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良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良大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12(不闲聊)

1、

我很讨厌香菜,向来如此。

良太却特别喜欢,凉拌菜要放,煮汤要放,甚至直接拿香菜来涮火锅。

她说我小时候没吃过苦,太挑食。

我却觉得,这真不是口味的问题,每当我闻到香菜的味道,就有想吐的感觉。

儿子的出生,打破了平衡,因为他也很讨厌香菜。

虽然,在味道上我俩有些争议:我觉得香菜有股屎壳郎的气味,他则觉得像胳肢窝的味道。

无论怎样,我俩统一了战线,我家也放弃了大批量使用香菜的习惯。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啥人与人的口味差异会如此之大?

而且似乎这种差异与生俱来,甚至可以遗传。

后来,在《鹦鹉螺》杂志上(知名医学杂志),看到一篇科学研究,说人的口味是由基因决定的。

这篇论文,还特别提到了香菜,大概意思是:

“人类基因中某种染色体决定了对香菜接受度。”

我把这篇论文给良太看了,她哼了一声说道:

“以后你们也不准吃榴莲!”

事实上,不仅仅是口味,很多东西都是由我们基因决定的。

包括我们的性格特点、情感取向,以及那些我们无法忍受的东西。

2、

最近,关于多巴胺和内啡肽的讨论比较多。

两个东西都是我们体内的一种神经分泌物。

简单讲,多巴胺,能让你感受快乐。比如,玩游戏、刷剧时都能让你分泌出这玩意。

而内啡肽,能你承受痛苦,甚至还能让你有点舒服的感觉。

例如,有人喜欢看恐怖片。

就是因为这样既能分泌内啡肽,还不会受到实际伤害。

在长跑或者健身时,有些人(请注意这个词)也会分泌内啡肽,从而可以坚持,甚至爱上这些本来折磨我们的事情。

因此,媒体上出现了很多类似“穷人追求多巴胺,富人追求内啡肽”的内容。

然而,大家混淆了一件事,那就是:内啡肽和多巴胺往往是同时分泌的。

比如,人在长跑时的愉悦,就是两者共同作用,多巴胺负责奖励,内啡肽负责安抚劳累。

这是套餐组合,你不能挑食,说我要这个,不要那个。

与之相反,什么东西会让你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却是上帝手中的骰子。

不然, 为啥多数男人见了美女会分泌多巴胺,而有些男人则不一样......

唉,没办法,你被选中了呀。

3.

“穷人追求多巴胺,富人追求内啡肽”这类文章,经常拿巴菲特来举例子:

“他没有娱乐活动,每天就是枯燥的读书和看研报。 这就是在追求内啡肽,因此才有了大成就,所以我们要忍常人不能忍,才能有所作为。”

这个观点并不新颖,我们从小就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有几个呢?

倘若读书、学习、健身真的能让我们不断分泌内啡肽,让我们上瘾。

那满大街应该都是6块腹肌,精通8国语言,身价过亿的精英。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吃苦是一种天赋,我相信巴菲特拥有这种天赋。

我们认为天天看读书、看研报,没有娱乐,很枯燥,是一种苦。

但是巴菲特并非如此,对他可能是一种享受。

一边分泌多巴胺,一边分泌内啡肽,爽得狠 ,否则他不可能坚持70多年。

“吾之砒霜,彼之蜜糖”,我们对苦的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投入,这也许才是正确答案。

当年巴菲特的女儿出车祸,她老婆冲进房间告诉正在看研报的巴菲特。

结果股神连眼睛都没抬一下,过了很久,才平淡地回到:

“哦,知道了....”

也许对于巴菲特,“女儿受伤”所带来的痛苦,远不如“中断读研报”带来的痛苦,而这根本不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

对于大数人而言,身价百亿后,应该是香车美女,周游世界,或者给家人最好的生活,而不是依然百无聊赖的读研报。

所以,多数人成不了巴菲特,我们想拥有他的资产,却无法活成他那样。

事实上,我们所崇拜人,几乎都是我们对立面的一个极端,那些让我们分泌多巴胺的事物,对他们毫无吸引力。

而我们本能逃避的东西,对于他们却甘之若饴。

这有环境的作用,而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因的差异。

4、

以上是我问ChatGpt的一个问题。

其实只要有点生物知识的人,都应该明白,既然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那么他们的分泌机制主要来自基因的不同。

在哪些事情上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并不是我们主观可以决定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外向与内向的性格。

很多内向性格的人,独处时觉得自在舒服,与不太熟的人在一起时,会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

就算是工作原因,不得已要应酬,他们虽可以装出外向的样子,席间妙语连珠,活跃气氛。

但是他们会觉得很累,就像一节电池,在不停地消耗电量。

当他们独处时,快耗尽的电池终于可以充电,能量得到了恢复。

而外向的人,与之相反,独处时,他们感觉是在消耗电量。

没事都要组个局,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补充电量。

外向的人和人打交道时,可以分泌更多巴胺或者内啡肽,而内向的人则相反。

所以,很多事情,有人做地毫不费力,而有人却很辛苦,往往取决于与自己的基因是否匹配。

我带销售团队时, 手下有两位新人,就能观察出很大的区别。

其中一个,大大咧咧,打推销电话时,很放松,就算被对方怒斥,也是无所谓的表情,挂了电话,再拨另外一个。

而另一个,就很内敛拘谨,打推销电话时,脸上的肌肉都在不停地抽动,每每打完电话,满脸通红,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明显不太适合这行,这小伙非要挑战自己,做了快一年,业绩没做上去,头发脱掉不少,脸上还起了很多脓包。

大概是压力太大,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吧,我和他聊了很久,说:

很多事儿没必要非得和自己较劲,可以考虑换个岗位。

后来,他去了一家大公司做了售前支持岗,做的很不错。

我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就不适合做销售,而是说,不适合那种粗放的销售方式。

一些复杂的,需求技术的销售工作,他们的细致和严谨,反而是一种优势。

总之,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如果哪件事你做了很久,仍然很吃力,很痛苦,那么很抱歉,你可能是真的不适合。

因为当你痛苦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叫做“皮质醇”的东西。

如果这玩意持久且大量的分泌,会让你有种生不如死的感觉,让你从生理和心理上同时排斥。

也许你觉得可以靠意志力来抵抗,但是实话讲,这不但不会有好的结果,更是对精神上的一种摧残。

所以,我从来不提倡痛苦的坚持。

5、

写这篇东西时,我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写的很学术,就是不想让你分泌出过多的皮质醇。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觉得有收获,那么很好,你分泌了内啡肽。

如果文中某个梗让你会心一笑,那泰裤辣,因为你分泌了多巴胺。

如果你没有任何感觉,也正常。

因为每个人对“多巴胺”、“内啡肽”、“皮质醇”都有不同的生成机制,差异很大。

同样一件事,让你分泌了皮质醇,也许别人分泌的就是多巴胺和内啡肽。

明白这个道理,也让我释怀了多年前的往事。

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部门有个精神小伙,对领导特别殷勤的那种。

而且,这种殷勤根本没有表演的痕迹,更像是发自内心。

后来,我们部门上任了一位新领导,背景深,能力强,是来过渡的。

果然,不到三个月,领导就要高升了。

在送别宴上,几杯酒下肚,精神小伙突然放声大哭,说:

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好领导,自己学到了很东西,现在领导竟然要走了, 舍不得啊,根本就舍不得......

我和同事们都面面相觑,才不到三个月啊,感情就这么到位了。

领导也一改往昔的威严,抚摸着精神小伙的脑袋,告诉他,只要是金子,迟早会发光......

后来小伙就真的发光了,现在已经是某上市公司的班子成员。

事实上,精神小伙的能力也很强,不然也不可能爬那么高,不过,能力强的人太多了,你必须在某些地方与常人不同。

就像讨好领导这事儿,我是有阈值的,倘若对于真心佩服的领导,说几句肉麻话,也没啥。

然而,对于不喜欢的领导,虽然我也可以说说奉承话,但这已经是极限了。

至于嚎啕大哭嘛......,我试过,在家里,拿了个抱枕当领导,想练习一下。

但是,哭不出来,根本就哭不出来......

现在也许可以用科学解释了:

对于与领导相处,也许多数人释放的是皮质醇,而精神小伙则释放的是多巴胺和内啡肽。

所以, 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向来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就是不做呢?因为这会让你很痛苦。

这种痛苦甚至大于沦为平庸的痛苦,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只不过是个趋利避害的选择而已。

6、

即使最先进的生物科学,仍然无法解释多巴胺、内啡肽以及皮质醇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只知道,他们主要来自我们的基因编码,还有一些则是由于环境造就的。

因此,个体的差异很大。

比如,良太喜欢长跑,她说,每当超过5公里时,便能产生一种愉悦感。

很遗憾,虽然十几年前我就尝试长跑,最多跑过20多公里,但就是没有一次愉悦的感觉。

每次长跑对我都是一次痛苦的蹂躏。

但是,当我游泳时却能找到那种感觉,我经常能游2个多小时,游到舒爽时竟然都不想上岸。

我不知道这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我却明白,有益的事情很多,没必要非得选择最难受的那件来做。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由于皮质醇的差异,每个人对痛苦的感觉也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你是一名父母,你需要对孩子痛苦的阈值有所了解。

几年前,深圳某个小女孩,由于无法忍受父母强迫自己练习弹钢琴,用一把菜刀剁掉了自己3根手指。

她告诉母亲,弹钢琴让自己太痛苦了,现在你们没办法再让我弹了吧?

虽然这个案例有点极端,不过近年来,孩子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而轻生的事儿也不少。

很多人会有疑问,现在孩子们压力都这么大呀,为什么别人行,就你不行?

这没什么道理可讲,就是痛苦的阈值不同,正如爱吃香菜的人永远无法理解我的烦恼。

你要相信,天赋这东西是一定存在的,不然你无法解释棉花糖实验的结果。

大家都是3岁左右的孩子,从神经元发展的角度,根本不可能通过教育去培养自控力。

然而,就有少数的孩子能够忍住不吃面前的棉花粮,等待奖励的来临。

套用我们今天的话题,大概就是因为,在吃不到棉花糖这件事上的痛苦,他们远不如其他孩子那么强烈。

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另类”需要我们注意。

那是一位没有吃棉花糖的小朋友,他是通过和自己玩游戏,挨过了那段时间。

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迫不得已要做一件让你痛苦的事儿,那么最好能搭配一件能让自己分泌多巴胺的事儿。

这种欺骗大脑的办法,可以分泌更少的皮质醇。

所以,多巴胺是个好东西,千万不要因噎废食。

我一直认为,人生的最优策略就是全面的接受自己,你的基因、你的特质、你的痛点 ......

黄老师不都说了嘛,“挖什么样的种子,就开什么样的花”。

何必拿自己痛苦的事儿,去和别人快乐的事儿较劲?

我不是让你放弃努力,甘愿成为基因的奴隶。

我只是认为,相比较于努力,探索才更重要。

尊重自我,多去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和方式,这也是一种顺势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良大,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

若你喜欢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