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害怕已久的事发生了,有时是一种解脱。”——刘慈欣·《混沌蝴蝶》‍‍‍‍

作者|谢丹儒‍‍‍‍

摄影|清羽

来源|解语渊

1.

以前,我总找不到写作的动力,现在,我终于不用再找了。也终于,我可以说出那句我一直在说,一直想说,一直在试图去这样做的话了——“不要再回来了。你已经自由了。我也就自由了。”

和想象中有所不同的是,释怀和解脱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莫名有点感伤。有不舍,有眷恋,有缅怀,也有郁结。

我通过写作治愈,通过阅读逃避,通过书写重新梳理也在重新构建,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却又多少有些“郁郁不得志”的意味。关于写作,一件事只要做得足够久,该经历的总是会经历的。我也曾为了写而写,为真心而写,为替他人发声而写,为“名利”而写,为“作家”而写。尤其是,梦想成为作家。‍‍‍‍‍‍

有梦想,在我看来一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尤其是当你为梦想而奔赴时,整个人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献花和掌声一路随行,内心的欢愉和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它们无不在告诉世界:人就应该这样活着!永远年轻,永远热血沸腾,然后尽情地绽放,燃烧,飞腾。

坚定的目光,自信的笑容,沉稳的步伐,从容的气度,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华,那是怎样的不羁和洒脱啊!

我曾想活成这样一个人。但是……‍‍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说“但是”的人,可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于是,脱口而出,说完我就后悔了。‍‍‍‍

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一再发生,还可能继续发生……今天,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毫无征兆的,自然而然的,又如此理所应当。‍‍‍

2.

我很喜欢罗素的一句话,罗素说:“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这句话一直铭记于心,我并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它,但我已然知道的是,我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用到它。令我没想到的是,竟然这么快“事情”就发生了。‍‍‍‍‍‍‍‍‍‍‍‍

就在今天。我不知道历史的今天发生过什么,我却铭记下这一刻,这属于我的历史的一刻:

原本我都已经做好了“放弃”的准备,不再期待,不再思忖,不再幻想。

叙说重头,那已经是昨天的事儿了。在某平台突然看见有人发了一些文字,后面则添加了联系方式,鬼使神差般我也没多想就添加了。原本我还觉得这多半有什么“猫腻”。这多半是来自“互联网”的“直觉”,卖货、卖课、营销,以及各种“小把戏”,比如“收费进群”等。‍‍‍‍‍‍‍‍‍‍‍‍‍‍‍‍‍‍‍‍‍‍‍‍‍‍‍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些都没有发生,不仅没有发生,而且昨天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意思是,一切如常。

然而,就在上午的时候,手机振动,突然弹出“消息”——“已通过你的朋友验证请求……”‍‍‍‍

我随意地翻开对方的朋友圈,然后就看到对方信念似乎在“动摇”。作为一个写作十余年的人,自然一眼就能识别出其中的“意味”:是继续还是停下来?‍‍‍

当时,我也没多想,以资鼓励,我说:“你的坚持很有价值和意义。加油!”‍‍‍‍

另外,我补充道:“其中最起码的一点,虽然听过很多话答案不知道是谁说的,从你那就可以得到答案,就很欢喜。”‍‍‍‍‍‍

没有想象中的高冷,或冷落,或冷漠,都没有。反而有些俏皮,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出乎意料是因为但凡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十万余),都会逐渐生出些许“傲气”(傲慢);说情理之中是因为对方只是在借助其表达完成自己的表达,而这样的“年轻”就该是充满活力的,热情的,又或外冷内热,都有可能。‍‍‍‍‍‍‍‍‍‍‍‍‍‍‍‍‍‍‍‍‍‍‍‍‍‍

我曾历经过这个阶段,自然也明白。

有了对方的回复,话题深入,我脱口而出:“你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作家的,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你的梦想。但祝福只有好,没有坏。”

说完这段话,我就后悔了。‍‍‍‍‍

梦想,什么是梦想呢?“十年寒冰,难凉热血”。梦想,是个很大的词,同时,它又是如此脆弱和残酷。‍‍‍‍‍‍

然后,我自问,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我还有梦想的吧!无论是从小灌输的观念,又或对梦想的执着和偏执,乃至于狂热,我虽然不把写作当成是我的梦想,但我总在寻求点什么吧?细思极怖。‍‍‍‍‍‍‍‍‍‍‍‍‍‍‍‍‍‍‍‍

3.

丝毫没有意外。我很快就推翻了写作。我并不那么想成为一个作家,尽管这是我十几岁时的梦想。然而,和大家不同的是,我对于自己的梦想,历来是身体力行地去践行而非在臆想、幻想、想象中去准备。我愿意活成那样的人,继而我愿意那样活着,然后我会活在那样的环境中,像一名真正的作家那般生活,以那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简单说,我的梦想,我从未想过“梦想”该是什么样。我只是按照我的理解去竭尽全力地抵达。我没有成为作家,但我花了四年时间,在APP上记录的阅读时长为九十多天(九十六天十四时),阅读总字数49626万字,阅读完成三百多本。这还只是一个APP。实际上,我同时在用三个阅读APP,与此同时,我也在读纸书,加起来上千本是有的。而我的写作,每年近两百万字的记录和反思。我逐渐明白了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一个在于展示,一个在于叙述。然后,写短篇二十万字已经达成,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简单说,我在一个行业已经深耕十多年,我大概都明白了。我是说,该经历的我都经历过。‍‍‍‍‍‍‍‍‍‍‍‍‍‍‍‍‍‍‍‍‍‍‍‍‍‍‍‍‍‍‍‍‍

无论是讲课,还是说传授,又或“收费”(变现)的种种。我都了解得差不多了。至于我为什么不去做呢?我是有机会的,只是我不想、不愿意、不喜欢。‍‍‍‍‍‍‍‍‍‍‍‍‍

那时,我就在想,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成为一名作家吗?按照我的理解,我已经深处其中了。想想看,无论是写作,又或名利,又或资源,又或机遇,又或社会承担、社会价值,这些都是我正在做且不断再加深的事儿啊!‍‍‍‍‍‍‍‍‍‍‍‍‍‍

我是说,如果你成功了,你还会否选择继续写下去呢?这是判断你梦想的真实存在的依据了。梦想,即差距,即不够,永远是不够的,永远是不满足的,且永远是无法与之匹配的。‍‍‍‍‍‍‍‍‍‍‍‍‍

就像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我想改变世界,结果却企图“一步到位”的聪明。而这种聪明,恰恰是“自作聪明”的表现。我是说,就像那个谁说的那般: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改变世界。但我发现改变世界很难,因此我试着去改变我的国家。当我发现我也改变不了国家的时候,我开始想着要改变我居住的小镇。我也没能改变小镇。年纪大一些了,我尝试改变我的家人。现在,我已然是一位老人。我才意识到我所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我突然觉得如果很久之前就改变自己,我就可以影响到我的家人。我的家人和我就可以影响我的镇子。他们的影响力就可以改变国家,那样的话,我就真正改变了世界。”

当然,这有待求证。然而我要说的是,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何其不是如此呢?什么样的人会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呢?或者说,他看重的又是作家的什么呢?‍‍‍

仔细思量不难发现,那些梦想成为作家的人,他们不过是仗着自己的“聪明”,“假聪明”,企图一步到位的跨越罢了。他们压根不知道作为一名作家所要面临的远远不是如何“变现”,又或如何成为一名作家那样简单的问题。就像为什么会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呢?真的那么简单吗?

究其根源,这是“驯化”的结果啊。无论是从小到大,好像我们的知识来源,又或智慧来源,都是起源于“书本”。而书本是何人所著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这意思是说,好像我们把书本等同于智慧去运用了。就像某人所说,“书读到了,你自然就懂了。”

然而,事实却是,多少人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从中一无所获。我是说,你读得书多就意味着你一定会按照书中的“规训”去做人,那是两码事儿;我是说,我们也并非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啊;我是说,知和行之所以分开讲,那是基于我们的“认知”,而非本来如此;我是说,当你把一件事当成“梦想”去想象,去理解,去领悟,去感受等,它已然扭曲,已然不符合实际了。‍‍‍‍‍‍‍‍‍‍‍‍‍‍‍

是的,梦想即不是,即还有一段距离,即你不可知、是未知,即你无法用平常心去对待,永远是不足的,不够的,不配的。也就是说,梦想就只是梦想而已。

一如怎样的人才会梦想着成为作家呢?显然不是那些已经是作家的人,恰恰是那些想成为作家却又不是的人。‍‍‍‍‍‍‍‍‍

换句话说,作家是什么呢?他们压根一无所知。

他们被盲目崇拜,被文字所治愈、温暖、共情、共鸣;他们被精神所吸引,反思、反省、记录也遗忘;他们被文字冲昏了头脑,感性、感触、情感、情绪;他们难得清醒、理智、客观、独立;他们被压着,被洗、被洗脑、被影响和传染,他们被干扰着而不觉被干扰。他们从未真正踏入作家的行列,不曾像作家一样生活过,不曾真正接近任何一个具体的人(乃至于自己),他们被各种知识、理论、原理、技巧所迷惑,他们从未想过,作家不是天生的,尽管有天赋使然,也不尽然是天赋,他们已然忘却怀疑……

他们早已丧失了成为作家的可能性。意思是,情感冲昏了理智,他们已然忘了作家并没有那样的智慧,所谓智慧不过是“后事之师”的分析判断,就像“没有哪一个作家事先想好每一句话才开始动笔的”。大多数的作家不过是遵循简单的原理:“先完成后完善”、“从写作中学习写作”,仅此而已。都是写出来的。就像风格,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重复和数量频繁,继而大家总结得出的结论而已,实则依旧是偏见。重要的始终是内容,始终是表达啊!‍‍‍‍‍‍‍‍‍‍

就像世人在意谁是第一人说,谁是第一人,然而,他们不过是在做自己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罢了。

至此,你说什么是梦想呢?那不过是怯懦者的一个逃避和给自己一个体面拒绝的理由罢了。真的奔赴,哪需要多想,写就是了。‍‍‍‍‍‍‍‍‍

就像坚持,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再是“坚持”。究根结底,要么成为“第二本能”(“惯性使然”),要么早已放弃,都有可能。而我的梦想呢?‍‍‍‍‍‍‍

我习惯于先活成那样的人,再去谈梦,继而去具体化、具象化,去具现它,我的想。错的,我认。但我依旧会继续不断填充它,直至抵达。‍

所以,这不是“解脱”,是“重构”,是“重生”。‍‍‍

无缘不识,不期而遇。感谢相遇,感恩!

最后,一如罗素所言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着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