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二泉映月》让阿炳千古留名。他是个道士,也是个落魄的败家子,除了一手高超的二胡技巧之外,他最为人争议的是他的身世。

或许,他这一生,只是为了留下这一曲曲的悲情二胡。

阿炳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世荒唐,二胡少年堕落

阿炳出生于1893年的一个道观中,他的出生并没有受到欢迎,而是让自己的母亲背负了很多年的骂名。

母亲叫吴阿芬,年轻时嫁给了无锡的富家子弟,原本她的后半生应该是吃穿不愁,但是刚进门半年,她的丈夫就去世了。

她身上被贴上了“克夫”、“命硬”的标签,一个道士更是说她身上有“煞”。

为了破她身上的“煞”,婆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请道士来做法。

或许是上天的安排,吴阿芬遇到了华清和,当时的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一个是长相秀气的年轻寡妇,另一个是仙风道骨的“风流”道士,在一次次的相处之下,两人互相看对了眼。

吴阿芬甚至还跟华清和同居,怀上了他的孩子。

为了保全华清和的声誉,吴阿芬选择独自承担骂名,也正因如此,阿炳是在咒骂声中出生、长大。

对于阿炳来说,母亲给了他所有的爱,但是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在他四岁那年,因为多年的抑郁缠身,吴阿芬选择了轻生。

宗族的老人们见孩子太小,就让他的婶娘抚养他。但是本就是个身份不明的孩子,还没有父母庇护,阿炳从小受尽白眼和委屈。

直到8岁这年,华清和收他为徒,并让他上私塾,跟着先生学认字。

阿炳在私塾学了三年,认得一些字之后,华清和便开始手把手教导他。华清和擅长的是乐器,他把自己所会的东西都教给了阿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炳在乐器上很有天分,任何一种乐器,他都能很快上手。

在华清和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下,阿炳对各种乐器都有了很深的造诣,其中最擅长的就是二胡。

阿炳特别勤奋地学二胡,没日没夜地苦练,以至于他的指头上都结出了一层厚实的老茧。

年仅18岁,阿炳就已经声名显赫,在那个时候,他还被人称为“小天师”。

刚开始,面对着荣誉和人们的追捧,阿炳并没有迷失,而是继续加强自己的演奏技术。

直到他21岁,这一年是他人生里的转折点,也正是从这一年,他开始走下坡路。

一方面,他的师父华清和得了肺病,去世了。临走前,华清和特意交代,让阿炳做雷尊殿的掌舵人。

二是华清和离世之前对阿炳袒露了身份,他不但是阿炳的师父,还是他的亲生父亲。

阿炳一直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够遇到像师父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对他倾尽全力的栽培。

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喊了十三年的师父,居然是他的亲生父亲,而他只是一个私生子。

这种家庭背景让阿炳非常难受,这种巨大的落差让阿炳开始失控。

吃喝嫖赌,沉沦放纵

自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阿炳一蹶不振。

这时候,他真真切切的意识到自己真的成孤儿了,他也终于承认自己的身世的确如别人说的那样不堪。

在这样的崩溃心态下,阿炳开始酗酒,他试图通过喝醉来让自己暂时逃避痛苦和现实。

他每天都喝得烂醉,对雷尊殿不管不顾。不过,当时雷尊殿本身香火就很好,他就算不管,也能源源不断地拿到钱。

阿炳拿着这些钱开始自己的“摆烂”人生。自古“酒色”不分家,酗酒的他,后来经常出入烟花柳巷之地,沉迷情爱之中。

一个出手阔绰,而且看起来没什么心眼的“公子哥”,在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眼中,那就是块“大肥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们有心接近,很快就跟阿炳称兄道弟。就这样阿炳开始堕落,他不仅染上了烟瘾,整日抽大烟。

他还在别人的撺掇下频繁出入烟花之地,最终染上梅毒,又因拖延治疗而双目失明。

这时候的阿炳名声尽毁,身体也无法承担法事工作,因此被道观赶走,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

直到这事,阿炳才醒悟,但是一切都晚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依靠从“父亲”那学到的一身手艺来养活自己。宗族的族老虽然恨铁不成钢,但还是找人前去照顾。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影视作品里,阿炳的身边总是不缺“红颜知己”。但现实是,在他身边的只有他的丑妻“董彩娣”。

董彩娣本是江苏人,年轻时嫁给了镇上的皮匠,婚后,她还为丈夫生下了5个孩子。

生活虽然艰难,但是夫妻俩一起干活,也能勉强养家糊口。

直到1924年,丈夫身患重症不治身亡,董彩娣实在没法养活5个孩子。

于是,她把大儿子送去当学徒学手艺,把三个女儿送给别人当了童养媳,最小的儿子也让她送给大姑姐。

在安排好一切之后,她孤身一人来到无锡,在一家烟馆干活。当时阿炳经常去烟馆抽大烟。

一来二去,两人慢慢熟悉,也了解了彼此经历的事情,同是落魄者,两人颇有些惺惺相惜。

最终在1933年,两人结为夫妻,一同住在“父亲”给阿炳留下来的一间破屋里。

相依为命,铁嘴爱国

因为阿炳的身体原因,婚后,两人一直没要孩子。不过,对于他们来说,孩子并不是必须要的,因为那时候他们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阿炳每天穿着一袭长衫、背着琵琶、抱着二胡,兜里揣着两块竹板,上街卖艺。

董彩娣只要有时间就会在前面牵着阿炳的衣角为他引路,或者在家里洗衣做饭等阿炳回家。

阿炳很喜欢吃蚌肉炒大蒜和红烧蹄膀,只要钱一充裕,彩娣就会给阿炳做。

就这样,两人在一起生活了近二十年。

后来,日本侵略无锡,有一人直接反水做汉奸,仗着敌人的势力,无恶不作。

阿炳虽颓废过一段时间,但他本身的三观很正,面对汉奸,他直接编词作曲,在街头大骂汉奸。

汉奸得知此事后,心里很是恼火便下令要逮捕阿炳,谁知没等他行动,他就被人击毙。

阿炳拍手称快,直接连夜做出《吴正荣恶有恶报》的段子,引得无数百姓叫好喝彩。

因为年轻时的荒唐,阿炳的身子已经破败,但面对国家危亡之时,他还是毅然站了出来,凭自己的一身本事维护自己的国家。

他把军人们奋勇杀敌,绝不退缩的故事编成小曲,在大街小巷传唱。还特意创作《听松》这一二胡独奏曲。

在演奏之前,阿炳总会先讲述一段南宋时期,入侵者被岳飞打得走投无路的故事。

他主要是以入侵者的失败来比喻日本侵略者也终将会失败,用岳飞的英勇奋战振奋人心,坚信中华民族必将侵略者赶出疆土,取得胜利。

如他所想,中华民族的确取得了胜利,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消息一出,举国欢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音乐绝唱,黄土埋身

1947年,阿炳因肺病已经没法像以前一样走街串巷的演奏,体力也大不如前。

平时也就只是在家里帮人修修乐器,指导邻家有天赋的孩子演奏手法。还把自己原创的二胡曲教给这个孩子。

后来,也正是这个孩子让阿炳的二胡曲重见天日。当时,杨荫浏教授在听了那首二胡曲之后,直接激动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他询问孩子这二胡曲的作者是谁,就这样,阿炳又一次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

1950年,教授直接登门拜访,请求阿炳再次为他演奏那首二胡曲。期间,教授在旁录音记谱,一曲作罢,他询问这二胡曲的名字。

阿炳表示此曲无名,教授实在不忍如此曲子被埋没,两人商量之下,决定称这二胡曲为《二泉映月》。

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教授与阿炳定下9月25日来一场公演。

当时,阿炳久病未愈,身体一直很虚弱,并不适合耗费体力演奏二胡。

但是面对观众们的呼声,阿炳直接应下,拿出自己的二胡向台下深鞠一躬道:“承蒙父老乡亲们的错爱,我就算是累死在这台上也心甘。”

当天,满场都是人,舞台下、两边街道的二楼窗户处,站满了人。

一首《二泉映月》通过阿炳的手,诉说着自己的苦难与辉煌。

一曲作罢,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站起身,颤巍巍的脱帽向台下点头示意。

阿炳的晚年生活虽然依旧贫苦,但是董彩娣的五个儿女长大后对两人都很孝顺。孙子孙女也曾在阿炳身边生活过一段时间。

在演出完的两个月之后,阿炳病逝,终年57岁。当时董彩娣带着子女和孙子孙女一起给阿炳送丧,受到人们的赞誉。

在阿炳离开29天之后,董彩娣也随着丈夫离开。

他们留下的照片很少,但是他们的故事随着那首《二泉映月》流传至今。

阿炳的一生坎坷,4岁丧母,21岁丧父,而立之后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尝遍世间冷暖,看尽人生百态。

人们都拿他和贝多芬、米开朗琪罗、舒伯特、梵高作比较,他们几人皆是生前孤苦潦倒,死后名誉天下,的确有几分相似。

陆文夫曾经想把身处社会底层的真实阿炳写出来,但是他发现自己顾虑重重,无从下笔。

陆文夫

因为在当时的“阿炳热”之下,人们容不得他身上有污点。直到陆先生离世,他也没能写出自己最想写的东西。

最后他发出感慨“人物传记千万别信,完全不是那回事儿”。

不过,正是因为阿炳的这些经历,才造就了他的乐曲,乐曲里表达的是真实的他的经历和行为。

年少时悲苦,他勤奋练习摆脱底层命运。青年时叛逆,他放纵颓废毁掉大好前程。中年时落魄,不得已上街卖艺只为糊口。

晚年的阿炳并不好定义,不过他的确是返璞归真,回归到了音乐的本质,留下了经典名曲《二泉映月》。

人的一生难免浮沉,自古以来的伟人,大都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生活的泥沼里挣扎。

苦难不一定绝对会被战胜,但是在生活面前,不垮就是赢。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