女儿的那封信共享了同一标题,而这本书就是用吴老师女儿的背影做的封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如果你侥幸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千万不要错过”这段吴老师送给女儿的成长箴言,引发了两代人的共鸣,也成为了吴晓波频道第一篇阅读量过百万的爆文。

这篇在机场临时写就的中国游客“扫荡”日本免税店文章,刷新了吴晓波频道阅读量的纪录,更出乎预料的是,文章刷爆朋友圈以后,格力董明珠、恒洁卫浴谢伟藩、松下吴亮等业内人士纷纷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甚至总理也对“中日马桶盖争端”做出了表态。

这不仅是对制造业的喊话,也是对新中产群体崛起的洞察。2015年起,吴晓波频道每一年都进行为期半年的新中产大调查,形成新中产报告,从消费、财富、职业、家庭和社会关系、价值观、产业、未来商业7个方面,深度解析了新中产的主要特征,详细诉说了新中产的爱与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产这一需求侧崛起之后,我们又定义了供给侧的“新国货”和它们的创业者“新匠人”。这是我们从两端分别作出的趋势判断。这个判断既立足于当下中国制造强势崛起的事实,也呼应了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激荡历程。
我们发布了中国首份新匠人权威榜单——“新匠人100”,以数据维度定义和衡量“新匠人”。自2019年以来我们每年发布《新国货白皮书》,持续为新国货品牌赋能。
2020年,我们发起了“金物奖”,针对中国新国货产品进行专业评比的年度赛事。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国货品牌及产品风向标,为新国货品牌的崛起赋能、为国货企业的成长加速。截至2022年,已经有近5000件产品报名了金物奖,在全网获得了10亿+的关注。

我们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共建成立了“专精特新研究中心”,致力探究两个问题: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典型行为特征是什么?它们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每年,我们会与工信部联合搜集上千份问卷,通过对“专精特新”企业画像、划分标准、发展特点的研究,形成榜单、白皮书、课程,破解这些企业成长的密码,为促进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提供学术系统支持。

除了文字之外,我们能否用影像来记录中国的变迁和企业家群体的进化?我们用专业的表达和克制的审美做纪录片。

《十年二十人》阵容豪华,董明珠、丁磊、周鸿祎、徐小平、刘强东等知名企业家轮番上阵。这是站在特殊历史坐标上的一次深情回望,历史不是抽象的,它取决于每个人的具体行动。

《地标70年》选定了中关村、798、深南大道、铁西区、厚街等代表城市兴衰的地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共和国的生长与蜕变。

《云上的中国》走访了像攀钢、波司登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也进入了寿光蔬菜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大型流通市场,既参访了传统金融机构,也调研了“城市大脑”、高速公路等多个公共治理领域。让每一个人都真切感受到,数字化正在让社会和经济产生空前的活力。

还有一些纪录片没被穷尽,我们也会继续用脚步丈量这个国家。

“加油!老板”计划始于2020年2月16日,为深受疫情冲击的企业经营者支招破局。

两个月里,我们组织了16场知识直播,累计收看2000万人次,发送出8万多份“知识包”,从局势、自救、财务、法律、管理、心理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家答疑解惑。“加油!老板”计划是一次“战疫直播”,它试图提醒每个企业去思考如何“不要浪费了一场危机”。鼓励大家要看到巨石崩裂时发出的光,迎光而上,通过一些微小的、持续的变化,从产品、运营、制度等各方面改进不足,转危为机。

我们总说中国是制造大国,但“大”的背后如何做强?如何摆脱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如何在产业智能化浪潮中转型升级?是时代留给中国制造的命题。

李毅中、董明珠、杨学山等制造业领军人物都参与过制造业峰会,与2000位企业家共同探讨供应链、新产业、基建、数字化转型等重大命题,现场产生的话题在互联网上形成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全网传播过亿,让中国制造重归镁光灯下,让制造业工作者重拾骄傲。

每年年中,我们都会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究全球经济风向,把脉产业趋势。

自2016年始,年中经济论坛已连续举办7年,共计60余位政商界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从宏观经济、产业研究、投资消费和前沿趋势,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一系列方向指导和实践参考。

2015年夏天,吴老师与老友罗振宇相聚北京,正对着一盘明火鲈鱼大快朵颐时,说到了一个想法:新中产带动的消费升级不再满足于歌舞跨年,咱们能不能做一场跨年秀,大家HAPPY一下。

于是“吴晓波年终秀”和“时间的朋友”一起,试图重新定义“晚会”的意义,用独创性的思想为公众摆脱传统娱乐行业营造出的物质狂欢,以新的观察视角和呈现形式,创造另一种跨年方式。

每年12月30日,吴老师都会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与你讲述这一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轨迹,以及这条轨迹将向哪里延伸。相比现场人数从1000人涨至近万人,传播量从4000万爆至9亿,我们更在意的是,每一年的主题和四个小时的演讲,到底传达了什么。

我们整理了九个内容策划的精华稿。

六场澎湃的社群试验

因为爱书、爱财经聚在一起,全国80多个城市都成立过吴晓波频道书友会,每年举办上千场活动。每一个书友会背后,都有着一群不要工资、牺牲个人时间、热血无私的班长班委们。郑州的饼哥、四川的燕姐、深圳的静静,还有远在边塞的小娟等等等等。他们中很多人因一时的好奇和冲动,来了又去,有些人却坚持了下来。

我们认为,这是基于圈层共识催生的社群,与以往的同学、同事、同乡都不同,如果要给社群经济列一个公式,它很可能是:社群经济=连接+价值观+内容。

有了书友会后,吴老师和巴九灵们也开始尝试社群的各种玩法,其中,“咖啡馆改造计划”至今让许多人难忘。

我们号召书友、咖啡馆、出版社和书架制作商一起参与,共同对咖啡馆的图书进行一个C2B的改造:给咖啡馆配上一个书架,放上一批由书友自己选出的精品图书,让爱书的朋友可以在咖啡馆充电,也可以在咖啡馆举办各种分享活动。

通过频道和所有书友的努力,共有600家咖啡馆举手报名,还有许多品牌伙伴提供了书架、书、电子阅读器。这次思想领域的O2O试验,让我们看到了大家想把自我价值融入到集体行动之中的参与感的力量。

在读书分享中,书友们谈及大量经典名著的中译本问题:要么艰涩难懂,要么粗制滥造。我们对翻译领域做了调研,了解到翻译人才的缺乏可能与翻译价格的过分低廉有关——1000字的英文翻译仅有40—60块钱,难怪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翻译。我们发起了经典重译计划,开出了“史上最高翻译费500元/千字”,通过众筹来完成这项工作。

最后我们众筹了100多万元,找浙大副校长和他的团队一次性重译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社会契约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年后出版。

这实在是一场认真而有趣的社群实验,天上的亚当·斯密一定也不会想到,250年后一批中国青年学者和互联网人,能够用共享和求援的方式来重新翻译出版这些伟大的著作。

我们常常为中国制造扼腕浩叹,却难免忘记中国制造背后的人。中国有8000多工人诗人,白天工作于流水线,晚上作诗于上下铺。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看到遥远的工厂里那些与我们共在的人们,出资出版了诗集《我的诗篇》、拍了同名纪录片。但《我的诗篇》全国排片比只有0.2%,吴晓波频道发起了众筹观影活动,全国书友们热情声援,先后有1349位素昧平生的发起人,在230座城市完成了1250场众筹放映,这在世界电影史上都堪称一个纪录。《我的诗篇》也接连斩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等奖项。

这些奖项都与花枝招展的中国票房市场无关,只与永不磨灭的初心有关。

1989年,吴老师在大学时代筹备过田野调查,万事俱备,只欠经费。他们竟然收到了湖南娄底一个素未谋面的廖厂长赠予的7000元巨款,只要求寄一份考察报告作为回报。遗憾的是,当年秋天考察匆匆结束,甚至连报告都没写出。

做了24年的记者,在日益利益化的社会,吴老师见过许多企业家,却只有廖厂长例外。在讲完这个故事后,书友们掀起了找人热潮。线索只有区区四条:姓廖,1989 年时年近40岁;在娄底办过照明配件厂;后来去深圳做生意;资助过几位上海大学生。40小时后,廖厂长被找到,还促成了一桩好事——成立了“吴晓波廖厂长青年创业公益金”,尽力资助创业路上的年轻人。

为了给大家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我们在2018年拥有了自己的App以及超级会员。超级会员不仅可以免费学习App上的所有课程,有陪伴学习的“巴九灵”,还可以参加会员专属的线下活动。我们想,一个确信的会员制的内容产品公式,应该是“好内容+共同价值观+社群赋能”。在这里,大家认可商业之美、追求以自律为前提的自由人生,与来自不同城市的朋友分享经验与困惑,找到久违的理性共识与奉献精神,把自己纳入一种全新的社交关系。

四个响应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

互联网对传统企业造成的冲击,绝不仅仅是渠道转移这一环,它是根本性、观念性以及系统性的,从产品创新、技术迭代、传播模式、人才结构、资本募集乃至组织体系,无一不面临再造与重塑。首场“转型之战”集结1000多位企业家在深圳开课,我们请了互联网专家、转型路上的成功者、投资人、广告人、科学家来给大家分享最前沿的信息。之后的几年里,“转型之战千人大课”相继在上海、佛山、广州、杭州等地举办了十场,掀起了一轮企业的智识革命。

2016年7月开始,吴老师一直在做一件简单而重复的事情。每周录制5期5分钟左右的财经音频,今天,这个音频已经累计近2000期,拥有近百万的听众。

这5分钟的音频可能是一个知识点,可能是对商业的理解,可能是一则新闻短评,也可能是对财富的看法。它们成为了吴老师对书友最长情的陪伴,也推动着吴老师和团队的自我进步。亦如当初吴老师对“每天听见”用户的寄语:“从现在起,在你的人生中,找到一个棋盘,轻轻放下第一粒麦子,然后,简单重复,心无旁骛,你会看见时间的玫瑰。”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在教你学习各种各样的 “ 术 ” ,但 “ 术 ” 总是转瞬即逝,常常没等你学完就已经过时了。 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 ? 我们的答案是 : 从大师经典里学习 “ 道 ” ,也就是学习大师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逻辑,这些恒久不变的东西。 然后理解大师从道出发引申出来的各种 “ 术 ” ,也就是实践案例。 以此找到一条新的解决当前困局的可能路径。

毕竟学习最好的办法一定是找到这个领域的顶级大师——像经济学界的凯恩斯、管理界的德鲁克、投资界的巴菲特等。但好多大师都已不在人世,而他们留下的书籍又往往存在内容晦涩,翻译有误,无法和中国当下的问题相互融合等问题。

所以从2023年开始,我们推出了大师思想领教营,每个月讲解一名大师思想。而解读它们的导师,要么是大师在国内的理论传承者,要么是大师在国内的知名实践者,抑或是关门弟子。我们希望,借由这些课程导师对于大师思想的正本清源,以及结合当下中国实情的对照解读,可以让更多的人系统地了解大师思想由道及术的真谛。

当然,在大师思想领教营中,我们传递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我们并不期望你带走一个好答案,但希望你能因此理解更多思考逻辑,提出更多好问题。

吴老师每一年都参访几十家企业,好多工厂都让他大为震撼。相比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发生在工厂里的设备、组织和流程变革,显得更加沉静和厚重,它们虽然更不容易被文字所描述,但更值得我们学习和观摩。全球共有132座“灯塔工厂”,其中50多家在中国。

吴老师从中挑选了开放和进取的十多家标杆——顾家、海尔、格力、联想等等,已经有2000多名学员走进了标杆工厂,其中一名学员连续去了6次。

未来——加倍使出全部力量往前冲

这是我们的九周年。我们不知道吴晓波频道还会存在几个九年,但在我们每一个存在的时刻,以梦为马,以心为剑,像每一个勇敢者一样,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