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

4月29日是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很多人都在这个假期规划了外出旅游。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种特别的旅游方式——交换式旅游。具体来说就是两个陌生人互相前往对方所在城市旅游,同时“零成本”住在对方家里。专家指出,交换式旅游需要防止出现泄露隐私、盗窃、人身安全等问题。

今年五一假期,公众旅游方式更加多元,既有“特种兵式旅游”,也有年轻人混入老年团旅游,“交换式旅游”也再次出现。无论是出现新兴旅游方式,还是过去某些旅游方式再现,都是民间智慧与勇气的结晶,都有其形成缘由和存在价值,也各有利弊。

以“交换式旅游”为例,主要特征是交换者双方出行的目的城市对换,一方到对方城市旅行,双方互相提供自己的住处免费让对方使用,并且帮助对方规划行程或者介绍本地的名胜及小吃等等。显然这种旅游方式类似于民间互助,具有降低旅游成本、扩大社交范围等优点。

其实“交换式旅游”之前就有,只是比较散而已。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夕重新进入舆论视野,主要缘于两点:一是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和民宿价格齐涨,有人为降低成本将目光投向“交换式旅游”;二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尝试新的旅游方式。

加之今天社交媒体愈加发达,为网友之间交换旅游提供了信息、沟通等方面的支撑。比如有人会发帖征集可交换旅游的对象,有人看到后觉得合适就会“接帖”。这种旅游方式不但能降低网友旅游成本、扩大社交圈子,还相当于在陌生城市找了个私人定制的“导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盘活社会闲置旅游资源的方式。选择“交换式旅游”,就等于把闲置的房屋、“导游”等资源利用起来,由于创造了双赢,所以受到一些网友青睐。

但由于这种旅游方式存在风险因素,注定很难火起来。有调查显示,约有62%的人认为交换旅游“不靠谱”,仅30%的人认为“可以试试”。主要原因在于,“交换式旅游”基于相互信任,但这种信任很难快速建立起来,因而网友担心“物品丢失”“侵犯隐私”等。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虽然通过社交平台,陌生人之间可以快速组合配对、建立联系,但双方的道德人品究竟怎么样,只有经过时间和交往的检验才能看到结果。在个人隐私权益频被侵犯乃至某些违法犯罪现象多发的今天,若让陌生人住进家里的确潜藏着多种风险隐患。

如上述专家所言,“家是个人隐私的空间,交换住处时,相当于向别人开放了你的隐私空间。”如果别人再将你家的隐私外泄,问题会更大。假如别人利用你家违法犯罪,你不免要受牵连。所以,“交换式旅游”须以建立信任与安全保障为前提,以免“引狼入室”。

对于招募或者拟参与“交换式旅游”的网友来说,既要尽量更多了解你的交换对象的真实情况,特别是人品和信用,也要以详细的合同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尤其是涉及安全和风险的行为。目前来看,同性别之间的交换旅游风险相对较小,而异性之间的交换风险相对较大。

社交平台不妨向“交换式旅游”延展,提供相关服务,或者开辟专门的平台来服务于“交换式旅游”。平台从中提供服务,可对旅游交换双方的个人信息进行把关,以减少风险隐患。平台居中服务,也能起到隐性的监管和担保作用。当然,政府监管更不可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