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德莱恩、马克龙等欧洲政要相继访问中国以后,欧盟也开始基于他们的成果,准备制定一项新的对华外交战略,核心概念是冯德莱恩前几天在欧洲议会演讲时,公开提出的“去风险化”。而中方关切的“战略自主”,反而没怎么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德莱恩访华后表示,中欧关系要“去风险化”】

从冯德莱恩演讲后各方的反应来看,这个理念得到了欧盟成员国的普遍接受,但仅有共识是远远不够的,“去风险化”目前仍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欧盟还需要出台配套的政策,进行具体且深层次的定义。这就从整体上构成了欧盟今年夏季峰会的主要内容。

据悉,目前这场夏季峰会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桑尼诺,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三人,这几天与成员国在欧盟的外交代表进行非正式会谈,互相交换意见,而后各方将基于沟通成果,共同起草一份立场文件,而后在外长会上展开进一步审议,最后再在元首峰会上进行讨论。

文件的大纲相对而言很好确立,毕竟核心概念已经有了,而且各个成员国都没有分歧。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欧盟这个去风险化,有点像选择性脱钩。我们讲脱钩的时候,一般指的是经贸上的全面脱钩。但这个欧盟自己都接受不来,以中欧经贸合作的紧密程度,全面脱钩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几个与中国往来尤其密切的成员国都会带头反对。

【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桑尼诺这几天频繁与成员国代表接触】

而去风险化,就是一个比较折中、也符合欧盟内部政治正确风向的方案,主要是在关键产品方面减少对中国依赖,限制和打压对中国的高科技投资。把欧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从全方位、全面的合作,转化为普通商品之间的贸易,以及一般领域之间的合作。可以理解成是给中欧关系人为地制造一个瓶颈,一个上限。

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明确的就是,这种选择性脱钩,虽然仍会对中欧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欧盟可以接受,或者乐意接受的范围内,只不过“去风险化”作为近段时间才兴起的一个新概念,欧盟自己也不清楚要具体怎么操作,成员国立场一致并不代表利益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去年底曾单独访华】

这就像欧盟的“战略自主”一样,口号喊了这么多年,直到近段时间,在法德两国的大力推动下,才初见成效,但即便如此内部仍然存在不少异议。相比起来,“去风险化”这个概念,可没有“战略自主”长达10年的先发优势。

对外政策也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虽然每个人都同意“去风险化”跟“战略自主”的说法,但想要在实际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体现出来,又不至于引发大的外交风波,难度可不小

但欧盟方面想的,是能在夏季峰会前,这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尽快谈出一个所以然,但这种安排显然有些过于紧迫了。

【马克龙访华后的表态,在欧盟内部引起极大争议】

更何况,欧盟眼中的中欧关系,经贸固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欧盟的对华外交战略,也不会只着眼于经济领域,政治议题也是无法绕开的一环,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欧盟对台海问题的态度。在这个方向上,欧洲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又该传达什么样的统一立场,至今内部连共识都没有。马克龙访华后对台海问题的表态,可是在欧洲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舆论风暴,可见分歧有多严重。

这就注定了,欧盟想要商讨的新对华战略,很难通过一场峰会就能搞定,也不会给中欧风向带来一夜巨变的风险。这势必将是一项长期工程,少不了要做各个成员国的外交工作,同时涉及到复杂的利益交换问题。至于其他的替代方案倒也不是没有,但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反而更小,这个反而还有可以协商的空间。

【战略自主喊了10年,才在德法推动下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另外,面向中国制定新的外交政策,也不意味着,欧盟要全盘推翻过去对中国“合作伙伴、竞争者、系统性对手”的三重定位,基于“去风险化”的新政策,是可以与过去的定位互相兼容的。或者可以这么说,中欧关系发展的过程中,这三个定位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动态变化,从而对欧盟的外交政策起到一个塑造作用。

不过,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前几天也提出了跟欧盟类似的构想,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顾问沙利文就表示,美国寻求与中国关系“脱险”,而不是“脱钩”,放在英文语境下,其实跟欧盟的“去风险化”是一个意思。这也表明,在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上,欧盟与美国仍然有一定的共识,接下来美欧或许会通过协商方式,对有关话题进行更多交流。

可以预见,中欧关系接下来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对于发展方向以及合作方式,中欧都有不同的愿景,这是因为双方的地缘政治诉求不同。但对中国而言,中欧关系需要尽可能排除政治因素的干扰,专注于经贸层面的合作;但对欧盟来说,经贸跟政治两大议题缺一不可,经贸往来上的“去风险化”,也需要通过政治手段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