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书君

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直播中提到了自己对放假的看法,表示:

如果一个公司长久地把员工996看作是一种骄傲,那这个公司就是不行,是个垃圾公司。
建议把中国的24节气都放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刚出,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对24节气并不熟悉,且不感冒,西方节日倒是挺熟。”

“24节气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非要在24节气放假?”

“放假是需要的,要有规律和好记。”

“随意吧,反正996不可能消失。”

网友对建议24节气都放假1天的观点和看法各异,有人赞同,有人质疑,更有人点了问题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确,如今很多人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倒是对外国的节日如数家珍,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地被埋没,无人问津。

一、24节气到底是什么?

24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的名字里至少包含了四十八个字,在惜墨如金的古代,这四十八个字可谓是经过了精心选用组成的,形象地概括和传达了许多关于气候、时令等重要的信息。

这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24个节气。

大家都知道,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24个节气分别分布在12个月里,每一个月基本上分布有两个节气。其主要是根据一年内在地球角度上观察到了太阳的位置情况,以此来划分不同的节气名称。

具体来说,即将地球绕太阳运行轨迹等比分成360份,然后每运行15°为一个候,称为一个节气。平均下来,每半个月就有一个节气,每个月中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两者交替出现。后来,人们习惯统一将其称为节气。

24节气可以说是为了农业而服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大国,早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人们无法像现如今这样可以借助高科技设备来监控天气,较为准确地对未来几天甚至数个月的天气状况进行天气预报、气象预警等。

在古代,由于条件受限,为了搞好农业生产,人们只能通过从观察“物候”入手,根据自然节律变化状况以及生物等变化状况等来掌握节气气候,也为此人们制定并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24节气的由来

根据历史记载,二十四节气萌芽于新石器中期,后来经历了4000多年的演变,到了西汉初年被完全确立下来,直到如今人们还在一直沿用着,且不断丰富了其内涵。

话说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的黄河地带,在先秦时期,我们的老祖宗通过利用土圭侧影,研究并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大基础节气,后来人们又采用相同的方式,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更为具体详细的节气。

在夏商周的历史文献中大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时间脉络。《夏小正》中说到:“五月,时有养日;月,时有养夜。”这里的“养日”和“养夜”,其实就是指现今我们说到的白天时间最长的夏至日,以及黑夜时间最长的冬至日。又如《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它们分别对应的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源远流长,在古代很早的相关资料中就已经有叙述和记载了,它是我国的先祖们在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和创立的。

之后,在经历了不断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探索后,二十四节气气形成了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即节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的完整体系(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它的成熟,早于古埃及的科普特历,是人类历法体系中最早成熟的太阳历。

三、24节气有那么重要吗?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福音,人们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和较为准确地把握气候的变化情况,掌握农时生产,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的俗语农谚,也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的情况下,做出了不少的经验总结。

春季谚语为“春雨惊春清谷天”,这句谚语中包含了二月的两个节气:立春、雨水;三月的节气:惊蛰、春分;四月的节气:清明、谷雨。再比如秋季谚语“秋处露秋寒霜降”,这句谚语当中也包含了多个节气,包括八月的节气:立秋和处暑;九月的节气:白露和秋分;十月的节气:寒露和霜降。

与之类似的谚语还有不少,这些都是人们生活的智慧总结。比如“过了芒种不种稻,过了夏至不栽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又比如“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等等,这些都是朗朗上口的节气农谚,不只是在过去,即便放在如今还具有一定的生产指导作用。

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民,依旧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的气象领域,二十四节气还被视为是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如今,二十四节气还成功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

四、24节气的放假争议

二十四节气放假为何惹争议?二十四节气到底该不该放假?

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劳的百姓之一,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分析中国人拥有11天公共假日,在世界19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排名80+左右,低于平均水平。可见,多一些放假时间是合理的需求。

不过,读书君认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里,基于各种原因,多放假几乎成为了遥不可及的奢侈的事情。尤其是想要在二十四节气中都各放一天假,几乎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至少在当下来说。

当然,从人文的角度看,建议二十四节气都放一天假,是很好的提议。

中国是一个人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十四节气里都放一天假,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也让老百姓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能更好地亲近和感受大自然。

其实,早在古代,在节气日里就有了放假的先例。

比如夏至,在古代不仅是节气,还是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宫放假三天,全国老百姓同欢,文武百官回家和亲人团聚畅饮,以避暑,俗称“歇夏”。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又比如冬至,在古代同时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相当于春节、新年,汉代开始庆贺冬至,六朝时代,称冬至为“亚岁”,到了这一天,全国上下放假,过大年。

总言之,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放假可能很难实现,但是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必要的。

参考资料:

王英,二十四节气谚语中的地理知识探讨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又有什么观点和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