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都有去一次江南,除了苏州还有一河之隔的常熟也是我必须打卡的地方。
提到常熟必须要提一座山,那就是虞山。
虞山,呈东西走向,尚湖卧山南。准确的说,在常熟老城的西北。自古虞山多诗人。虞山似出水祥龙,摆尾湖中,俯首入城,故常熟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誉。
仅凭这一句诗你就会想到常熟的美,是始料不及。

虞山城墙
有山有水的地方错不了。
我的一个北方的朋友竟然在常熟置业之后,全家搬迁到常熟成为一个幸福的常熟人。后来我问朋友,为何不选择去江南其他的城市置业?
朋友说,常熟虽然不及苏州出名,不及南京历史厚重,不及无锡老味道浓郁,但是,常熟与周边的江南城市不过也是一个小时的里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河之隔的虎丘山是苏州
而且常熟的房子相比江南其他的城市,要便宜得多。常熟除了夏天温热,也是一个适合养老的地方,沪通铁路通了以后,出行的交通就更便利了。还有一座老城,需要你亲自来品。
鉴于朋友的激励推荐我也去了一次常熟的老城,也是在虞山脚下。
常熟老城更是美得不得了。常熟老城的历史,也是用一座塔就可以诠释它的厚重与久远。

方塔原名“崇教兴福寺塔”,又名崇教宝塔。
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砖木楼阁式形制,高67米,因其四面九级形方,匀称俊俏,所以俗称方塔。“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登塔拾级而上,古城风貌尽收眼底。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方塔翘楚江南,是古建筑中瑰宝,历经80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伟岸隽秀,灵光四射,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古城标志。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高僧文用认为常熟城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风水学上称“主位低客位高”,应在城东南建一浮屠以“抬高主位”。当时的县令采纳了高僧的建议,发动建塔。

建塔半年,主持此事的文用和尚去世,耗资巨大的工程遂被搁置。
事隔140年,才有僧人法渊发动续建。常熟人众志成城,终于成就一方大观。此后,明清两代均对塔进行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年)方塔所在的崇教兴福寺毁于兵火,而塔幸存。“千载景观文蔚虞山福地,九重新颜霞蒸吴会名邦。”常熟人视大难不倒的方塔为祥兆。
站在方塔放眼可以看到虞山,可以看到城貌。更可以隐藏在大市之内的兴福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方塔的历史也带出了常熟的历史。
让我更加纳闷的是,为何江南随便一座城市都会做出一碗精致的面。
这个可能要追溯更多的人文和历史了。
从济南西站坐高铁经过淮河之后,我就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淮河之南和淮河之北的大地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江南和江北在淮河之间就有明显的差距。

由北向南,过了淮河之后,就是安徽,安徽人家在种植农田的时候,真的下功夫了,真深耕细作。可谓是一片西子就是一种蔬菜或者是一种庄稼。
分得清清楚楚,就像EXcel报表里的数据一样,各有不同却在一条线上。
而淮北的大地坐在高铁上,方言一看就是一片玉米地或者大片的麦子。
后来就明白了,有史以来的江南人生活就是过于精致和小酌,不像北方的广袤大地的不修饰一样以及大碗喝酒的习俗一样,是水滋养了一方土地的生活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方以盛产小麦为产,五月麦收后,船载异域到江南,被江南人精心烹制出一碗香喷喷的面。于是,有了苏州的红油面,有了镇江的锅盖面,有了常熟味道的面。
在常熟,没有一碗面解决不了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