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时期的卿族世家,是宗法分封下的产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讲究的是权势的世袭。在春秋变革的大背景下,以诸侯国的大夫以采邑为据点迅速发展、 壮大,成为春秋尤其是春秋中前期各诸侯国乃至当时“普天之下”社会的主导者。

卿族世家,出身一般是诸侯国国君的公子、公孙,他们从公室分出去独立分户,建立新的“氏”,世袭并几乎垄断了诸侯国的一切重要官职,左右着诸侯国的事务,是春秋舞台上支撑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中坚力量。

可以说,没有卿大夫家族,一部春秋史就说不下去。

一般提起春秋时期的卿族世家,人们主要的印象是晋国的诸卿,包括最初狐氏、先氏、郤氏等十一家大氏族,后期的六家,以后到晚期的赵、韩、魏、智四家。齐国有国氏、高氏、崔氏、庆氏、管氏、鲍氏、田氏等。宋国有出于戴公的华氏、乐氏、皇氏、老氏的“戴之族”,出于桓公的鱼氏、荡氏、向氏、 鳞氏的“桓之族”,出于庄公的仲氏的“庄之族”,出于文公的灵氏的“文之族”。郑国有以郑穆公的七个儿子为代表的七穆。

作为春秋时期的主流国家之一,鲁国的卿族势力也很强大,以“三桓”为代表的鲁国大家族把持了国政。很多人都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中知道了鲁国有个季氏,季氏(季孙氏)就是“三桓”之一。

虽说鲁国卿族世家以“三桓”为主,但鲁国并非仅仅只有一个“三桓”。鲁国卿族世家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国的卿族最晚在西周末年就巳出现,卿族立家多集中于西周后期及春秋初期,而鲁文公后便再无卿族命氏立家,并且其卿族全出自公室,从无像晋国、齐国那样有异姓卿族出现,这也表明当时鲁国的公室实力较强,故能握有分封卿大夫之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左传》所载鲁国执政卿族情况

讲鲁国卿族,首提“三桓”。 “三桓”是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他们分别是鲁桓公之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所以合称为“三桓”。作为鲁国强宗大族的“三桓”,前后执掌鲁国国政一百多年。

其中,季孙氏贵为“三桓”之首,世袭司徒,担任正卿,左右着春秋中后期鲁国的社会政治。

季孙氏始祖公子友,是鲁桓公的幼子,庄公的同母弟弟,庆父、叔牙的异母兄弟,字季,故称季友,谥号“成”,史称成季。

季友以贤能著称,庆父叛乱后,他拥立庄公幼子申为君,即鲁僖公。僖公将汶阳之及费地赐予季友作为封邑,费地也由此成为季孙氏的根据地。因季友有功于鲁,季孙氏自立家之初, 地位便高于孟孙、叔孙两家。

季友之后,季孙氏日益强盛。在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祖孙三人执政之下,共辅佐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六位国君,位列众卿之首,独专鲁国国政。

季孙氏不仅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还掌握着大量的采邑,控制着鲁国的经济命脉。季文子大权独揽后,废“井田制”,行“初税亩”,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他也获得了鲁人的拥护和支持,巩固了以季氏为首的“三桓”的执政地位,保证了鲁国局势的相对稳定,乃至鲁国一度出现了国人只知季氏,不知鲁君的情形。

从僖公元年(前659)季友担任执政卿起,到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近二百年里,季氏主系共有八代,除去齐仲无佚无闻于世和季悼子早卒外,其余六人皆为正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桓”之二的叔孙氏,始祖为鲁桓公的儿子叔牙。庆父之乱时,为保家族得以延续,叔牙在得到季友的允诺后,服毒自尽。叔牙死后,季友遵守诺言立其子公孙兹为卿,以嗣叔孙氏。

叔孙氏虽贵为三桓,但在前期一直充当着季孙氏和孟孙氏的配角。通过叔孙宣叔、叔孙穆子的努力经营,叔孙氏才得以越孟孙氏,上升为次卿,居于季氏之后,负责主外,活跃于鲁国的外交场合。

叔孙得臣是叔孙氏历史上的一位有名人物,是鲁国历史上有名的武将,就连他的三个儿子也是以他所虏的长狄首领的名字命名的。叔孙得臣还多次代表鲁国朝聘、会盟,还代表鲁国参加周襄王了的葬礼。叔孙得臣的长子叔孙侨如与同时期的季孙行父、东门襄仲、仲孙蔑同为鲁之重臣,多次代表鲁国出使他国、参加会盟、率兵征伐。

叔孙得臣之子、叔孙侨如之弟叔孙豹,谥号“穆”,是鲁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大夫,备受孔子及门人的推崇。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叔孙豹与晋国范宣子有关“不朽”的讨论,叔孙豹认为“不朽”可分为三等,一为立德,二为立功,三为立言,真正的“不朽”应该像鲁国臧文仲那样立言于世。

在叔孙豹的努力下,叔孙氏家族迎来了兴盛时期。后因家臣叛乱,自堕郁邑,叔孙氏逐渐衰微。终春秋之世, 叔孙氏其主系共经历了八代九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桓”之三的孟孙氏,始祖为鲁桓公之子,季友的庶兄庆父。庆父年长于庄公,古人多以孟(或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他的后代多被称为“孟孙氏”。

孟孙氏因庆父的原因,备受争议。鲁庄公继位之时,尚且年幼,季友与叔牙也尚未堪大任,所以庆父委以重任,成为权倾一时的正卿。鲁庄公去世后,公子般继位。庆父野心膨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连弑两位国君,后逃奔莒国。

庆父之难,是鲁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但在“世不绝祀”的原则下,僖公仍立庆父之子公孙敖为卿,以嗣孟孙氏。可见,孟孙氏的立家既无季孙氏来得伟大,也无叔孙氏来得壮烈,仅仅是为了遵守“世不绝祀”。

孟孙氏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孟献子,前后共在位47年,担任执政卿15年,他多次代表鲁国朝聘、会盟、征伐。面对晋国掌权的郤氏的失礼与不敬,孟献子断言郤氏将亡矣,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其眼光之独到。孟献子卒后,其后继者始终无法重振家威,大多数时候只能屈居于季氏与叔孙氏之后。

孟孙氏从庆父起,终春秋之世,共经历了十代十一人,是三桓中传承世代、人数皆最多的卿族。孟孙一族虽后有孟献子的辉煌,但终因族中缺乏叔孙豹、季孙行父那样的贤能之人,而无法超越季氏与叔孙氏成为“三桓”中的翘楚。终春秋之世,孟孙氏建树不多。但值得一提的是,孟孙氏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兄弟二人,曾学礼于孔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臧孙氏是鲁国历史上最早命氏立家的卿族之一,始自鲁孝公之子臧僖伯,是鲁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贯穿春秋始末的世卿大族,世袭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等。

鲁国臧氏一族俊贤辈出,在春秋诸侯国卿族中堪称典范。《左传》隐公五年就有“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之”的记载。从臧文仲开始,臧孙氏兴盛于鲁,并长期活跃于鲁国的政治生活中。终春秋之世,臧孙氏仍居于鲁国卿卿之列。在“三桓”为政的鲁国,臧孙氏屹立不倒,可见其家族势力之不凡。

臧文仲时,臧孙氏进入了其家族发展的黄金时期,臧文仲历仕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代国君,先后从政50余年,在鲁卿中,从政时间仅次于季孙文子,是鲁国历史上少有的贤卿。到其儿子臧宣叔时,臧孙氏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但臧孙氏作为鲁国传统势力的典型代表,一直受到“三桓”的打压,随着“三桓”势力的膨胀,臧孙氏的地位也随之下降,逐步沦为了“三桓”特别是季氏的附庸。武仲后,臧孙氏一蹶不振,最终消匿在历史的长河中。

终春秋之世,臧孙氏共有九代十二人,是鲁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贯穿春秋始末的卿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门氏同以上四个卿族一样,亦出自鲁国公族,为鲁庄公之后。始祖东门襄仲,即公子遂,为庄公之子,僖公庶弟。又称襄仲、仲遂、遂等,因居于鲁城东门, 故称之为东门氏。

东门襄仲于前643开始执掌鲁国国政,历经僖公、文公、宣公三世,前后共43年, 活跃于鲁国的内政外交。在鲁文公末年,在围绕鲁国国君位的继承斗争中,东门襄仲为了本族的利益而“杀嫡立庶”,杀死了文公的两个儿子太子恶及公子视,拥立公子俀为鲁君,即鲁宣公。此时的东门氏,权倾朝野。

东门襄仲死后,其子公孙归父继立为卿。鲁宣公在位十八年,三桓开始执鲁政,大有将鲁公取而代之之势。到鲁宣公去世时,鲁国诸大夫以“杀嫡立庶”之罪,共同讨伐东门氏。于是,东门氏被驱逐出鲁国。

东门氏为鲁国卿族中最短命的卿族,先后只经历了东门襄仲和公孙归父两代,在鲁政坛中昙花一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国卿族力量的发展变迁,以东门襄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为分界点。此前,鲁之大政掌握在国君及公室手中,而此后现了鲁君失国、政在大夫的局面。在东门氏被季氏所逐之后,“三桓”彻底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春秋后期,鲁国更是出现了“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的政治局面。

以“三桓”为代表的鲁国卿族,同郑国、宋国卿族相同,皆出自公室,与齐、晋两国以军功起家的异姓卿族相比,鲁国卿族是血缘宗法制下的旧贵族代表,这也注定了鲁国日渐衰弱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国主要卿族大家出身国君后裔情况

进入战国之际,鲁国卿族却逐渐销声匿迹,不但鲜少见于史书,就是诸子也很少提到鲁卿家族的情况。鲁元公更是趁季孙氏与孟孙氏发生矛盾时,借越国之力攻伐季孙氏。此后,季氏及其家族退守于费地,成为“小国之君”。季氏没落后,孟孙氏与叔孙氏更是不足为患,鲁君趁机收回政权。鲁穆公时任用公仪子主持国政,“三桓”便彻底失势。

到战国末期楚灭鲁时,卿家世族已在鲁国政坛销声匿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