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关东诸侯,实际就是二州加二袁。

二州是兖州和豫州。

在当时,青徐兖豫四州是士族集团的主要根据地。但青州闹了黄巾军,徐州出了老油条。所以,青州有心无力、徐州有力无心。

豫州实际也不怎么样。但豫州是四战之地,不管谁要打仗,豫州都无法置身事外。于是,豫州被裹挟进讨董联盟。

兖州是讨董的实力担当。虽然兖州刺史不行,但兖州郡守个个豪杰。所以,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兖州和豫州是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还有冀州和荆州吗?

冀州牧韩馥出工不出力。甚至,即便出工,也出得不情不愿。如果董卓朝廷能够早点儿发布诏书、缉捕袁绍,那韩馥很可能站队董卓。

在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董卓。站队董卓就等于站队朝廷。而借助朝廷的名义清除潜在对手袁绍,韩馥非常乐意去干、也非常可能去干。

荆州这地方有点儿自顾不暇,内部宗贼无数,而且派系林立,关键是各地郡守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甚至,仗还没打,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就被小霸王孙坚搞死。所以,荆州既无心也无力。

等到袁术和孙坚联手之后,袁术和南阳郡才会发力。但也只有南阳郡。因为新任荆州刺史刘表是董卓推荐任命的。单骑赴任后,刘表不仅面对南部宗贼横行,还要面对孙坚虎视眈眈。所以,刘表和荆州一直自顾不暇、一直无心无力。

二袁是袁绍和袁术。

袁绍在冀州渤海郡、袁术在荆州南阳郡。在当时,袁氏兄弟是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所以,用二袁代替荆冀二州更合适。而且,二袁的影响力,远在荆州和冀州之上。

这一点,连董卓都能清晰认识。“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关东的州牧、太守和刺史们,就是1后面的0,二袁才是1。所以,只要杀了二袁,叛乱自会平息。

袁绍和袁术出自顶级豪门,汝南袁氏。汝南袁氏,不仅四世三公,长期在中央最高决策层霸占一席,关键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韩馥是十镇诸侯中最大的官。但韩馥是袁氏门生。州牧级的门生见到太守级的少主,也只能收起官威、拱手称臣。因为出身优先于官职。

甚至,连被讨伐的董卓,都算袁氏故吏。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所以,董卓带兵入朝,老袁家并未阻止,甚至默许支持。只不过养蛊自噬,董卓反手屠了故主。

那么,袁绍、袁术这两个人,为啥是袁绍做了诸侯盟主?

首先是盟主只能有一个;其次是袁术比不过袁绍;第三是袁术的操作太烂。

袁绍、袁术的出身,普通人努力几辈子也赶不上。所以,这俩人一出场就在最高层。但越是高层越是排位稀缺。所以,竞争也就更为激烈。即便是顶级豪门的顶级精英,也要非常激烈地参与竞争。

竞争的方式,一般是刷履历、养名声、植部党。在这方面,嫡出的袁术真心比不过庶出的袁绍。

就刷履历而言,这俩人实际相差不大。在大将军何进之时,二袁都得到何进重用,算是旗鼓相当。“(何进)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

但官职履历,在当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士人圈的名声。“(袁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为了养名,袁绍硬是花了六年时间为父母守丧。这种搞行为艺术的狠劲儿,袁术比不过。

刷履历和养名声是为了植部党。所谓“部党”,简单说就是反建制的政治集团。皇帝管宦官、宦官制士族。这是桓灵以来东汉建制。反建制则是用游侠手段对抗宦官政治,实现“救时难而济同类”的最高原则。

所谓时难,就是桓灵以来的宦官政治。这伙坏人一直在祸国殃民,导致时局艰难。所谓同类,就是被宦官迫害的士人精英。这伙好人一直在受苦受难,于是只能抱团取暖。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占据道德制高点抨击时事,刺不透“面如千层铁甲”的宦官们。所以,就得以武犯禁,用游侠手段以暴制暴,即“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

袁绍、袁术一直在拉拢“以武犯禁”的游侠和名重当时的游士以壮大自己的部党。简单说,这些部党就是庙堂之上的高级黑社会组织。有权在手,那就凭借权力对抗宦官;没权在手,那就凭借武力死磕宦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桓灵以来的东汉政治,非常之乱。庙堂上的所谓贤臣大夫,心里不服、行动装傻,一直在唯恐天下不乱;江湖上的游士游侠,心里不服、行动也不服,一直做着搞乱天下的事。

在养名声和植部党方面,袁术相比袁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袁绍手底下的人,随便拉出一个小弟都是秒杀级的存在。比如曹操,跟袁绍一样,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不仅有钱而且领兵。比如何颙,得到过大名士陈蕃和李膺的赏识,相当于名士楷模的人物。再比如许攸,这家伙在中平五年试图策划政变、废黜灵帝,要勇有勇、要谋有谋。

所以,诸侯联军的盟主,也就非袁绍莫属。

这就是影响力。

实际上,大家还是谁也不服谁。但非要选一个总盟主,那就只能选出身顶级豪门、影响遍及天下的袁绍。

袁术只能作为一方诸侯加入讨董联盟。屈居一方诸侯,袁术当然不会满意。

在董卓之乱前,二袁之间早已势同水火,双方部党长期互相攻杀。甚至,袁术部党还差点儿把曹操捉了杀掉。曹操算是袁绍集团的二号人物。

在董卓之乱后,二袁虽然表面和解,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董卓,但骨子里还在较量。这时候,袁术不仅痛恨自己一直鄙视的袁绍,而且也痛恨归附袁绍的天下诸侯。

但是,相比袁绍,袁术不仅差在影响力,而且差在见识,甚至可以说差在智商。

就汉末三国的一众诸侯来说,袁术是最蠢的一个,明明一把好牌在手,却被他打得乱七八糟、众叛亲离。

跟袁绍一样,袁术的基本盘也是士族集团。所以,要想胜过袁绍,袁术就应该在士族集团中寻找伙伴、壮大自己。但是,袁术剑走偏锋,竟跟小霸王孙坚搞起了合作。

讨伐董卓大旗刚刚立起,身为长沙太守的孙坚立即北上,主动参加讨伐董卓之战。但是,《武帝纪》的十镇诸侯为何没有孙坚孙太守?

因为孙坚不仅出身太低,而且跟董卓是一类人。他不是有文化有影响的士人,而是有武力被鄙视的武将。所以,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不会邀请孙坚,甚至都不会想到还有孙坚这号人。

既然是这样,那孙坚为啥要北上讨董?

因为孙坚可以利用讨伐董卓这面大旗,把很多平时想干却不能干的事情全给干了。

孙坚看不上荆州刺史王睿。但王睿出自琅琊王氏,名士圈里的一号人物。所以,孙坚看不上也没办法。但借着北上讨董的机会,孙坚竟直接逼死王睿。甚至,连罪名都特别奇葩,说王睿犯了“无知罪”,然后逼着王睿吞金自杀。

孙坚看上了荆州首郡南阳郡。但南阳太守张咨是名士圈里的人,而且还是董卓朝廷为拉拢名士刚刚任命的。所以,孙坚看上了也搞不定。但借着讨伐董卓这面大旗,孙坚就可以搞死张咨。我去讨伐董卓、你不提供粮草,然后长沙太守孙坚就处死了南阳太守张咨。

逼死荆州刺史王睿、处死南阳太守张咨,孙坚大大得罪了士人集团。

但对孙坚来说,得罪士人集团根本不重要。他想要的东西,既不是讨伐董卓、以奖王室,也不是结好士族、以著声名,而是荆州。只要能当上荆州诸侯,那什么事都不重要。

对于孙坚这种小人,袁术应该怎么做?当时,袁术就在南阳郡的鲁阳县。

袁术大概率不会手刃孙坚给两位名士报仇。因为他打不过。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但袁术竟接纳孙坚,然后支持孙坚去打董卓。对于这件事,大家不仅不能理解,而且可以立刻把袁术开除出士人集团。从此以后,袁术不再是自己人。

那袁术是怎么想的?

接纳孙坚可以得到南阳郡,得到南阳郡可以图谋荆州。跟袁绍一直惦记冀州一样,袁术也在一直在惦记荆州。但杀张咨、取南阳这件脏活,他没法干。而孙坚却替他干了。于是,袁术可以合理合法地占据南阳。

那为何孙坚不能直接占据荆州和南阳?

得不到士族集团的承认,孙坚即便逼死荆州刺史,也占据不了荆州;即便杀了南阳太守,也占据不了南阳。所以,孙坚需要找到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就是袁术。这就相当于孙坚正式投到袁术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接纳孙坚这件事,袁术非常丧人品。这之后,别说跟袁绍竞争排位,就是自己当一方诸侯都很难得到支持。

虽然主力地区只有两州,虽然二袁互相敌视,虽然诸侯都有算计,但讨董联盟既然成立,那就可以对董卓暴击一番。即便无法形成六国攻秦的局面,但形成七国之乱的局面也是一番动作。毕竟董卓朝廷的资源也不多。

然而,实际的结果:不是关东诸侯围攻董卓,而是董卓吊打关东诸侯。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