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灾难的源头

最近宝马mini在上海车展因为一盒冰淇淋,引发了一场公关灾难。

事情发生在2023年4月19日。

当天有一位抖音博主拍摄时发现,宝马mini车展现场有派发冰淇淋的展台,

但当有位中国小姐姐上前去问“可不可以领取”时,

礼仪小姐姐们一口回绝“没了,发完了。”

随后不久,一名外国人同样上前询问时,

两位礼仪小姐不仅当即拿出了雪糕,更耐心向这名“外国友人”演示起如何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频一经发出,一时舆论哗然,

宝马涉嫌歧视中国人的危机就此点燃。

不少人冲到宝马的官微底下评论,该事件当天就冲上微博热搜。

事发以后,国人的怒火很快烧遍了事件相关的其他对象。

最先被批斗的是该车展的雪糕供应商。一个官微只有两千多个粉丝的账号,一下子涌进九百多条恶评。

吓得厂家急忙出来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未参与品牌活动现场运营。”
“具体服务并非我方负责。”
“诞生于上海的冰淇淋品牌。”

言辞之间竭力撇清关系,话里话外都在传达一个意思:

“你们找错人了,我是自己人,歧视这锅我不背。”

第二个受到波及的是风暴中心的两位礼仪小姐。

网上很快有人扒出两位小姐姐的抖音账号。

虽然未能看到两位当事人的社交账号评论,但从双方均封锁了账号动态来看,

可以猜测出他们已经经历了网友的人肉+骚扰。

更直接的证据,是图1 中被误认为是礼仪小姐之一的“一颗小羊羊”,

她在小红书上澄清她并非当事人,并坦言

“很多对她的人身攻击已经影响到她的生活状态。”
“私信我已经不太看得下去所以关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两位“正主”收到的网暴私信,只会更加言辞激烈、内容肮脏。

02. 风暴的升级

在4月20日下午2:12,宝马匆匆发出一份声明。

它将事情归咎到“内部管理不细致”和 “工作人员失职”上。

一个疑似挑战民族尊严的行为,

官方只用了短短119个字回复。

品牌显然对此不怎么上心,回应的态度也有些敷衍与不重视。

这份轻视也让小小的雪糕引发的不满进一步扩大。

“疑似歧视”事件发生后,有个别自媒体博主自发到展会现场,免费派送冰淇淋,并扬言:“中国人免费领。”

车展现场的工作人员驱逐了这名博主,并企图拿走他的雪糕,

这一切都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另一边,有一名女主播原本在展会上现场直播,后来不知何故被工作人员与安保数人集体拖离。

期间为了减少他人注意力,工作人员还打了一把黑伞遮蔽保安的行为。

这些混乱事件中的工作人员,到底是来自车展主办方还是宝马品牌方,我们不得而知,但混乱的源头是最初的“区别对待”,

因此这些后续事情的“罪魁祸首”大多都被算在了宝马头上。

工作人员本意也许是为了维护现场秩序,但这些举动在事件发酵后有了另一层“歧视中国人”的意思,闹剧进一步扩大。

03. 不讨好的二次道歉

伴随着工作人员的接连失职、缺乏诚意的道歉初稿、自媒体博主的声讨、群众的愤怒,宝马面临的处境已经是四面楚歌。

这种声誉的崩盘最先体现在股价上。

截至4月21日上午, 宝马的股价下跌了3%,市值蒸发了21.6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概是163亿元,以展会雪糕供应商Luneurs 的雪糕单价(35元/球)来算,此次宝马损失的总额相当于4.6亿盒雪糕。

而最热闹的时候,一天之内就有6个关于它的微博热搜。

热搜上被媒体总结为“史诗级灾难公关”的回应,则源于宝马的第二次道歉。

于4月21日上午9点,宝马终于作出了一次郑重的回应。

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份声明虽然篇幅稍长,但多处地方经不起检视。

(公关稿涉及到小编所学专业,这次可以说是遇上同行灾难了)

首先,宝马解释得太迟了。

在危机公关中有“黄金24小时”原则,意思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是品牌方对公众解释、澄清最有效的一段时间。

宝马在第一次回应上抢到了时间,却忽视了澄清质量。

在第二次道歉时才认真解释,网友已经不买账了:“雪糕既然是发给外国工作人员的,品牌领导层和公关部肯定都第一时间知道了,为什么第一次声明不说?这是现编的理由吧?

没有第一时间解释清楚原因,让这份“迟到的解释”可信度骤降不少。

而解释的内容也有问题。

危机公关中,公关最先需要做的是识别“危机是什么?”

其次思考“怎么解决这个危机?”

在此次事件中,核心的危机是“宝马涉嫌歧视中国人”。

品牌方的二次回应显然是在解释自己的“争议举动”,试图消除“歧视”的误会,

告诉大家:“礼仪小姐姐没有歧视咱们国人,外国人能拿到雪糕是因为他“恰好”是我们的同事哈,我们工作很辛苦的。”

但这个解释糟糕的地方在于引入了另一对身份矛盾——“工作人员vs 群众”。

在“国人待遇vs外国人待遇”这对争议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品牌方这时候偏偏新增一组身份干扰视线。旧账添新仇,争议的战线越烧越长。

正如许多网友质疑那样,

“所以你们还当着群众的面,把雪糕分给工作人员?”

有展会专业的网友也质疑品牌方这种操作不专业,

“此次活动本身留给观众的雪糕数量本就有限,还当着面分给工作人员,这是宝马在做活招聘广告吗?告诉大家我们对员工特别好?”

要知道第二次道歉距离第一次,已经过去19个小时了,

十几个小时就只作出了这种解释,内容还是疑似借鉴了网友想法经过润色加工,真实性存疑,网友显然不买账。

再者,二次回应的措辞显然不妥。

在第二篇稿子里,宝马使用到了“反问句”。

“可不可以请大家给她多点宽容和空间?”

反问句不妥,是因为它传达出的意义不够明确。

我们无法得知公司在说这句时,到底是在真诚地“恳请”网友高抬贵手、放过新人,

还是暗暗指责式地“埋怨”网友太咄咄逼人,就不能多宽容两个新人?

公关稿是要明确传达公司立场的稿子。

在争议事件中,公司本该让群众明白他们的立场是“诚恳认错、真诚道歉”。

但宝马传达出的“认错态度”不够清晰,

不出所料,这个问句在评论区还是炸锅似的引发批评,网友甚至发起新的讨论:

“反问式道歉你怎么看?”

总的来说,宝马第二次危机公关做得并不漂亮。

04. 不该潦草的收场

第二篇公关稿出来以后,宝马自此保持缄默,再没有后续行动。

而根据百度指数,宝马mini此次公关灾难引发的关注度极高,

光是4月20日这一天的资讯指数就同比增长了8196%,环比增长了5571%

在我看来,这次“雪糕事件”无意间伤害的不仅是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更是群众对宝马的品牌印象分。

一个历史悠久、代表格调、高雅,尊贵的汽车品牌,

为何在一次次行动、回应中流露出对群众呼声的忽视与冷漠?

这让人不禁怀疑,难道公关稿里的傲慢态度也是管理层默许的吗?

雪糕事件中,公司其实最应着重强调的是“补救措施”。

只要认错态度诚恳,补救措施足够力度,能大事化小,事件的负面影响也许能随着时间慢慢淡化。

但宝马当时把大多注意力都放在“解释”上面,补救措施聊胜于无。

在这点上,反而被其他车企占了便宜。

比如奥迪、小鹏、雪佛兰等企业紧跟时事,抓住机会在车展上免费给中国人派发消暑食品、饮品。

强烈的对比,只会把宝马在此次事件中的“不作为”进一步放大。

要知道,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建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积累,

但毁掉这个形象,只需要几个漫不经心的瞬间。

企业的口碑之所以值钱,

也就在于它高昂的维护成本:容不得虚伪、容不得欺瞒,也离不开企业日复一日、战战兢兢地维护“规则”。

消费者想要被“平等对待”这件事无关乎国籍,它是人类社会进步所达成的共识。

企业试图去挑战这种规则的,最后也许会发现,被挑战的其实是自己。

正如去年315爆出的土坑酸菜事件,

暗访中,插旗菜业负责人不经意间说出秘密:

“脚踩的酸菜用来做方便面的酸菜包,标准化腌制的酸菜用作出口。”

一句话,就让这个行业巨头一夜之间跌落神坛。

消费者会用脚投票,支持那些企业文化正常的单位。

宝马的灾难,错的不仅是“发雪糕”这个方案的筹备、执行有偏差,

更是企业在事故之后折射出的轻慢与懈怠。

从这个层面看,它被全网批并不冤枉。

小编更愿意相信“雪糕事件”最初也许只是品牌方工作人员的无心之失,

毕竟没有哪个公司会荒唐到“故意”用这么光明正大的方式砸自己招牌,

但它们后续行动的失误是无可否认的。我们只能静候时间去检验品牌对于“中国市场”未来是否仍有足够的尊重。

小编经常看到许多企业违背诚信经营的新闻时,

总会想到曹雪芹在《红楼梦》在第二回 安排智通寺门口对联这个情节。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通过描写人性贪婪+不吃亏不回头的特点,在开篇就暗示了贾府最终衰落的结局。

企业如果不顾长远的声誉,用不合理的方式节省成本或“以小博大”,

也一样是在为自己溃败的结局写下最初的线索。

而且并不是每一次大梦初醒,都会有回头路可走。

你们怎么看这件事呢?(案例/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