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这是一张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珍贵合影,珍贵之处在于,毛主席罕见地戴了一副眼镜。

这在他的诸多照片中是极为罕见的。

除此之外,相信很多读者和宁镜诚一样有着这样的疑问: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的青年才俊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照片中,这位军人神色有些拘谨。想来也是,任谁坐在两位伟人中间,那种激动的心情自然溢于言表。

紧张,也是很自然的。

宁镜诚也不多绕弯子,经过多方查证,这位青年才俊不是别人,正是张作霖第四子,张学良之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曾任海军参谋长的张学思将军。

对于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国人耳熟能详。可是提起张学思将军,却鲜有人知。

但正如一位辽宁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说得那样:“一个家庭中同时出现了三个影响如此之大的人,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

一、成长之路

1916年1月6日,奉天(今沈阳)大帅府,张作霖第四子张学思呱呱坠地。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张学思后来之所以能走上革命道路,和他的母亲许澍炀有很大关系。

许夫人出身贫苦,深知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她经常告诫张学思不要铺张浪费,甚至直言:“你今后要吃喝嫖赌,那是我的失败。”

受到母亲的影响,张学思读书时很少让家里派专车接送。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张学思在奉天同泽中学读书时,与进步青年王金竟结识。两人志同道合,逐渐成为挚友。

张学思二人不仅一起阅读进步书籍,比如鲁迅的《呐喊》等,还成立了反日爱国组织“进学会”,传播先进思想。

在此期间,张学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点燃了他强国梦想的曙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令国人不解的是,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东北三省沦丧。

刹那间,张学良为“千夫所指”。

张学思羞辱难忍,决定找大哥问个明白。

一见张学良,张学思就忍不住说道:“大哥,我真没想到你会变成这个样子!”

不等张学良解释,他又继续质问说:“为什么下令不抵抗?为什么丢弃东三省?为什么要背上千古骂名?”

张学良见弟弟情绪激动,只能安慰他先坐下来,慢慢讲。

张学思不为所动,默默地解开身上的粗布长衫,上面赫然写着:“不抵抗将军之弟”七个大字。

张学良瞬间明白了,他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末了,他抬起头,双眼通红地对张学思说:“四弟,请你相信我,你大哥绝不是那种卖国之人,杀父之仇、失土之恨我张学良是不会忘的,总有一天,我会用行动洗刷耻辱!”

果不其然,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在奉化溪口。

得知消息后,张学思受党组织派遣(张学思已于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赶去探望张学良。

因为受到军统特务的监视,张学思和张学良压根儿就没有单独谈话的机会。

直到张学思临走前一天,雷雨大作,张学良瞅准机会,才让赵四小姐将特务们支开。

碍于房中装有窃听器,张学良和四弟借用纸和笔进行了无声的交流。

只见张学思在纸上写着:抗战的形势……共产党的主张……东北军的情况……人民的愿望……

张学良看罢,用橡皮擦去字迹,也在纸上写起来……

兄弟二人未曾想到的是,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二、初遇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2月,营救张学良的行动失败后,张学思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在这里,他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众人吃饭期间,周恩来对张学思说:“由于蒋介石消极抗战,武汉也保不住了。东北军中已有些爱国将领被捕失踪,你在这里有危险,党决定你马上从西安赴延安。考虑你以前接触到的革命理论是零零碎碎的,有必要系统地学习一下,所以党派你到延安马列学院去深造。”

分别时,周恩来还详细地将去延安的路线以及接头方法告诉张学思,他亲自给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同志写了一封介绍信,让对方保证张学思的安全。

也正是在那年12月,张学思见到了毛主席。

当警卫人员带着张学思走进毛主席的窑洞时,毛主席正在批改文件。当他听到张学思来了,立即迎出来。

毛主席一边请他坐下,一边问:“你就是张学良的弟弟吧,你来延安不简单,我们欢迎你。”

当得知张学思才22岁,毛泽东笑着说:“是个娃子嘛,住在这里习惯不,要不要花钱。”

张学思连忙说:“可不要把我当孩子啊。”

毛主席开怀大笑道:“知道你过去生活好,我是担心你生活受不了。”

张学思说:“延安生活虽苦,但觉得比什么地方都好,在延安能革命,能抗日,我什么都不怕。”

在延安,张学思不仅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还与一位名叫谢雪萍的姑娘结成夫妻。

后来,他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在抗日战场上发光发热。

解放战争期间,张学思先后担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等职,在创建巩固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四保临江等战役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春,解放形势一片大好,张学思却向上级提出申请,要求辞去一切职务,去镜泊湖开办农场。

面对家人疑惑的目光,张学思解释说:“全国快解放了,新中国成立后,首要的任务是搞经济建设。我希望能在这方面干点具体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镜泊湖是个办农场的好地方,将来我一定要求去。”

当他向周总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周恩来给了他另外一个选择:“你在军事上是有素养的,还是回部队去工作吧!中央军委正在考虑筹建海军,海军是一个技术比较复杂的军种,需要一批有文化、有才能的干部,组织上考虑你参加建设海军的工作比较合适。”

很快,中央决定在安东海校的基础上,筹办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作为培养海军军事技术干部的基地,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张学思的肩膀上。

三、筹办海军学校

筹办学校,校址是重中之重。

大连作为我国的优良港口,具备造船和现代工业基础,便于出海训练和工厂实习。经过反复考察和对比,张学思最终决定将海军学校校址定在大连。

1949年11月11日,张学思中央军委正式呈交《关于组建海校的初步意见》。

最终,中央军委决定在大连创办海军学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前身),并任命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为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为副校长兼副政委。

1950年2月1日,大连海军学校正式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开始筹备到正式开学,只用了短短八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张学思花费了无数心血。

最重要的师资来源问题,他先是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一道秘密赴苏联考察,从苏联海军院校聘请了87名苏联海军专家。

与此同时,又在全国各高校公开招聘,从清华、北大和湖南大学招聘了30多名教师。

最后,他又从海军人员中挑选了几十名留英留美人员,其中就有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的郭成森、卢东阁等人。

如此强大的师资力量,可谓用心良苦。

至于学校的生源,除了在全国高中毕业生和陆军部队里优中选优外,还从清华、北大、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名校招收一批在读的本科二年级以上大学生,直接编入大连海校的速成班(两年制)。

在那个年代,张学思的办学主张科学而又大胆,同样引来一些争议。

面对这些不同意见,张学思将军解释说:“海军是一个技术复杂的军种。它要求具有高度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干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来全军都要高度现代化。海军学校不办则已,办就要正规化、现代化,绝对不能低于一般高等学校水平。”

毛泽东对他的看法很是赞同,并大力支持海军发展。

1953年,37岁的张学思调任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3年后,他又被派到国外海军学院留学。

学成回国后,张学思历任海军第一副参谋长、参谋长。

1970年5月,张学思病逝。

(@宁镜诚原创不易,禁止搬运抄袭,全网均有同名账号。发现抄袭后,必定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