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白228街坊”成了杨浦的热词。

它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21000多户产业工人的家,后来随着城市更新,于2016年彻底动迁,最后一批居民搬离这里。作为上海现存唯一成片“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这几天,228街坊以文化商业综合体的崭新面貌,面向公众开放。智慧型菜市场、野营草坪、咖啡馆、展览厅,公共设施在这里集合与优化。

看到228街坊的变化,

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

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5月1日,

他们自发组团,重回故地,

在老宅变迁中感受时代浪潮。

“我们桌坐了一圈,全是以前住一楼的。你是1室的,我是2室,他是3室……”上午十点,在228街坊的大草坪旁,七年前搬走的居民们又回来了。十来个人在咖啡桌周围坐成一圈,故地重游,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已经来过好几次的居春英,正是此次行程的召集人兼导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看,我们现在在的位置,以前就是通往二楼的大门,每天回家,楼上那5户就从这里上楼……”

曾经是上海最后的成片“两万户”,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创新型城市街区。228街坊,承载着大家的太多回忆。1952年,在本地工人住房困难的背景下,这片土地乘上全市兴建“工人新村”的东风,参照前苏联集体农庄结构模式,新建了一批住宅。一年后,大批工人入住,烟火气弥漫整个杨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春英过去的家,就位于长白228街坊194号楼,即现在的2号楼。仅24平方米的“一室半”,住着她和丈夫、女儿三口人,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却堪称“豪宅”。

“当时,厂里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把我分到了这里。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一进去,哇!24个平方米,这么大啊!把家具日用品都放进去,还显得空空落落的,心里真是很激动。”居春英说,“这么大一个房子,我们家住着多宽敞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睦的邻里关系也让她难以忘怀。居春英说,这栋小楼以前共住10户人家,楼下5户,楼上5户,大家互相照应。刚搬进来时,居春英的孩子才读小学一年级,每天放学回来,自家还没有大人,隔壁邻居就主动让孩子上自己家去,给孩子准备餐食。“早上,我要是洗了衣服晒出去,大家下午都会帮我收进来的。如果有外头的人送东西来,他们也会帮我代收,关系真的很好,这在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走走看看,一路参观,大家始终聊个不停。过去的生活场景,在眼前一一浮现。在新造的模拟小卖部里,仿真的窗户,货架上的洗衣液、大米、零食,无一不提醒着他们,早在上个世纪的228街坊,就已经是周边的商业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4年,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是弄堂里的孩子。这里居住的多是双职工家庭,大人都在单位里上班,三班倒,所以配套设施必须要跟上。”长白228街坊动迁居民盛炎明说,“酱油以前是拷的,拷酱油、拷老酒,全部在这里。”

然而岁月流逝,“豪宅”也会老去,“两万户”带来的不便与困窘日益凸显。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有些居民自己在房屋外侧搭起了违建,走廊里永远潮湿,公用的厨房间和卫生间满是鼻涕虫和蟑螂。一个又一个家族在长白228街坊的小楼里壮大起来,对居民们来说,这里已经不够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在2016年,228街坊重启动迁,三百多户居民彻底告别共享厨房、卫生间的日子,迎来新生。“动迁组进来了,我真的激动地不得了,我当初第一句话就喊,阳光终于照到我们这里了。现在多好啊,心宽体胖,胖了20斤了。”长白228街坊动迁居民李爱平说。

动迁后,大多居民仍住在附近,从新家就能眺望228街坊的建设与发展。旧宅焕新,设施齐备,人气火爆,他们打心眼里高兴。“七年过去了,这里已经大变样!”长白228街坊动迁居民池梅芳说,“这里有草坪,门口有菜市场,边上开了熊猫饭堂,建了人才公寓,听说以后还要开咖啡店和健身房,对我们附近居民很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起本次回访的居春英说,自己愿意定期和老邻居们一起回这里,重温那段岁月,也见证老宅的涅盘。“这次出发前,我跟他们商量说一起去228街坊,他们一下子响应,统统过来了。因为这是我们的老房子,看它越变越好,我们感到很自豪。”老邻居们表示,希望未来科创集团还能继续开展这些主题系列活动,为百姓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社区。

据悉,该项目由长白新村街道与科创集团等单位主办,未来,这里将持续优化,着力为居民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助力周边“文化更深厚、社区更便利、资源更丰富、社交更多元”。

汤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