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当九州大地被一片黑暗阴霾所笼罩时,有一个人率先站了出来。国家危亡,民族苟延残喘,而他却写下《少年中国说》。我心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纵有千古,纵有八荒。我们称他饮冰室主人: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是梁启超!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了。由于受到祖父的影响,小小年纪的他便已经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和责任感。梁启超少年时,便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才情和智慧。

8岁崇文,九岁博览,文韬武略,满腹经纶。12岁便中秀才,16岁已经中举人。他这短短的16年已经完成了别人三十年甚至更久都完成不了的事。16岁正是鲜衣怒马少年时,可梁启超却已经开始探索救亡的新道路。他积极学习接收西方文化、先进思想,甚至后来拜师康有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有为和梁启超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历史上引起轩然大波的革命思潮,每一个,他都参与其中。他在革命与保皇之间反复横跳,因此被人说是个小人,优柔寡断,毫无政治立场,但他却自嘲:善变,是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尽管如此,但毋庸置疑的是,梁启超写下的学术著作对后世影响颇深。

毛泽东在看完他的《新民丛报》之后,几夜都没有睡觉,直到把里面的文章做到倒背如流。周恩来也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夸赞梁启超对其的影响。

他说,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他说,少年国势必要完成对壮年国的超越,全面取代前者!这在当时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却历经百年,一一得到实现。

少年成名,从此鞠躬尽瘁,壮志为国。梁启超的一生,好像都是在为了救亡图存。

在那个绝望与悲愤相交,失望与希望并存的年代,梁启超如一颗永远长明的星,让中国走向绝处逢生。可就是这样一个先贤人物,晚年却因误诊而饱受病痛折磨。这一切,还要从梁启超的妻子李慧仙说起。

李惠仙和梁启超

李惠仙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饱读诗书,不仅对在古典文学上颇有造诣,而且也接受着新文化的熏陶。

梁启超年少才高,考官惊羡其才华,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从此举案齐眉,恩爱两不疑可就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追赶,只身逃亡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生活。

这样一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落在了李惠仙一人身上。上照顾公婆,下抚育孩子。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操劳下,李惠仙生病了。虽然在患病中,梁启超衣衫不解地照顾妻子。但最终,饱受乳腺癌折磨的李惠仙,还是在1924年溘然长逝。妻子的离开,仿佛也将梁启超的灵魂带走了。

他变得郁郁寡欢,萎靡不振。而照顾妻子又耗费了他太多精力。于是一天清晨,梁启超早起如厕时,发现自己尿中带血。当时家里忙着为李惠仙的诸多事情奔波,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梁启超隐瞒了这件事,并选择用戒酒来减缓病情。可收效甚微,甚至越来越严重了。

直到终于瞒不下去了,梁启超将事情和盘托出,又在亲友的督促下,去医院检查。但在看了瑞典和日本的医生后,仍然没有好转。关于梁启超尿血的原因,谁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原因。

无奈之下,梁启超只能先行回家,进行保守治疗。但回家之后,病情又开始加重,期间又服用中药,却还是无法控制。最后,在梁启超挚友丁文江的规劝下,梁启超转进当时北平医疗技术最先进的协和医院进行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二 梁启超

1926年3月8 日,梁启超到协和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医院组成治疗小组对他进行全面会诊。

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医生在梁启超的右肾里发现了一个黑点,推测是良性肿瘤,建立割肾以根治。当时西医刚入北平,人们对西医的信赖度并不高,尤其还是难度这么高的病症,于是大家纷纷劝阻梁启超,还是转到中医更加保险一些。

但梁启超接受西方文化较早,西医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在梁启超看来,这时候如果自己退缩了,那么必然会对新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吃了那么久的中药都不见好,梁启超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

为了平息众人对西医的偏见,梁启超特意将主刀的美国医生换成了时任协和医院院长的外科专家刘瑞恒。按理来说,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梁启超应该很快就能痊愈。可出院一周后,梁启超的尿中又发现了血。这下又该怎么解释呢?

对此,协和医院接下来的举动让人啼笑皆非。他们先是认为尿血的病因在于牙齿,于是一连串拔掉了梁启超的七颗牙。但病情依旧反复。

后来又怀疑病源出现在胃里,梁启超又因此而节食,但丝毫不起作用。百般折腾之下,协和医院给出了最终解释:这个是一种无理由的出血,与身体绝无妨碍。

那之前割肾拔牙进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受到欺骗的众人为梁启超抱不平,纷纷对协会进行口诛笔伐。就连梁启超的学生徐志摩也发文称;“协和这次害得任公先生白白丢了腰子,真是闹了个大笑话。”

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和李惠仙

经这么一闹,大家对西医更加抵触。有人将这件事演变成到底该不该推崇新文化、发展西医。以陈西滢为代表的则是讽刺协和医院的医生都是一些并不入流的美国西医。更直言西洋医学在幼稚期,根本无法和中医相提并论。

此番话引得鲁迅胡适一干人大为恼火。毕竟他们都是支持西医引进中国的。于是一时之间,两个阵营你来我往,唇枪舌战,谁也没占了谁的便宜。为了尽快平息大家的争议,梁启超不得已,又挺身而出力证协和

他说:诊病应该用西医这种严密的检查,不像中国旧医生那样阴阳五行地瞎猜。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

既然当事人都应经做出来回应,那这个话题也便没有了再争辩的必要。但事情虽然平息了,梁启超的身子却每况愈下。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这一切,在梁启超的故友伍连德到访后,他的病因才得以发现。

梁启超画像

经过伍连德多次和梁启超的主治医生确认后发现,梁启超得的是肾炎,是内科。根本不需要用外科来医治。

所以说到底还是协和医院误判了。事情终于水落石出,但梁启超对这结果却有些失望。毕竟自己之前一直力挺协和医院,如今真相却颇为打脸。梁启超的子女也十分生气,自己的父亲尽管生病了,但远不至于弄到今天这般沧桑憔悴。

众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梁启超又何尝不觉得委屈呢?自己一生都像一个斗士一般,为祖国奋斗。但到了晚年,却没了再拼一把的精力,反倒弄出这等荒唐可笑之事,白白让人做了闲谈。

但这样的想法,只能自己私下说着罢。如果连自己都公开对西医表示不满了,那么未来中国医学发展又会有多艰难啊。

想到这儿,梁启超又有些释然。于是在给儿女的回信中,梁启超安慰道:虽说这回手术大可不必,可好在身子也没吃多少亏,就当花了几百的医药费。

然而几十年之后,当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也因病住进父亲曾经住过的医院时,才发现,真相让人不寒而栗。

由于梁启超当时的名气,再加上他努力为西医事业做出的努力,主刀医生特意换成了有着丰富经验的哈佛医学博士刘瑞恒。按理说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但却因为值班护士标错了左肾和右肾的位置,而刘博士自然对他的医术非常自信,所以并未细看便直接动了手术。

赫赫有名的人在自己的医院出了事,一旦传出去,且不说会遭受多少非议,怕是也不会再有人相信协和医院真的能治病救人。更何况是当时那样一个敏感的时期。所以大家一致将这件事瞒了下来。名誉是保了下来,可最后替这场荒唐的闹剧买单的却是梁启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

1928年11月,在协和医院进行复诊的梁启超,再也没有活着出来,溘然长逝,享年56岁。这个将自己毕生心血都奉献给国家的领袖级人物,最终却因为医院的失职而晚年苦于病痛折磨。

可当尝试中医无果后,他却果断选择了西医。在那个思想封建落后的年代,他勇敢接受了割肾以根治的提议。这对于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常人无法达到的格局和远界。

为了让民众更快地将思想打开,为了新文化运动能更好地运行和发展,他孤注一掷,毅然选择支持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而在知道病情的真相后,他也依然保持乐观豁达,并且不断安慰身边的亲人朋友。也许,他自己或许猜到了事情的真相,他也痛苦过,无助过,难以接受过。但他将此都埋在了心里,也带到了土里。

于是他什么话都不说,只是淡然地回应着一切对医院不利的言论,微笑着告诉大家,没有关系,一切都是值得的。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随着新文化的启蒙与发展,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接受西方教育,对西医也不再像从前那般排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那个本该亲眼见证这一切的人却不在了。

康有为和梁启超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梁启超这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而奋斗,就连死后的尸体,也无条件捐给医院,供于解剖研究。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无论是少年成名,中年英名,还是老年盛名,梁启超始终都怀着一颗赤忱无畏的心,为中国谋出路,为民族谋复兴。

他不是摇摆不定,而是太过坚定。因为迫切想要救国,所以任何方法都值得一试。当皇权不尽如人意,他就呼吁变法;当革命浪潮太过血腥,便又提倡保皇。自始至终,他上下求索的,不过是一条不伤害百姓,又能挽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

可他不知道的是,要想将腐朽黑暗的中国,从深渊中彻彻底底解救出来,流血和牺牲必不能幸免。任何伟大的革命,所取得的胜利,都是要以无数鲜血为祭。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梁启超对民族复兴所做的贡献是无法被估计的。

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第一个提出中国还仍是少年的演说,第一个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先生这一生,大抵不过四个字:鞠躬尽瘁。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有人戎马一生,有人富贵一生,有人荣耀一生,可梁启超,却是操劳了一生。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武昌起义,他与孙中山结过梁子,与袁世凯也曾共同处事,但却也能为了民族大义,共同讨袁。所以对于外界的声音,他在意吗?我想,应该还是在意的。可却仍旧昂首向前,势要为中国拼出一条康庄大道出来。

在那个洪流与清澈并存的时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在那个伤痕累累的中国,有那么一群人,思想先于常人觉醒。于是便自发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

而如今脚下星河徜徉,百姓安居乐业。山河所望,皆是盛大灿烂。因为一百多年前,有一群人,用他们的鲜血和脊梁,撑起了整个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